編輯嚴選
【在島嶼扎根】當我們一起長大:江口健太郎和孩子們的成長之途

推開半腰高的木門,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庭院中的滑梯旁還停著一匹木馬,猶如孩子的樂園,屋內鋪貼著木地板,桌椅也採用木頭材質,包裹在家居厚實的溫度之中。上午九點鐘,老師們拿起掃具各自就位,為一天的課程準備適宜的環境,整理教室層架上的教具等待孩子們的到來─這裡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體驗空間。
創辦人江口健太郎承襲了日本人的謙恭有禮,落座前向我們禮貌問候,他笑時溫和誠懇,圓框眼鏡也遮不住眼角彎彎的形狀,談話中穿插日語,自然而不拘謹。他站起身,伸手輕拉「送子鳥」的圓環,它便震盪翅膀、原地飛翔,彷彿載著孩子的笑聲,飛往長大的路途。
在島嶼扎根
江口健太郎受到父母開設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影響,自小就在這個環境長大,他擁有國際蒙特梭利3至6歲教師的證照,曾於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讀純藝術(fine art),並擔任村上隆的首席助手五年之久,也是在這段時間認識了他的妻子,隨其定居臺灣,於二○○一年共同創辦了蒙特梭利學校Ivy's house,現已有兩間幼兒園、一間托嬰中心及一間親子空間。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實踐上相當注重教學環境,為了提供適合的場域,江口健太郎細細規劃所有空間及硬體設施。以幼兒椅為例,他選用胡桃木和山毛櫸打造,十六公分的高度即是符合幼兒的身高,並視年齡及需求安裝鐵片以增加重量,讓年紀尚小的幼兒不會弄倒而受傷。
重視孩童的發展階段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根本,回顧它的發展,是由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於一九八七年開始發表的理念。她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提出以孩童的發展階段及需求為中心的教育法,而老師在這之中做為引導者,帶領孩子在這條學習之路,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
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熟悉的傳統教育是以制式化的教學及課表進行,如ㄅㄆㄇ習字或ABC字母課程,孩子在這之間沒有選擇權,但蒙特梭利教育則否,他們更在乎的是如何讓孩子主動探索。
「蒙特梭利教育的話,簡單說:小朋友排好隊,老師會一個個問你今天要做什麼?小朋友會想我今天要做什麼?那我今天去玩這個好了,老師會一個一個問,每個小孩都要自己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江口健太郎比劃著手勢,和我們說明讓孩童學會「思考」的重要性:「長大了以後也是,你要做什麼工作啊?你要做什麼事?你真的有問過自己,我要什麼嗎?」
從小開始學會自我思考及選擇,而老師們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江口健太郎將小朋友比喻成主人,孩子應該從小學會「想」並且「負責任」,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採訪途中,旁邊有個孩子因跌倒而嚎啕大哭,江口健太郎一邊關心、一邊和我們說:「以前家長都會說不痛不痛,不要哭不要哭,可是怎麼不痛啊?怎麼沒關係?所以我們會說,應該很痛吧?你還好嗎?」孩子年齡還小,很多事情他們無法說出口,在這裡,老師不會叫孩子別哭,而是慢慢引導他們表達情緒及感受。
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的老師也分享道:許多傳統教育的幼兒園會忽略「適應」的環節,導致孩子在上學第一天便被迫和母親分離,內心尚未適應的情況下就要跟隨班級上課或活動,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壓力。
在親子空間的日程規劃中,一天的體驗會從自由活動中開始,孩子們來到教室就各自摸索、感受,並尋找想要操作的特製教具,舉凡手眼協調操作、日常生活練習等皆融合在其中,而老師及媽媽則在一旁陪伴與觀察,在他們需要時示範如何使用。點心時間中,老師會帶領大家一起準備食物,孩子們學會清洗柳丁、榨汁、加水等日常事務,再進行品嚐。最後,他們會各自選擇樂器,和老師一起歌唱,並搭配說故事時間。
