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聽藝術、摸藝術、聞藝術—臺北數位藝術節特殊導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營造一個對視障者、聽障者的觀展友善空間,《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體現了。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科技創造實境 失能者增能

在《超機體》展中,其中有一項作品MR(Mixed Reality)互動體驗裝置《Upload Not Compelete》,即是以視障者的角度,探索除了視覺以外,科技藝術也包括觸覺體驗的可能性。

導覽者趙博士首先請大家思考,「當視障朋友要畫自己的自畫像,可以怎麼做?」,答案是:「用觸覺可以辦到。」目前的做法是利用科技儀器掃描臉型輪廓,再透過3D列印做成臉孔雕像,讓視障者藉由觸摸臉孔雕像,進而畫出自畫像。

raw-image

以此為靈感,藝術家將視障者被掃描後的身影呈現於MR影像中,當體驗者帶上眼罩、穿好背心,踏進此空間, 啟動時,除了聲光效果,周圍掛置的電風扇還會隨著體驗內容送風,背心也會跟著震動,無論是視障朋友或一般觀者都能在這個互動裝置上玩得很盡興。

raw-image

透過科技為失能者增能,使藝術欣賞不再侷限於單一感官,另一件《逆向手語歌》則是藝術家黃大旺以「青少年用語音訊息灌爆臉書聽障舞團粉絲頁」事件為發想,將「比手語」的過程錄製成音檔,打破以「視覺」理解手語的邏輯。但當用「聽覺」來理解手語,其實是聽不懂的,藉此營造出當一般人聽不懂時面臨的無措感,將心比心重新站在聽障者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raw-image

除了聽覺、觸覺,在國內新銳藝術家的六件作品中,還著墨了嗅覺體驗。曾鈺涓、林豪鏘的《你今天的味道是?》則是利用「jane」這個名字在網路上廣蒐且進行大數據分析,再把文字變成嗅覺,從8/1到8/31每個不同的關鍵字中,調配成當天的味道。在趙博士的引導下,視障朋友選擇了三個日期,透過口述文字,讓視障朋友邊聽邊試聞味道,感受關鍵字跟味道的關聯性。

raw-image
raw-image

藝術跨越感官

其實,不只是用上述這三件作品利用不同的官能進行創作發想,即便是視覺作品像是許惠晴的《失・語》,用嘴吐彩色食物代表言語的力量,雖然主要是透過螢幕呈現,但只要坐在這件作品的觀看席上,會同步聞到味道,因為藝術家加入了嗅覺體驗,每天會設定不同的食物味道;或是陳依純的《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也可以讓視障朋友近距離觸摸機器人,用耳聽出機器人的情緒反應,再聽機器人解釋藝術的定義。

raw-image

展覽與導覽相輔相成,一來透過導覽者生動的口述,讓作品活靈活現,從腦海產生畫面,二來展出作品更是站在失能者的角度,讓藝術跨越感官,將數位藝術注入溫暖,營造出成熟、進步的觀展友善空間。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Thumbnail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藝術總監黃子翎說:「國外有一個提供聽障聾人朋友在觀賞劇場藝術的藝術通達服務,那通常視形傳譯,他就會跟一般手譯員比較不一樣,他可能手語的姿勢會比較大一點,然後同時他也要進入劇場排練。」
Thumbnail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藝術總監黃子翎說:「國外有一個提供聽障聾人朋友在觀賞劇場藝術的藝術通達服務,那通常視形傳譯,他就會跟一般手譯員比較不一樣,他可能手語的姿勢會比較大一點,然後同時他也要進入劇場排練。」
Thumbnail
創作有非常多種形式媒介,從耳熟能詳得繪畫、文字、攝影、音樂、電影、舞蹈......大家無一不在傳達希望讓對方明白的事情,不論事感受、理念還是一個想法,都是希望能讓對方明白自己想表達的。VR又是另外一種體驗的高科技
Thumbnail
創作有非常多種形式媒介,從耳熟能詳得繪畫、文字、攝影、音樂、電影、舞蹈......大家無一不在傳達希望讓對方明白的事情,不論事感受、理念還是一個想法,都是希望能讓對方明白自己想表達的。VR又是另外一種體驗的高科技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Thumbnail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