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石爺尋妖那幾天,是入冬以來為時又長又凍的一波寒流,新竹縣大概六度吧,在這樣的低溫,北埔老街仍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北埔和南埔在一條路的盡頭,右轉下坡是南埔,繼續走是北埔,雖然距離不遠,但兩地人煙、景致截然不同,在這次的遊記篇會介紹南埔石爺,北埔沒有石爺,但到了南埔後,不來北埔實在有些可惜,在本文景點篇裡會寫到北埔的發展歷史與現今樣貌,說到北埔有兩個關鍵字,一是金廣福墾隘,二是姜家。
北埔隘墾的開端—金廣福公館
一走進北埔老街就能看見金廣福公館,在道光15年(1835年)姜秀巒與林德修合作的隘墾組織「金廣福」延著牛路到現在的埔里盆地,趕走賽夏族人,建立了隘墾總部「金廣福公館」。
最初隘墾組織到了原是番社的北埔盆地,最先勘定的是慈天宮與天水堂這兩處,開墾的移民訂定聚落位置,會優先考量風水,北埔地形符合風水中的「形法」,符合客家人「前敞背實」、「環抱圍護」的風水法則,背實是因為慈天宮和天水堂後面有秀巒山這個靠山,四周有莿築圍城,設立四門,建設陂塘圳溝,也確定了金廣福公館的基址。
金廣福墾隘的形成有兩個原因,一是官府想解決番害的問題,當時要擴大開墾範圍,但原住民出草殺人阻撓了開墾,而舊隘又無法達成防護的效果,二是因為隘費所需龐大,官方的資金無法完全承擔,指派了過去在九芎林(現今的芎林)有開墾經驗,擔任過九芎林庄總理的姜秀巒,與閩籍墾戶林修德捐本生息,一起創立「金廣福」,金廣福不只是開墾組織,也是有商業傾向的合股拓墾公司。
官府會指派姜秀巒,是因為過去姜氏家族在乾隆二年來到臺灣,在新竹紅毛港樹林仔(現今的新豐紅毛港)開墾40年,在九芎林的佃首姜勝智是姜秀巒的叔公,姜秀巒在九芎林南勢地區開墾,道光八年的時候在芎林石壁潭參與墾務經驗,吸引了墾戶的注意,後來擔任九芎林庄總理。《北埔鄉志》與《新竹縣志》都有記載到這段同知李嗣鄴想往竹塹東南廂發展,物色能完成任務的人選,到九芎林時,庄民畏懼,只有姜秀巒迎接並慇勤招待,這一段記載有可能是後人加以塑造,但能確定選擇姜秀巒的原因,與姜氏很早就接觸到墾務與防番有關。
金廣福字面的含義就能看出成員的組成,「廣」是指粵,以姜秀巒為首的粵籍墾戶,「福」是福建、閩南,林修德為首的閩籍墾戶,「金」一字有官方資金與吉祥的意思,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閩粵合作的開墾組織,金廣福在北埔成立之後,開始了姜家在北埔的影響力。金廣福公館現在是目前仍保留的墾號公館,是國定古蹟,雖然現在已經進不去,但能從地上的碑文與外觀,看見過去曾留下的痕跡。
護隘廟宇慈天宮
當時在北埔老街行走的路線是從廟的後街來到廟前,慈天宮後街寧靜,殿前熱鬧,廟前是一個少年街頭表演者,身旁放著看板靜靜地彈著鋼琴,排隊的老餅鋪散發香氣,左前方是日治時期著名作家龍瑛宗的故居,在前面點是板條老店,根據文獻的記載,慈天宮過去比現在的光景還更繁榮。
做為當初最先勘定的地點之一,慈天宮的風水極好,位於聚落的核心位置,秀巒山是靠山,慈天宮正好在睡虎穴,也因為在這個點,居民認為慈天宮不適宜有過大的整修,能不動就不動,因此原貌得以也保留。慈天宮在開墾初期訂定位置後,因為物資短缺,是以較簡陋的公厝,來奉祀姜秀巒家族從惠州迎請的觀音神像,如果是客籍寺廟,多會以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為主神,從這點可以看出慈天宮是閩粵合墾的護隘廟宇。
會說慈天宮是護隘廟宇,是因為慈天宮與金廣福相生,信徒多是金廣福墾民,對墾民來說,在生番環伺的環境裡開墾感到的不安,慈天宮是墾民心靈與信仰的寄托。
到了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一年,日人設立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在慈天宮,這樣的行為其實對廟宇與信徒本身是不敬的,也造成許多困擾,祭典無法順利進行,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祭被禁止,到了光復後,農業改革時推行三七五減租,農民財力減少,以農民為主要信徒的慈天宮,已不復當年光景。
