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飛向全世界》多明尼加共和國:脫貧的魔球

2016年一整年,我跟攝影同事花了33天時間跑了7個國家,皆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當年都還是友邦國家,轉眼間只剩下10個邦交國。2017年先跟巴拿馬說掰掰,這個月初再跟多明尼加共和國斷交,結束77年邦誼。外交場上失利,社會上湧入各樣情緒,我倒想起了當年在多明尼加採訪,豔陽之下,棒球場上一大群孩子揮棒投球。他們的笑容明亮燦爛,一直以一種「我打球、我驕傲!」的樣子存在著。
「ㄎㄧㄤ!」一記漂亮擊球,下一球再迎面來,烈焰高溫之下,紅土上的棒球小將沒一刻停歇,持續練習揮棒投球。那一顆飛向空中的球,會是他們生命中的「脫貧魔球」嗎?
美國職棒大聯盟大都會隊在多明尼加設立的「棒球學院」,最終不到3%的簽約球員能順利進入大聯盟殿堂。
如果能站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場,將是年輕球員夢想成真的第一步。能享受萬人呼喊、感受熱血沸騰,實際一點來說,代表「能賺錢」。或許,這些從小練球的孩子們,將有機會擺脫貧困、改善家計,還能像Pedro Martínez那樣,回鄉裡蓋教堂、蓋學校。但是,「球星」畢竟是鳳毛麟角,得靠練習、靠天賦、更靠機運。
Pedro Martínez出身多明尼加,棒球生涯獲得三座賽揚獎,被譽為「神之右手」。他是90年代最偉大的投手之一,成功的故事讓他成為小將心中的偶像標竿。
拉丁美洲裔棒球小將們,無不用盡全力追逐夢想實現。這條路從來不簡單,從「棒球練習生」到「棒球明星」的過程艱辛無比,因為棒球在多明尼加不只是「課餘運動」,而是體制成熟的「運動產業」。決心打職棒的孩子,他們多半在10歲到13歲就會離開自家附近社區型練習場,進入規模更大、擁有棒球經紀人型態的社區型棒球學校持續練習;年紀超過16歲之後,開始等待美國職棒大聯盟各球團舉辦的年度選秀會。
為了瞭解多明尼加球員的養成之路,我們拜訪了一間在首都聖多明哥郊區的Franklin Ferreras社區型棒球學校。過去五年,有57位校友簽下美國職棒合約,育才成果出色。創辦人兼校長Franklin Ferreras先生也挑明告訴我,這些打棒球的孩子,就是要脫貧——他們要靠自己的能力,改善家計。
多明尼加共和國首都聖多明哥郊區的Franklin Ferreras社區型棒球學校。
拉丁美洲裔球員打球動機強烈,特別勤於練習,爆發力也足夠。從2003年開始,美國職棒大聯盟30個隊伍皆在多明尼加設立直屬球團的棒球學院,把這裡當作拉丁美洲的棒球人才培育(選才)基地。
為了更瞭解棒球小將們的養成之路,我們拜訪「紐約大都會隊」(New York Mets)在多明尼加的棒球學院,一窺世界級棒球訓練中心。這間棒球學院訓練設備先進而且充足,有標準的練習場地、重訓室、醫護防護中心,提供這些明日之星們最完善的課程。小球員們年紀約16歲到18歲,來自拉丁美洲各國,包含委內瑞拉、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等國。
眼前這位委內瑞拉籍棒球選手Vicente Lupo(下圖左),跟紐約大都會隊簽下小聯盟合約的時候剛滿22歲,不算特別年輕但也正當爆發力十足的年紀;從委內瑞拉國家隊來到多明尼加受訓,夢想正要起飛:
我來自委內瑞拉,有不少社區犯罪率很高,街頭也有混混或犯罪行為。我爸媽不希望我在街上遊蕩、學壞,所以鼓勵我打棒球,這也成了我的興趣。基本上,當你開始職棒生涯,人生就會不一樣了。我們在這裡一切的訓練,不管是學業上或球技,都是為了上大聯盟、當上職業棒球選手——那就是我一生的目標!
委內瑞拉籍棒球選手Vicente Lupo(左),跟紐約大都會隊簽下小聯盟合約的時候剛滿22歲。
能進入棒球學院的球員,等同已經簽下隸屬球團的小聯盟合約,可以穿上代表隊球衣,選擇自己的號碼。當然,責任就是依照球團的訓練規矩,遵守比賽的技巧和策略,熟記球隊的暗號等等。一星期練習六天,天天都要上場,來自球團的教練一一分解動作,像是球團特有的「牽制」、「夾殺」、「投手守備/防守訓練」,每天都練習不同的項目。
不過,美國大都會隊棒球學院執行長Juan Henderson告訴我,在球團年度選秀會上,能簽進小聯盟的學員約有80人,一半左右能出線前往美國新人聯盟;到達新人聯盟的球員中只有四分之一可以站上1A,最終真正打進大聯盟的球員不到3%。其餘多半徘迴在小聯盟或就在不斷淘汰的過程中,放棄職棒志業、回到家鄉,且多半只能從事低階勞力工作。這是職業運動的現實與殘酷。
美國職棒大聯盟大都會隊在多明尼加的棒球學院。
2016年美國職棒大聯盟全新球季,840位選手中有四分之一來自海外,占比最高的就是「多明尼加共和國」,一共83名選手入選;其次是委內瑞拉,共有65人入選。
也許您也好奇,拉丁美洲裔棒球員的職棒養成之路,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不妨再抽空拜訪這個網站「選手論壇」(THE PLAYERS' TRIBUNE) 。我推薦這篇多倫多藍鳥隊明星球員José Bautista撰寫的文章〈THE CYCLE〉——裡頭詳細描述了他眼中拉美裔球員在美國棒壇經歷的語言隔閡與文化衝擊。
「選手論壇」是退休棒球名將、前紐約洋基隊「隊長」Derek Jeter成立的媒體平台(新創公司),讓球員們能直接書寫再由編輯潤稿,成為球員抒發心聲的管道,甚至是球星們宣佈轉隊或引退的管道。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些年輕球員的人生歷程:從能走路、拿得動球棒就開始打球,一路到了20來歲之後,他們的重心都在棒球場,夢想能如願入選大聯盟。然而一旦面臨球技卡關、職業傷害,他們頓失人生重心,除了棒球沒有其他技能或專長,甚至沒有受過正規學術教育。多數大聯盟棒球學院也注意到拉丁美洲裔球員學業上的問題,因此不只規劃球場課程,也包含語言教學(學習英語)、基礎算數,讓球員們的學識保持一定水準。
那一顆飛向空中的球,會是拉丁美洲棒球小將們的生命「脫貧魔球」嗎?
一項運動能成為職業,能出人頭地、能扭轉生命,必須每個環節緊密相扣,而且跟市場機制同步呼吸。對順利進入大聯盟的球員來說,那個棒球殿堂就是他們從小流汗流淚的報償。


所有圖片來源:李宛儒攝影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將把國際新聞採訪的現場帶回台灣,寫下旅途生活紀要。拋下定見,呈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文自然風情,用更生活化的文字,寫下採訪見聞,還原幕前幕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漏網鏡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