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神的對話-讀少年Pi的奇幻冒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有一個故事會讓你相信神真的存在。」

  作者僅僅用了一句話,就激起了我閱讀的慾望。我一直對於以宗教為題材的小說深感興趣。「我想我永遠都不會有宗教信仰,但我會花上一輩子去思考宗教、生命和死亡與人類的關係」,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小說《性的人間》(圓神出版)的卷頭詞寫下的這一句話,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和反思。宗教對我而言是什麼?信仰一個宗教又代表著什麼?
  在台灣,幾乎大部分人的家中的客廳,都會設置一座神龕,上頭供奉著逝世的祖先牌位還有依照各家庭信仰供奉著不同的神像。每次拿著香或站或跪在龕前祭祀,都只是跟家中的大人們有樣學樣,卻從沒思考過我的一舉一動究竟是為了什麼。我有宗教信仰嗎?我試著向自己提問。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與探索後,我認為真正的信仰是必須經過認真的思考然後全心全意地投入,而現在的我尚未經歷過這樣的體驗與體悟,所以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宗教信仰。而對於神是否存在,在我的心卻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更多時候我將自己視為一個無神論者。但在讀完《Life of Pi》後,我想我願意去相信神的存在,且人在一生當中必少不了祂的陪伴。但我所說的「陪伴」和世俗的信仰宗教並非同一回事,或許可以稱之為廣義的宗教信仰。
「那麼請告訴我,既然兩個故事沒有差別,你們也無法證明孰是孰非,你們喜歡哪一個故事?」
  對我而言兩個故事都是真的,二者的存在不相衝突。選擇相信Pi和一隻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漂流了兩百多天的人,或許是不願去正視另一個故事的殘酷。但是生命一直都包含著殘酷的一面,弱肉強食是不變的定理,是自然。宗教的存在並不是為了顛覆這個自然定律,而是為了讓我們了解即使處在這個殘酷的生存競賽中,我們也不可以泯滅人性中至善的一面(神性)。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隱隱約約地能夠感覺到「祂」的存在,在我的認知觀念裡,對「祂」的信仰不應該只憑藉著單一的宗教觀念,就如同Pi借甘地之口告訴我們的:「所有的宗教都是真的」,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去否認其他宗教的神的存在,因為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祂」的一面,印度教眾神無窮無盡的力量;願意為了大愛犧牲奉獻一切,甚至是他的生命的耶穌基督;對天地萬物都抱持著無比崇高的敬意的伊斯蘭教。我們無法用任何單一宗教的教義或語言文字,去描述或定義「祂」的存在,用心去感受是我們認識「祂」的唯一途徑。
「那些人不了解其實需要護衛的,不是外在的上帝,而是內在的。」
  同時信仰了三個宗教的少年Pi,被眾人視為一個異類,在那些人的眼中這樣的行為是荒謬的、可笑的。他們嘗試著用各個宗教的不同教義去告訴Pi何為信仰,但殊不知越是墨守這些成規,就離「祂」越遙遠。在太平洋上漂流的這兩百多天,彷彿是眾神們給Pi的一個考驗,彷彿是在向他探問:信仰對你而言究竟代表什麼?歷劫重生的Pi向船公司的兩位調查員,提供的兩個版本的故事,一個殘酷到讓人不願正面逼視;一個不可思議到讓人無法置信,Pi對那兩位日本人的提問也是對讀者的提問。而一開始比較傾向於相信第二個故事的我,又產生了一個疑問,那麼理查帕克的存在之於少年Pi的漂流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他又為什麼要虛構這個故事呢?闔上書本後,我反覆不停地去思考這些問題。
「獵人赤手空拳把小老虎抱起來,想起剛才牠跑到河邊大口喝水的模樣,就把牠取名叫做『口渴』」