慈天宮每年有三個重要活動,分別是農曆年初四迎神做客、七月十四日大隘三鄉輪值普渡與九月十九日的平安戲。初四迎神可追溯到道光末年,當時北港媽靈驗,進香團會徒步到北港媽進香,迎請北港媽到慈天宮做客,一個月後再送回,因為一來一往過於耗費民力,後來請回了北港媽分身永駐慈天宮,這是慈天宮供奉媽祖的由來。而七月十四普渡從同治三年就開始,會請北埔附近三大隘三鄉輪流普渡。九月十九日是觀音佛誕,在秋收後在廟前上演平安戲,感謝神明保佑。
在慈天宮的石雕、彩繪的題材,能反映與北埔與隘墾的關係「孔明征南蠻」與「七擒孟獲」的主題有征服、感化蠻夷的意味,這其實是蠻漢人本位的觀點,與當時隘墾防番本身有關。慈天宮從道光到現在已有百年多的歷史,是北埔的信仰中心,也是居民議會場所,雖榮景可能不似當年,但安坐睡虎穴的慈天宮,仍坐鎮北埔老街的中心,庇佑鄉民。
壓迫掠奪後的發聲:乙未抗日與北埔事件
在日治初期與中期,由北埔姜氏或是發生在北埔,主要有兩件武裝抗日事件,一是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之初姜紹祖抗日,二是日治中期1907年蔡清琳為首的北埔事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甲午戰敗日人接收臺灣,從北到南在臺灣各處都發生了激烈的抗日事件,當時姜秀巒的曾孫,年僅19歲的姜紹祖率領北埔子弟參與抗日,背後有姜家金援,當時高舉「敢字營」大旗與鐘石妹、徐泰新一起率領,在大湖口、鳳山崎等地奮戰,最後不敵日本先進的武器,姜紹祖在枕頭山被捕,在牢房內吞鴉片就義,日治初期日軍強力鎮壓下,臺人武裝抗日漸少,那為何會在日治中期1907年又發生流血屠殺的北埔事件呢?
在1906~1907年間臺灣流傳了「清兵攻台說」的傳言,當時27歲的蔡清琳,畢業於日本傳習所,在大坪工作期間,認識當地居民,都對於日本人任意霸佔土地、驅趕耕民等霸道的行為感到不滿,剛好在1907清兵攻台說的時機點,蔡清琳與客籍隘勇、地方人士與賽夏族人一共約一百餘人,組成了復中興聯合隊,在1907年11月十五日深夜,從距離北埔十幾里的內大坪前往北埔,包圍當時在辦學術講習的北埔支廳(現今金廣福公館),支廳長獲知前來被擊斃,鄰近派出所與郵局的日人也被殺害,一共有56名日本人罹難,其中包括五名日本孩童,在攻擊完北埔日人後,繼續往新竹前進,新竹廳派出警員和一個中隊出動才恢復秩序。
參與北埔事件的臺人到山區藏匿,臺灣總督府警視總長大島久次滿恐嚇北埔鎮民交出參與人士,不然會清剿全村,因此,有些居民對於北埔事件發起者蔡清琳抱有怨憤,在日人文獻記載有109名參與人士,但北埔居民認為實際被捕殺害的不止這個數字,處決名單並非參加者名單,參加者不只此數,被處決者也是,因為有些隘勇、腦丁的戶籍並不在北埔,但他們參與並被處決,在處決參與人士前,日人沒有經過公開的審判,在秘密處決後火化屍首,有許多家屬都找不到家人的屍首。
在北埔事件後,日人為當地遇害的五位日本孩童在秀巒山立了「五子碑」,還有為遇難的日人立了「北埔事變遭難之碑」,後來遭難碑在臺灣光復以後遭到破壞,現在上面的字跡有破損難以辨認,像這樣光復後被推倒的日治時期紀念碑,北埔不只是單一事件,當時我在大莆林水鬼篇訪查時,在溪口國小的北白川宮紀念碑也在光復後被推倒,那時遇到當地的阿伯覺得推倒紀念碑很可惜,但這些行為都是當地居民在不同時空下對於紀念碑的觀感,在2016年12月的時候,幾位村民背著水泥、砂子與工具上山,修復部分崩塌的五子碑,當天收到媒體採訪時他們表示會這麼做,是因為五子碑具有歷史保存價值。北埔事件發生至今,對北埔居民而言是一段血淚傷痛的歷史,有心保存並修復日人罹難孩童的紀念碑,這個舉動對北埔是有意義的,常駐在山頭的紀念碑,那段傷痛的歷史現今的居民仍記在心,歷史的痕跡雖痛且深刻,但不會被抹去。
「茶虎」姜阿新的洋樓—北埔茶業興衰史
此次尋妖石爺初勘是在去年的八月,當時小拉來到洋樓在整修中,二勘是在今年二月初,再次來到北埔老街,洋樓的施工布仍沒取下,姜阿新洋樓是北埔鎮上獨有的西式洋樓,改編瓊瑤小說的戲劇《情深深雨濛濛》也在此取景,說到姜阿新洋樓,就會想到當初姜阿新一手創立的永光茶行,帶動了北埔茶業的興衰。
要想象當初姜阿新有多麼風光,洋樓是見證之一,外觀融合現代與巴洛克風格,當時是永光茶行做為招待外國貴賓的行館。
