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跨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同樣具備藝術家、策展人身分的洪韵婷,微笑著向大家道聲早安。早上10點,松菸五號倉庫外頭陽光閃耀,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最後一場專家導覽,也在倉庫內引領著一雙雙充滿好奇的步伐,跨越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模糊界線。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五號倉庫展區分為國外及國內藝術家的創作展演,在展間的規劃上,刻意將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作穿插展示、模糊界線,甚至讓許多作品用對立的面向探討同一個議題。像這樣的安排佈置上無形中已經在跨越邊界,進行一場實際的作品對話,呼應《超機體》的本質。

The Big Picture

ZKM是德國中南部的一個重要藝術空間,他們以機械手臂「庫卡」,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的情況下,用一條連續的線,繪製出火星景觀。洪韵婷說:「庫卡可以挑戰人的精準度和體力的極限,但他所繪製出來的圖畫富有人文精神嗎?有辦法比攝影還要精確嗎?」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早從文藝復興時代就開始出現了自動化機器,例如時鐘。而工業革命之前,我們所使用的工具,旨在服務人類;工業革命之後,隨著機械化、自動化的發達,人類卻反變成工具的功能被使用。於是工廠內會有24小時輪班的工人、女工,輪流被指派去操作機器,變成被機械奴役的相反現象。洪韵婷語畢,聽著導覽的群眾們紛紛側著頭咀嚼話語中的問題,科技的發達也是對藝術創作的一種反思。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藝術家陳依純在展出的其中一個區塊擺放了機器人,讓它與電視攝影機兩相對望。洪韵婷說這其實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個意象致敬,可以回溯到1974年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的錄像藝術——電視佛陀(TV Buddha)。電視佛陀讓冷冰冰的電視面對著象徵精神層面的佛祖,而佛祖又透過電視來看到自己,讓這樣的觀看行為變成一個實際和意義上的無限迴圈。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陳依純
「藝術家陳依純為什麼要向機器人解釋藝術呢?」洪韵婷再度丟出一個問題。她說,和活生生的人解釋一件事情已經是一個困難,更何況是要和被人類給予生命的機器對話呢?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和siri對話的模式也是相同的概念 這也是一個人類智慧不斷轉移的表徵。

Adam ver. alpha-003/Eternal return /Genesis

老舊的映像管電視中,播放的畫面是人的起源——人猿。螢幕中的人猿不斷使用人類的語言,重複講述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詩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中講述「超人」作為一種理想型的人類,與現存的所有人都不同,是新的「人」,是不同於人的「人」。這樣的隱喻也扣問了未來世界中,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重大變化。
《Adam ver. alpha-003/Eternal return /Genesis》/ ACCI BABA

經顱磁驅魔

實驗室中生病般的人穿著制服,他們是囚犯?抑或是精神病患?被集中於同一地區進行管理,進行監控。顫抖的病患,是某種病徵?還是被妖魔化?
現代社會中,每個場景都有監視器,可以有效打擊罪犯。但這同時也像楚門的世界,人們毫無隱私,裸露在網路世界的程式語言中。這是科技洪潮帶給我們的影響。藝術家陸揚藉由這個議題,處理對於整個世界的監控概念,我們究竟是生活在安全,還是沒有空間、沒有秘密的世界呢?

失.語

本作透過咀嚼食物將之噴射出來,滿滿的畫面中,除了五顏六色的食物碎片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咀嚼的嘴巴持續在動作。被嚼碎吐出的有顏色食物,就像是話語路徑的表達,藝術家許惠晴刻意把語言的傳遞視覺化。
洪韵婷說,這讓她開始思考有關「語言」的問題,儘管人類可以透過許多種語言交流,但各種面向的溝通往往不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產生某種層面的失誤,所以語言真的可以如實傳遞每個人的思想邏輯嗎?
《失.語》/ 許惠晴
在導覽過程中,洪韵婷不斷拋出許多疑問和題目,提供群眾深入思考。這場導覽不只是單方的講解、輸入概念,而是邀請所有人一同進入藝術作品中,和作品互動,產生自己的想法概念。
洪韵婷用問題式的導覽方式,誘導出群眾觀展時與作品對話的深度。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