在這裡,孩子的成長從適應開始,以各自的步調,在探索中思考、選擇,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用心感受,讓心說話
除了預備好的環境及日程,教具也相當重要。江口健太郎在經營Ivy's house多年後,創立了eguchi-toys品牌,他設計出各種適合幼兒發展需求的教具、玩具及生活用品。
江口健太郎在材料的選擇上多使用柚木、胡桃木、橡木等木材,除了原木純粹、自然的質感之外,色澤和觸感對幼兒都是特別的體驗。因此,他也想嘗試使用不同的材質,如塑膠、玻璃,甚至水泥,希望能讓孩子們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談到玩具之於兒童的意義,江口健太郎想了想,才開口說道:「そうですね……以孩子的發展來說,他們玩的都是他們需要玩的、需要用的。」對孩子來說,教具、玩具、工具三者間為等號關係,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他設計的「剪工組」,內含一把兒童用的小剪刀及數張剪紙,剪紙的圖形從直線、曲線到動物線條皆有,讓孩子能從簡單到複雜,逐漸上手。當孩子使用剪刀時,是學習,是遊戲,也是工作。
蒙氏教育多強調生活性,但對江口健太郎而言,除了實用,美感也很關鍵。對於自己的設計,他提出另一種理論─華德福教育:「蒙特梭利喜歡的是清楚的東西,以花來舉例,他們在意的是花的名字是什麼?這個部分叫什麼?但對華德福來說……叫什麼名字不重要,重要是感覺怎麼樣,重要的是說不出來、看不出來的地方。」雖然蒙特梭利也提倡感官教育,但僅限於眼、耳、鼻、舌、皮膚的五覺感知,並不包含「心」的感受。
江口健太郎回想起大家看到「送子鳥」的反應,臉上的笑容洋溢著幸福:「他們看到就會問那是什麼東西,而當送子鳥開始飛的時候,他們馬上就會笑。那個時候,你會有心動的感覺。」用心感受,讓心說話,期望孩子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快樂成長,構築美好的童年光景。
而在江口健太郎的兒時回憶中,他最喜歡的玩具是塑膠製的可動式人偶「Microman」,由日本玩具公司タカラ於一九七四年推出,至今超過四十年,但已深刻烙印在他的記憶中。此外,江口健太郎也會自製竹筷槍或紙娃娃,他笑說做得很爛,卻無比珍惜:「有些玩具會變成孩子的寶貝,留著十年、二十年,我希望eguchi-toys的東西可以變成那樣的玩具,可以保留很久,變成他們回憶的一部分。」
成長之路
蒙特梭利曾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個人的形成早在兒時就開始了;瑞典作家愛倫‧凱也在一九○○年預言道: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紀。我們似乎對兒童並不陌生,但事實上,直到中世紀的末期以前,人們皆視孩子為縮小的大人,並無「兒童」的認知,也鮮少藝術作品呈現孩子與家庭的概念。
而現在我們明白,兒童不僅是每個成人的過去式,也象徵著人類的未來。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這段時期,我們都從哭啼中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學會遊戲,學會與他人共處,走過磕磕絆絆,吸收世界的美好與惡,在時間的軌跡中長成獨特的形狀。
江口健太郎帶著蒙特梭利教育的養分來到臺灣,將前人的教育理念,用自己的方式開拓出一方沃土良田,讓孩子在Ivy's house恣意生長,在eguchi toys的陪伴下保有純真。當我們離開親子空間之後,門扉悄悄掩上,玻璃透出暖暖橘光,老師唱過了鴕鳥和松鼠,大象和長頸鹿,而孩子們的歌謠仍在輕輕哼唱,他們會唱出各自未來的模樣。
文/蘇明翊
圖/朱容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紙飛機生活誌
    紙飛機生活誌
    我們是來自靜宜大學閱讀與書寫創意研發中心的學生團隊,是一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活美學雜誌。期許在SOS平台上每年能提供30篇的網路版採訪報導與文章,以及出版2-3本的紙本《紙飛機生活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