  我想起了這段穿插在書中與Pi的漂流經歷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敘述。所有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者都需要經過以水洗禮的儀式,大口喝水的「口渴」似乎即是暗喻這是一隻經過了神施以洗禮的孟加拉虎。從另一方面來看,理查帕克擁有的那令人敬畏且至高無上的力量,正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亦即眾神的力量,所以理查帕克對於Pi來說即是「祂」的化身,正因為一路有著「祂」的陪伴,所以Pi才得以通過種種考驗、克服一個個威脅而存活下來。
  一隻會吃人的猛獸怎麼可能是神的化身,或許有人對此解讀感到啼笑皆非,比較Pi的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理查帕克不就是為了報復而殺了法國廚子並將他吃下肚的Pi自己本人嗎?如此邪惡殘忍的人跟神的慈悲愛人的形象大相徑庭,實在很難令人聯想在一起。Pi刺殺廚師的行為是否真的出自報復心態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面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這卻是個不得不然的決定,所有生命為了生存都必須遵守弱肉強食的自然定律。這是人性,當中亦包含了神性。在Pi的心中,人和神的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心中當有「祂」的存在;「祂」在我們的眼中又具有人的形象。Pi初次認識耶穌時,他欣喜若狂地感謝黑天神:「認識了一尊非常像人的神
  在經歷了兩百多天的漂流,上岸後,理查帕克跳下了Pi的救生艇,頭也不回的走進了叢林。這尊化身為老虎的神,實際上並未離開Pi的生命,而是走回了他的內心之中,並將所有殘酷的真相也一併帶走,留下了一個充滿了奇幻意味的海上漂流的故事。
  神是否存在,這答案對現在的我而言是肯定的,是無庸置疑的。但我仍不會為了證實「祂」的存在而去信仰任何一個宗教,就像擁有三個宗教信仰的Pi,他所相信的並非單一宗教的教義教條,而是希望發自內心的去接近「祂」,感受「祂」的存在。我們所相信的是這個自然世界的種種現象,不論是慈悲的大愛抑或是弱肉強食的殘酷都這屬於世界的一部分,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值得我們去信仰的存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47內容數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一些散文隨筆和讀書筆記,以筆會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試問這世界有沒有神?我覺得自己相信就會有,不相信就沒有,而我本人是無神論,但我還是相信這世界有神,有種目前科學還無法驗證的能力,你現在看的算命也「可能」是一種,只是我現在還不成氣候,沒有能力自詡為大師、半仙。
故事開始 每個人對於神的概念可能不同,創造者、觀察者等等都是人們對神的印象,也許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主角「們」名叫『無』他們是一個意識體集合體出現在一個小伙子身上,他們的故事極其普通又極為不凡,在恐怖的世界裡追尋至強之道。   先來說說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毫無止盡沒人知道盡頭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當你放棄了魚,你可以去到更自由美好的世界,不是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是因為它們就跟毀滅和失去一樣,是天理循環的一部分,就像生是死的反面,成長與腐爛互相輪替。
原生和次生去了食物鏈的世界,他們思考什麼是阿彌陀佛?可能是個非常好玩之人。兩個人兩只鳥其實是同一主體,也就是一個人分別了四種思考。原生德行,次生能量,鳥一嗔恚,鳥二笨巧。四種思考要找到阿彌陀佛,在念頭的攝化世界。開始了他們食物鏈之旅。 遊戲的想法?想和阿彌陀佛玩遊戲,自然一定要有好的構思,好的構思
沒有想到顏仔?你認為做了一個最好的人,鬥雞文化就沒有了嗎?是炮仔在思考。小和說道:有!但炮仔是不會選擇鬥雞文化的。老天對炮仔很好,有很好的父母,從來沒有給過炮仔壓力,讓炮仔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研究次生佛法。走到這裡竟然遇到鬥雞文化,這才是正常。 沒有想到,請讓我想到。我想到了鬥雞文化其實是一
