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台語樂團。版本龍一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於台灣音樂圈,已經與世隔絕很久了。今天朋友介紹我一些樂團音樂(百合花),才發覺唱台語的團好多(但播清單沒一個認識),樂手技術也有進展,概念性也多少有,但還是跟我預期的失望一樣,不過不是個人而且結構關係。

raw-image

台灣斷層和空窗期太多又太久。於是我問有沒有聽起來有被伍佰或者過去台語歌影響的樂團?他想了想,沒有。難怪我每次聽都感覺,這些人平常應該沒聽以前的台語歌,鑽研台語和樂理,而且台語也不是他們生活最主要的語言。我突然想到:

如果過去不常聽台語歌和講台語,為什麼要寫台語歌?

因為它有符號性,跟客家話比起來。台灣客家人有三百萬,但絕對比不上原住民語的文化意象。不過,我聽客家歌都覺得很自然。然後他推薦了告五人,我問是台灣團?果然不是。

這跟台灣目前電影和藝術圈情況似乎差不多。

我喜歡的音樂和聲音都沒在這環境出現過,當身為創作者,也會需要聽音樂療育和昇華自己的生存,尤其外文是無聊取代某些感受的。所以別人介紹去聽,但不太想聊。

------------分隔線-------------

我曾經寫得一篇20幾頁的論文討論板本龍一,但我們討論聲音的工具太少,連形容詞都沒有,我已經整理200多個形容聲音的英文字,希望有天華語化。

raw-image

關於版本龍一,也是因為朋友的朋友關於他的後期有不少意見,我只是想提出我的看法。

版本龍一後來也是鋼琴彈到我耳朵出油,但他仍試著跟不同的聲音藝術家合作 Alva Noto, Fennenze等,測試他的鋼琴能有什麼不一樣的可能,而我覺得他非常用心聽這些不同聲音來下音符,而這些音符也會被即時的轉換,並再做回應。我覺得他找到他音樂風格的引入方式,雖然難有驚喜,但能這樣持續這樣的嘗試不容易,我常成這是音樂人格化。

他的中心理想是,一種永遠不會消逝的音樂。以我對理論的理解,很很old school,不少聲音藝術家也做過,但這就是他的美學理想。

對音樂很挑剔的聽者來說,人生苦短,世界上有這麼多豐富的好音樂幹嘛一直聽類似的鋼琴。不過台灣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簡單最難,但又會覺得很多國外紅的大人物做的東西太簡單。我都會直接說那你怎麼不做,因為真的很難。記得黃大旺跟張又升之前舉辦什麼冰島音樂節,反正就是在嘲諷那個時候喜歡冰島的音樂,不過事實證明冰島音樂現在還是很紅。但我還是只能重複,那真的很不容易。我不知道有沒有嘲諷誰,但Olafur Arnalds 去年入圍葛萊美最佳電子音樂。我覺得他創造了一種電子化的鋼琴音樂。

其實版本龍一後期我會想到顧爾德,太要透過錄音來做到完美,不就跟所謂永恆的音符很類似?雖然都不可能。但我只是要說,能觀察時代而改變的大人物不多,版本龍一的確一直在嘗試,而且音樂理念擴及到了生活。雖然我覺得他對聲音的思考不夠徹底。

阪本龍一是大師嗎,我覺得不是,YMO才是(但有神人說他YMO之前的東西更棒)。但他還是很了不起,有太多值得學習。雖然與世隔絕,但我還是想要提醒,如果做得像版本龍一相要幹嘛。


