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一)

開場-以獅為名

1814年,歐洲面臨的危機,將迎來重大的轉變。當時的人也許不知道,但是這年要產生的重大結果,將奠定未來一百年的戰爭或和平、穩定或騷亂、徒然掙扎或成果豐碩。
二十五年前,法國大革命,展現出來的是時代思潮轉變之下,如火焰一般的激情、如火焰一般的理想。法國政體一夕之間風雲變色,歐洲大大小小的君王接到消息,有看準機會、躍躍欲試的,有手足無措、靜觀其變的,更有神色凝重、心驚肉跳的。在多次政變、改革下,法國迎來了1800年代。
一人,只為一人!全歐更因一人惶恐不已,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更曾多次組成反法聯盟,企圖以軍事力量否定此一事實。
究竟誰人?本事通天如此?
大名鼎鼎,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名字的意思是荒野之獅。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創立者,「法國人的神」。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正好形容。

序幕-龍頭聚首

話說法國大革命以後,法蘭西第一共和建立。而後1799年,拿破崙把握機會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共和1799憲法下,「執政府」的執政官。更乾脆在1804年5月稱帝,是為法蘭西第一帝國。他被稱為最後一個頭戴帝冕的古代人,也是第一個現代人。
這是一個全新的王朝,在其他王室眼中完全無法忍受,只要一天存在,就難保其不往外拓張領土,諸多戰事如半島戰爭、征奧、征俄可以見得。雄獅的野心自然不是隨意可以消除的,但是在六次的反法聯軍進攻下,神也只有俯首稱臣。
其後,問題解決了,善後應當如何處理呢?當時歐洲共有四個大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中型或次等國家如荷蘭、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丹麥,以及本次戰敗的法國;小國如未統一的日耳曼、義大利各邦;再加上未被承認為歐洲一份子的鄂圖曼帝國。最後列強依照1814年簽定的「休蒙條約」(Treaty of Chaumont),英普奧俄的決議,以保持均勢為目的,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召開國際的協商會議,史稱維也納會議(Congerss of Vienna)。
首先來了解一下,傳統五強國——俄、英、法、普、奧的與會人物與立場。俄羅斯帝國的與會人物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這個人非常複雜,據旁人形容,優柔寡斷、自大、固執等等。但影響決策的大致上有三點:一、王權專制。傳統皇室與對權力的渴望使然,俄羅斯一直都希望在中西歐更有影響力,至今猶如此。二、自由主義。他的身邊諸多啟蒙運動影響下的謀士使然,但當然不是俄國自身的革命,而是一項很好的理由。三、神祕主義。有時他的作為以宗教為口號,令人不知其所以然。俄羅斯的立場,甚至到今日仍然未更動的方針,就是努力在西方取得更多影響力、更多領土。
英國外相兼首相卡斯利子爵(Robert Stewart, 2nd Marquess of Londonderry, Viscount Castlereagh),個性孤傲冷僻,但對歐洲事務有多年豐富的經驗。英國的立場和其他國家並不一樣。首先,她是海洋國家,主要利益並不在於多多取得歐洲大陸上的領土;而是海上的殖民地、貿易的管道。而且她有海洋的屏障,不怕歐陸上些微的領土變更,會影響勢力,只要沒有人在歐陸稱霸,她就安全無虞;第二,她是議會政權(巴力門),雖然仍然有王室,但是並沒有實際執政,而且是經由國內改革形成的政治體制。因此在反對革命的立場上,她有所顧忌。
法國外相塔列杭(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教士階級出身,號稱督政府、執政府、第一帝國三朝元老,據說此人毫無忠誠可言,見風轉舵,但外交場上,倒是大顯神通。法國原本是五強國之一,但是在戰敗後,只有名列次等國家的分。這時塔列杭的通天本事就使得出來了,他觀察到「正統主義」是各國的共識,也都對各國有益。畢竟維也納會議的最大目的就在於恢復拿破崙以前的歐洲。會前沙皇曾向他請益,他提出此點,作為大會討論的原則。而法國此時就有說話的空間了,既然大家要正統,法國就不可以視為戰敗國,應該以波旁王朝視之,同樣是拿破崙的受害國。
普魯士外相卡爾‧哈登堡親王(Prince Karl Hardenburg),是個德意志統一份子。普魯士是日耳曼地區中一個新興的國家,在擴張領土方面躍躍欲試,希望積極取得日耳曼內的霸主地位,但無奈實力最弱,只好先向俄羅斯靠攏,靜觀其變。所以事先和俄國已經簽訂密約,將普魯士南部的薩克森(Saxony)劃給普魯士,波蘭劃給俄羅斯,這樣俄羅斯得以西進,普魯士也得以在日耳曼地區內擴張。
奧國外相兼首相梅特涅親王(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人稱「消防隊長」,專門撲滅革命。他是引導本次會議進行的人物。首先,這場會議是在維也納舉行,因此作為地主,自然有優勢,可以主導這場會議。但是梅特涅之所以留名千古,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奠定者,當然不只如此。奧地利帝國雖然是拿破崙時代以前,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但是到現在,已經外強中乾了,真正的實力恐怕遠不如人。況且奧地利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革命思潮逐漸蔓延的十九世紀,最危險了,最有可能四分五裂。這樣的情勢下,自然需要一個優秀的外交人才,才有辦法讓帝國的壽命長久。梅特涅正是這樣一位堅定的外交官,讓帝國的壽命整整延續了一個世紀。

續集:

  1.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二)
  2.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三)
  3. 輝煌的尾巴-維也納會議(四)
責任編輯:游沛駿 核稿編輯:黃琬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