魔仔,你怕嗎?你像一隻狐狸,為什麼你不做一隻獅子?我回答說:本師,我不怕。上帝如果是一只獅子,佛陀阿彌其實就像一隻狐狸。釋迦牟尼佛說:你承認自己顛倒了。小和說:是魔慈系統顛倒了,本師,我們沒有顛倒。我們的信仰就是最一個最好的人,但有狐狸心。 叔叔,當年你怕嗎?你就像一個人,因為最有佛性的動物就是人
Thumbnail
當人什麼都相信的時候,也代表他什麼都不信。從小生長於印度教信仰家庭的Pi,同時信仰著基督教、伊斯蘭教,他遵循著每種宗教的儀式,禮拜、用餐前禱告,而他的父親對他說:「當人什麼都相信的時候,也代表他什麼都不信。」
Thumbnail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跨文化、宗教探討的電影,但主題與宗教本身並沒有關係,而是一種關於「我之於自己;之於宇宙」的意識層面交流。本文描述了主角Pi在面對船難和生存困境時,對信仰、人性和生命的反思和掙扎。李安導演突破理性、科學至上的重圍,在意識層面探討自我和生命,解構「真理」的意義。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試問這世界有沒有神?我覺得自己相信就會有,不相信就沒有,而我本人是無神論,但我還是相信這世界有神,有種目前科學還無法驗證的能力,你現在看的算命也「可能」是一種,只是我現在還不成氣候,沒有能力自詡為大師、半仙。
故事開始 每個人對於神的概念可能不同,創造者、觀察者等等都是人們對神的印象,也許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主角「們」名叫『無』他們是一個意識體集合體出現在一個小伙子身上,他們的故事極其普通又極為不凡,在恐怖的世界裡追尋至強之道。   先來說說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毫無止盡沒人知道盡頭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當你放棄了魚,你可以去到更自由美好的世界,不是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是因為它們就跟毀滅和失去一樣,是天理循環的一部分,就像生是死的反面,成長與腐爛互相輪替。
原生和次生去了食物鏈的世界,他們思考什麼是阿彌陀佛?可能是個非常好玩之人。兩個人兩只鳥其實是同一主體,也就是一個人分別了四種思考。原生德行,次生能量,鳥一嗔恚,鳥二笨巧。四種思考要找到阿彌陀佛,在念頭的攝化世界。開始了他們食物鏈之旅。 遊戲的想法?想和阿彌陀佛玩遊戲,自然一定要有好的構思,好的構思
沒有想到顏仔?你認為做了一個最好的人,鬥雞文化就沒有了嗎?是炮仔在思考。小和說道:有!但炮仔是不會選擇鬥雞文化的。老天對炮仔很好,有很好的父母,從來沒有給過炮仔壓力,讓炮仔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研究次生佛法。走到這裡竟然遇到鬥雞文化,這才是正常。 沒有想到,請讓我想到。我想到了鬥雞文化其實是一
魔仔,你怕嗎?你像一隻狐狸,為什麼你不做一隻獅子?我回答說:本師,我不怕。上帝如果是一只獅子,佛陀阿彌其實就像一隻狐狸。釋迦牟尼佛說:你承認自己顛倒了。小和說:是魔慈系統顛倒了,本師,我們沒有顛倒。我們的信仰就是最一個最好的人,但有狐狸心。 叔叔,當年你怕嗎?你就像一個人,因為最有佛性的動物就是人
Thumbnail
當人什麼都相信的時候,也代表他什麼都不信。從小生長於印度教信仰家庭的Pi,同時信仰著基督教、伊斯蘭教,他遵循著每種宗教的儀式,禮拜、用餐前禱告,而他的父親對他說:「當人什麼都相信的時候,也代表他什麼都不信。」
Thumbnail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跨文化、宗教探討的電影,但主題與宗教本身並沒有關係,而是一種關於「我之於自己;之於宇宙」的意識層面交流。本文描述了主角Pi在面對船難和生存困境時,對信仰、人性和生命的反思和掙扎。李安導演突破理性、科學至上的重圍,在意識層面探討自我和生命,解構「真理」的意義。
Thumbnail
我從人稱夭壽準的神婆成為基督徒的回顧,對宗教沒有論斷的想法,純粹分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