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年代韓戰爆發,為避免被徵召入伍,艾佛利放棄進入法國電影學校的念頭,轉而選擇南加大的電影科系。幾年過去,當進展到籌備畢業製作的階段,1950 年那段歐洲之旅再度浮上心頭,遞出透過畫家之眼端看威尼斯地貌轉變的計畫,也就是後來被紐約時報評選為該年度十大紀錄片的《Venice:Theme and Varians》。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導演處女作裡不僅看見捕捉一座古城的潛力,更是遠在以另一座古城佛羅倫斯作為背景的《窗外有藍天》問世前卅年,就備妥的特質。
從地理位置上的威尼斯到佛羅倫斯、從作者養成的初試啼聲到大師雛型,《Venice:Theme and Varians》與《窗外有藍天》連成的路指向義大利北方小鎮莫斯卡扎諾,也指向一名藝術創作者的篤定與氣定神閒。原在遠方的電影我們已經走近,迎面而來的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