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台南孔廟有一場別緻的演出,鋼琴家盧易之在草地上一連演奏多首台灣民謠改編曲,讓原本來來去去觀光的人們,都停下腳步,坐下來聆聽。(尼可樂藝術提供)
今年3月在台南孔廟有一場別緻的演出,鋼琴家盧易之在草地上一連演奏多首台灣民謠改編曲,熟悉的旋律、古典鋼琴演奏技法,加上多變的和弦聲響,讓原本來來去去觀光的人們,都停下腳步,坐下來聆聽。
盧易之是多項國際大賽得主、也是金曲獎「最佳演奏獎」得主,他畢業於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碩士、柏林藝術大學最高演奏家文憑,早年也是台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是現今頗為活躍的音樂家之一。錄製專輯曲目包括布拉姆斯、蕭邦、台灣作曲家洪綺蓮、陳泗治、及德國作曲家 Adolph Kurt Böhm等人鋼琴作品集。
古典鋼琴演奏扎實的訓練,自小就喜歡在鋼琴上「亂彈點」什麼的盧易之,改編音樂對他而言,並不是困難的事情,相信對許多熟悉鋼琴演奏、鋼琴鍵盤和聲的人,也並非難事,但盧易之的改編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他對樂曲變奏、和聲、風格使用的品味,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作為一位音樂家,熱切想和大眾零距離分享音樂的心意。
「我在奧地利念書時,受邀駐外單位表演,當時他們要求我能不能演奏一些和台灣相關的曲子?我選了大家最熟悉的《望春風》。」盧易之說,那天現場的觀眾很特別,是分屬於不同政治黨派傾向的觀眾,「但我彈完那首《望春風》之後,台下響起我從來沒聽過的掌聲,這首單純的台灣歌曲,連結起在場觀眾的心,你會感受到,原來音樂真的可以成為穿透人心的力量,並且做到讓兩方立場不同的人,能夠好好坐下來,思考同一件事情,甚至有所共鳴,這只有藝術和體育這兩件事可以做到。」
旅德多年,盧易之說,在國外求學的日子使他反思許多,一名學習西方音樂的台灣鋼琴家,如何可以為台灣做得更多?「有次實習音樂會,德國觀眾跑來問我說:為什麼你們來我們國家,彈我們的曲子,而不彈自己的曲子呢?這個疑問引發我思考,我們雖然承襲西方的演奏傳統訓練,但是在我們文化傳統上的優勢,還是可以好好發揮。」
有了這層體悟,盧易之開始著手音樂改編,「真正要把樂曲改編得好聽、能端上檯面讓觀眾欣賞並不容易,剛開始或許一首、兩首可以撐一下場面,但真正的長久之計,是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必須悅耳動聽,演奏者還要能彈得順手,這是很大的挑戰。」
盧易之說,他最剛開始的練習,就是以蕭邦的詼諧曲為範本,「蕭邦的詼諧曲變化很多元,長度也夠長,但是台灣民謠每一首都很短,我必須拓展樂曲的長度之外,也要充實其中的變奏,讓質量都能均等。」
盧易之形容蕭邦的詼諧曲,有如一朵朵的奇花,繽紛綻放,對比強烈又悅耳動聽,「我反覆研究、體會蕭邦的作曲內涵,他有很強烈的詩意特質,一件事不會直接從A就跳到B,中間是有過度和敘事意象,這些都形成他獨特的風格,也是我改編樂曲的導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