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裡有個神秘的黑洞,會把許多東西捲進去,從此不知所蹤,例如筆、髮夾、雨傘........
最近被捲入那個神秘黑洞的是我很心愛的一副墨鏡,它有大大的深紫色鏡片,幾乎可以蓋掉我的半張臉,當我戴著它走在街上時,總有一種整個人隱藏在墨鏡之後的錯覺,那讓我有說不出的安心。那是一副很美的墨鏡,邊緣鑲著小巧的水晶蝴蝶,出自名設計師之手,可是它不見了。而就像所有遺失的物品一樣,當我發現找不到它的時候,已經完全想不起來可能是掉在哪裡了。
畢竟是很喜歡的東西,而且它曾陪著我走過許多城市與國家,見證了我生命中許多旅途中的時光,但我竟然因為某個根本不記得的疏忽就這樣失去了它。我為我的墨鏡心痛了一個早上,然而到了下午卻已豁然開朗。
就是緣盡了吧。
以下為付費訂閱者限定閱讀內容
任何有形之物,不是遺失就是毀壞,總之都會失去,縱使保存良好也是有使用期限──畢竟人生本來就有期限,我們只是在生命中的一段時光裡借用了它們。每回在博物館裡看見玻璃櫃裡陳列的那些過去的王公貴族使用的衣飾器皿,總是特別有感。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誰的啊,就算是英國女王頭上那頂皇冠,總有一天也要拿下來。
物質有時不只是物質,它可能涵括著精神性的意義,例如皇冠象徵的權力,或是那副墨鏡連結的旅行回憶。但所有的意義都是人所賦予的,我們對一件東西感到難捨,往往在於自己所造設的那份意義。歸根結柢,失去什麼其實都是其次,主要的還是我們對那樣東西的認知,而轉換心境可以平撫失去的悲傷。
雖然失去了喜愛的墨鏡,但我會想,或許我和它的緣份已盡,因此也就只能放下了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好遺失的是墨鏡而不是手機或證件,畢竟遺失墨鏡只是可惜,遺失手機或證件卻是讓個人資料暴露於危險境地。這麼一想,就會覺得好慶幸,還好掉的是墨鏡。
我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失去。失去過筆、髮夾、雨傘……這些微小的失去,也失去過情感、關係、信仰……這些重大的失去,其實人活著就是不斷地在體驗失去:少年失去童真、中年失去青春,隨著年紀漸長,必然失去美貌與健康,而總有一天一定會失去生命。但人活著,不也就是在不斷地失去中經驗心靈的成長嗎?
接受失去,知道那就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接受失去,其實也就是接受當下的自己。
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電影《Blue》裡,茱麗亞畢諾許所飾演的茱莉在一次車禍中同時失去丈夫與女兒。因為太過悲痛,她拒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情緒,也就停滯在某種冰凍的狀態裡,無法往前流動,無法與別人產生新的連結與新的感情;直到她發現丈夫生前另有所愛,而且那個女人還懷了丈夫的孩子,茱莉這才真正面對並接受了自己的失去。結局是茱莉將丈夫留下的金錢與房子全部都給了那個女人和即將出世的孩子,自己一人隻身離開。看似從此她將一無所有,但也代表了新生的開始與全然的自由。
當一個人能接受失去,其實會帶來某種豁然開朗。一切都是會失去的,或者說,從來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我們唯一不能失去的,只有自己。
我也曾經經歷過那種一無所有的感覺,在那種時刻,我發現自己並不是擔憂、失落、沮喪、恐懼,而是平靜。那像是來到世界的邊緣,先前還以為自己會失足跌落無盡深淵,但其實沒有,反而看見了前所未有的風景,體會了無盡廣大的天空。
因此我從此明白,失去其實並不可怕,人總是要從失去中學習新的可能、知道自己的韌性,然後成就一個和昨天不一樣的更好的自己。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