avatar-img
13會員
19內容數
人生太苦,寫一些自我觀察,看看會不幸發生什麼。其實也是這陣人生最艱難的一種自我療癒,但這種說法實在是過度極端的輕鬆的自我哀嚎,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要哭天搶地。這也就是文字處在最微不足道時代的現狀。但還是想望,有那麼一天,有能力幫助別人,帶來一點希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聲音的背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轉貼threads字數限制之 文章 過去 PO 文發影片都有嚴重的障礙,來這裏做點不同嘗試。講到社群媒體,最近一堆影視音樂(其他也是)的線上教學大量出現,好像有一種對於AI的反射動作要趕快來出清自己手工藝。大部分的教學者我都沒聽過,直到最近有位重量級的講師出現,其他人終究成為了其他人。 可想而知
九搶的聲音,如果沒有被提及,完全可以理解。但它的重要性,絕對在台灣影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只是理解電影聲音的入門課。
這個距離 不會拉扯 也不會失焦 隨著夢境 場景也跟著改變 然而我只能無力的感受 呆呆的望著她的側臉 夢裡的我
不是機器是否是具有像人的意識系統般的思考,而是所謂的行動者、個人、主體等稱之為觀察者的對象,透過演算法來思考。換句話說,機器、手機、晶片、軟體,有沒有智能並不重要,而是我們的大腦透過演算法而具有了智能。
如果沒有人能替我說話,那至少可以讓我的案例幫別人說話,或者讓那些被污名化而求助無門的人,得到不一樣的關注。若感覺還是沒有被理解的空間,那聽聽看,一個生命因創傷而註定失敗的人所做的音樂。
NCP根本不是AI的協定。如同自動駕駛累積海量的駕駛經驗,GBT以語言為互動溝通來積累數據,是為了互動溝通這條道路能被順暢的行駛。而人造溝通,體現了齊澤克(Slavoj Žižek)所言,我們被剝奪了被動性和被動經驗。那是我們主動的被動體驗客體,對主體之基本幻想。
轉貼threads字數限制之 文章 過去 PO 文發影片都有嚴重的障礙,來這裏做點不同嘗試。講到社群媒體,最近一堆影視音樂(其他也是)的線上教學大量出現,好像有一種對於AI的反射動作要趕快來出清自己手工藝。大部分的教學者我都沒聽過,直到最近有位重量級的講師出現,其他人終究成為了其他人。 可想而知
九搶的聲音,如果沒有被提及,完全可以理解。但它的重要性,絕對在台灣影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只是理解電影聲音的入門課。
這個距離 不會拉扯 也不會失焦 隨著夢境 場景也跟著改變 然而我只能無力的感受 呆呆的望著她的側臉 夢裡的我
不是機器是否是具有像人的意識系統般的思考,而是所謂的行動者、個人、主體等稱之為觀察者的對象,透過演算法來思考。換句話說,機器、手機、晶片、軟體,有沒有智能並不重要,而是我們的大腦透過演算法而具有了智能。
如果沒有人能替我說話,那至少可以讓我的案例幫別人說話,或者讓那些被污名化而求助無門的人,得到不一樣的關注。若感覺還是沒有被理解的空間,那聽聽看,一個生命因創傷而註定失敗的人所做的音樂。
NCP根本不是AI的協定。如同自動駕駛累積海量的駕駛經驗,GBT以語言為互動溝通來積累數據,是為了互動溝通這條道路能被順暢的行駛。而人造溝通,體現了齊澤克(Slavoj Žižek)所言,我們被剝奪了被動性和被動經驗。那是我們主動的被動體驗客體,對主體之基本幻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國中的時候我開始發現我蠻聰明的。 稍微認真讀讀,成績就可以考得不錯,排名比小學還靠前。數理是天生不太好,但去補習就還可以,反正我一直都沒改變自己的方法,也沒多認真,但別人在退步,我就開始進步。從第六名一直慢慢進步,大概國二下已經是第三名,一直到國三下最後兩次月考,才是第二名。 然而我天生特別自信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孟硯老師回饋:你選的這篇很有趣!是結合了性教育、歷史、實務操作的主題,但在你很感興趣的情況下,你對科學方法的分析還有一些缺失喔!以下說明你可以改善的部分
以主兒女來說,就有活用到樂器。 最常見的,是鋼琴。 而司琴,是服事主的稱呼。 基本上,就算久一段時間沒有練琴,最近也只是以敬拜的心,進行服事主。 我想,這已經不是有沒有信主的問題了。 因為,鼔勵星星兒發揮所長的背後,是建立星星兒的溝通媒介方式。 很多沒先天能力星星兒的照顧者大多以鋼琴做協
Thumbnail
