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電影_日本_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一起被害者被尖刀刺殺又焚屍的兇案,因著被害人是明星般的美女,整起事件在新聞媒體大肆渲染下引起網路論壇熱烈的討論與推想。電影中並不值續整個案件的過程,而藉著記者對受害者朋友、同事的訪問,以不同的觀點描繪這個事件。在電影的最後,就在城野美姬準備要自殺的時候,大家才知道原來兇手根本不是她,而是一開始向製作人赤星雄治爆料案件嫌疑人的死者同事狩野里沙子。
    此部電影以真實畫面與新聞畫面交錯切換,透過畫面切換,將媒體的斷章取義完整呈現。在電影中,有不少的細節在諷刺著現在的媒體,像是消息來源的保密與否、社群媒體公開犯罪內容、政論節目造假、未審先判的現象等等。「沒關係的,只會拍到你脖子以下,而且會徵求你的同意才會播出。」赤星如此告訴許多的受訪者,但鏡頭卻還是把臉也拍了進去。
    關於新聞框架,最明顯的就是影片中的新聞節目,播放出來的是媒體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樣貌。框架觀眾要怎麼看這個新聞,引導觀眾往他們想要的方向討論(城野是兇手),更靠著受訪者與網友的爆料,進一步去揭露城野的各項資料。而其他像是被害者的為人、現場的各處疑點等等,因為會影響到觀眾的思考方向,所以都被製作團隊剪掉了。就算製作人逐一調查、訪問了很多人,但也是選擇性地使用獲得的訊息,甚至曲解採訪者的原意,扭曲成自己預設好的結果。因爲嫌疑犯下落不明,沒有人找得到他當然也無從辯駁,於是受訪者、媒體與網友因著先入為主,對城野的描述全都是有前提的推斷,並不是客觀的陳述。電影在最後一刻顛覆了大家的想法,這時候大家才開始去想,那些網路以及媒體上的內容,有多麼荒謬。
    關於新聞真實,隨著傳播科技的發達,我們能輕而易舉地從各個地方獲得社會訊息。但或許就是太便利了,造就了我們思想的懶惰,不會去判斷其真實性,往往被牽著鼻子走,掉進被設計好的陷阱裡。媒體為了提升收視率,新聞內容傾向戲劇化處理,並且以錯誤和異化的意識型態來扭曲客觀事實,迷惑受眾視線。用所謂的專家意見誘導觀眾,要專家從不確定的語氣改成肯定的。而最後揭曉真正的兇手後,節目卻只簡單向觀眾鞠躬道歉了事,而道歉時說的話,是為造成浪費社會大眾的時間向大眾道歉,而不是向受害者道歉。
    電影最後有個諷刺,製作人竟然沒有認出美姬,他說自己是最瞭解真相的人,但事實上卻連事件主角都認不出來。最後一幕,也是讓我感受最強烈的一幕,製作人在這次事件的角色是「局外人」。看似幽默,但仔細想想,那些在網路上的鄉民們,不都是局外人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詩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