北埔茶業的開展要從光緒十年(1844年)開始說起,那時新竹地區丘陵臺地開始種茶葉,竹東一帶的茶葉從1875~1885年傳入,竹東離北埔很近僅僅一山之隔,推測北埔茶業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北埔地形與氣候適合茶葉生長,在《樹杞林志》有記載到:「大山背一代山埔所種之茶,較之全臺為最上品焉。其山多崎少平,土色赤,亦有黑者,不論何種,即為上茶。」北埔的「膨風茶」產於夏季,一種稱為小綠葉蟬的蟲,咬食過青新大有種茶樹的嫩葉,用人工手採一心二葉或一心一葉為茶菁,重度發酵後製作出來的烏龍茶,茶心呈銀白色,這樣製作出來的茶有一個雅緻的名字,叫做「白毫烏龍」。
姜阿新的茶葉王國是在日治時期開始的,日人很看重北埔茶葉資源,設立了茶業試驗場,1930年(昭和五年)姜阿新組成「北埔茶業組合」,烹製出的茶菁品質良好,吸引日本的三井農林株式會社與其合作,茶葉外銷到日本與世界各地很受歡迎,三井會社臺北支店的茶葉課長兼工廠廠長岩倉一馬很器重姜阿新,資金與銷售都由三井會社處理,姜阿新只要專心製茶,到了戰後1946年才成立永光公司,同年洋樓也開始建造,直到1964年,可能是因為用人不當,茶業生意沒落,姜阿新破產,洋樓易主,北埔的茶業因此衰落。
直到2013年,過了五十幾年後,洋樓才回到姜阿新孫女的手中,現在是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的基地,開放給遊客參觀,在2017年3月向新竹縣文化局提出修復案,預計在今年三月可以修復完工,姜阿新的洋樓不只是風光時招待外國貴賓的行館,也見證了北埔茶業由盛而衰的過程,希望在今年三月能順利修復完工,讓來到北埔的人們可以從洋樓看見北埔茶業的往事。
不得其門而入的古蹟—天水堂與姜氏家廟
二月初石爺二勘來到北埔老街,發現到像是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和姜氏家廟都是關閉的狀態,一般遊客是禁止進入的,只能在護欄外觀看古蹟的樣貌,後來查資料發現,以前其實是對外開放的,那為什麼現在不得其門而入了呢?
「天水堂是一級古蹟,但祖先的畫像都被小偷幹走,世界上有許多無聊的古物收藏家,在自己家裡掛別人祖先的畫像。曾在姜氏祠堂正殿的地上,撿到小偷還來不及帶走,從橫樑上鋸下來的雀替。自從祠堂有人看管後,小偷極少上門,但能被偷的東西都偷光了。」這是古武南在《北埔民居》一書中寫到的姜家古蹟概況,他認為古蹟最大的危害是人類,我想這也是後來姜家決定不對外開放的主因,小偷偷走了祖先留下來重要的事物,姜氏族人應該很痛心。
天水堂是姜秀巒來到北埔最初勘定的地點之一,在風水上講究,一堂六橫(一座堂屋,六槓橫屋)的建築結構,中軸線背對秀巒山頂,以其為「樂山」,是當時北埔姜家族人的宅第,屋齡至今約170多年,防禦工事完備,是北埔最大的民宅,到現在,姜家後代仍在天水堂中居住,講述客家抗日的電影《一八九五》裡姜紹祖的片段,也在天水堂取景,因為開放常遭小偷,現在不對外開放。
姜家看重風水,在大正13年(1924年)竣工的姜氏家廟,外觀和一般廟宇一樣,曾宅忠恕堂的宅院大門正對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犯了「泥尖煞」,在堪輿師的指點下曾宅大門改為西南向,本來的大門由洋式的拱形照壁建物來替代,讓大門轉向後,門屋的分舍線對向秀巒山頂,與慈天宮、天水堂的中軸線相交於「樂山」,本來曾家四代單傳,人丁不興,改完風水後,在24世有了五個子嗣傳成香火,曾家族人都相信是因為風水的關係,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北埔姜家的影響力,當曾宅忠恕堂與姜氏家廟對沖時,要修改風水位置的是曾宅,而不是姜氏家廟。
姜氏家廟在建築裝飾上費了心思,擁有本地保存數量最完整的大埔擂金彩繪,出自彩繪大師邱玉坡、邱鎮邦父子之手,可惜現在不對外開放,典藏的彩繪藝術無法讓一般民眾看見,我們當時在護欄外往裡看,只能看見緊閉的大門上彩繪的門神,我們猜想原是台新罐頭工廠,現已荒廢的那片空地,應是做為姜家祭祀時族人停車用的空地。
從北埔老街的開頭金廣福公館,到老街尾巴的姜氏家廟,途經天水堂、姜阿新洋樓、慈天宮與忠恕堂,細細看來,古蹟的寧靜與主要街道的喧囂人潮成為強烈的對比,來到北埔老街,除了品嚐板條、糕點與香味四溢的山豬肉,建議能鑽進安靜的小巷,看看不知名的紅磚民居、荒廢的水井與幫浦,看過姜家宏偉的古蹟群,這些保存下來的民居別有風味,最後能到秀巒山上看看字跡模糊的碑文,從山上俯瞰北埔老街,又是另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