對於台灣音樂圈,已經與世隔絕很久了。今天朋友介紹我一些樂團音樂(百合花),才發覺唱台語的團好多(但播清單沒一個認識),樂手技術也有進展,概念性也多少有,但還是跟我預期的失望一樣,不過不是個人而且結構關係。 台灣斷層和空窗期太多又太久。於是我問有沒有聽起來有被伍佰或者過去台語歌影響的樂團?他想了想,
Thumbnail
1、 流行音樂的現況有點像是商業化的趨勢,變得似乎不再是創作者純粹的創作,變得娛樂導向,像是純粹時間的消遣或是情緒的發洩,變得越來越庸俗,充斥著沒有深度的文字,只有讓人一聽就懂的文字,再也沒有那種創作應該呈現的意境,像是沒有感覺和情感的人寫出來的歌一樣,令人感到枯燥以及乏味,缺少了某些人性,求快而不
Thumbnail
我家孩子從小就睡得很沉,不僅完全聽不見鬧鐘的聲音,有時甚至連輕拍孩子的手臂、搖晃孩子的肩膀,他們還是醒不過來,真讓我萬般無奈。某天,我想到一個點子,來一場「音樂實驗」,看看放到哪一首歌曲時,孩子會自動醒來...
Thumbnail
直到某天深夜,她聽見客廳有哭聲,走出房門,發現是盧鈵欽趴在桌上哭,身上滿是血跡。那時候她就知道,她的丈夫永遠不會回來了。
最開始的時候,聽見的音樂是從錄音機傳來,卡帶裡的鄧麗君與江蕙,粗放的顆粒感,音樂跟人聲還混在一起,從遠方捎來的風一陣陣,就吹散在人群裡。 日本文化襲來,小田和正主唱的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用音響聽的時候,比用錄音帶聽更加悅耳,小時候只分的出來悅耳,還不懂層次,不懂音樂。
Thumbnail
📷 先放上“地表最帥阿公”Daniel Lavoie淨化眼球,激活一下我的石頭腦袋吧! 所以結論就是,一切都是Daniel太帥害的。(迷妹模式又開啟)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國中的時候我開始發現我蠻聰明的。 稍微認真讀讀,成績就可以考得不錯,排名比小學還靠前。數理是天生不太好,但去補習就還可以,反正我一直都沒改變自己的方法,也沒多認真,但別人在退步,我就開始進步。從第六名一直慢慢進步,大概國二下已經是第三名,一直到國三下最後兩次月考,才是第二名。 然而我天生特別自信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孟硯老師回饋:你選的這篇很有趣!是結合了性教育、歷史、實務操作的主題,但在你很感興趣的情況下,你對科學方法的分析還有一些缺失喔!以下說明你可以改善的部分
以主兒女來說,就有活用到樂器。 最常見的,是鋼琴。 而司琴,是服事主的稱呼。 基本上,就算久一段時間沒有練琴,最近也只是以敬拜的心,進行服事主。 我想,這已經不是有沒有信主的問題了。 因為,鼔勵星星兒發揮所長的背後,是建立星星兒的溝通媒介方式。 很多沒先天能力星星兒的照顧者大多以鋼琴做協
Thumbnail
對於台灣音樂圈,已經與世隔絕很久了。今天朋友介紹我一些樂團音樂(百合花),才發覺唱台語的團好多(但播清單沒一個認識),樂手技術也有進展,概念性也多少有,但還是跟我預期的失望一樣,不過不是個人而且結構關係。 台灣斷層和空窗期太多又太久。於是我問有沒有聽起來有被伍佰或者過去台語歌影響的樂團?他想了想,
Thumbnail
1、 流行音樂的現況有點像是商業化的趨勢,變得似乎不再是創作者純粹的創作,變得娛樂導向,像是純粹時間的消遣或是情緒的發洩,變得越來越庸俗,充斥著沒有深度的文字,只有讓人一聽就懂的文字,再也沒有那種創作應該呈現的意境,像是沒有感覺和情感的人寫出來的歌一樣,令人感到枯燥以及乏味,缺少了某些人性,求快而不
Thumbnail
我家孩子從小就睡得很沉,不僅完全聽不見鬧鐘的聲音,有時甚至連輕拍孩子的手臂、搖晃孩子的肩膀,他們還是醒不過來,真讓我萬般無奈。某天,我想到一個點子,來一場「音樂實驗」,看看放到哪一首歌曲時,孩子會自動醒來...
Thumbnail
直到某天深夜,她聽見客廳有哭聲,走出房門,發現是盧鈵欽趴在桌上哭,身上滿是血跡。那時候她就知道,她的丈夫永遠不會回來了。
最開始的時候,聽見的音樂是從錄音機傳來,卡帶裡的鄧麗君與江蕙,粗放的顆粒感,音樂跟人聲還混在一起,從遠方捎來的風一陣陣,就吹散在人群裡。 日本文化襲來,小田和正主唱的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用音響聽的時候,比用錄音帶聽更加悅耳,小時候只分的出來悅耳,還不懂層次,不懂音樂。
Thumbnail
📷 先放上“地表最帥阿公”Daniel Lavoie淨化眼球,激活一下我的石頭腦袋吧! 所以結論就是,一切都是Daniel太帥害的。(迷妹模式又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