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碩博士生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 1. 工具進化與工作延長 2. 工具帶來的無限可能 3. 工具對人的反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這讓我重新反思自己和Obsidian這個筆記軟體的關係。作為一位研究者,我從2020年開始使用Obsidian,不知不覺已經陪伴了我四年之久。每天我都花至少6個小時在這個軟體上記錄、整理、發展我的研究和生活想法。羅老師的理論,讓我意識到,工具不只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它還會打開無限可能的大門,讓我們對它的需求愈來愈大。


▋工具進化,反而讓我們花更多時間


正如羅老師所說:「工具愈進化、愈高效,我們就會愈依賴它。」在我的研究生活中,Obsidi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一開始只是用它記錄讀Paper時的靈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會在Obsidian中進一步發展這些想法──把筆記變成研究提案,提案再進一步演化成具體實驗,最後變成論文草稿和發表文章。


因為Obsidian讓一切流程變得如此流暢,我自然而然地花了更多時間在這個系統裡。工具的「好用」讓我總是想著:「再多記一點、再多寫一點。」結果是,我在無意間把工作時間無限延長,甚至在非工作時間,也忍不住打開Obsidian進行紀錄或構思。


▋工具打開了新的可能,讓我們難以停下


Obsidian不僅幫助我處理研究問題,還開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開始同時管理和指導10位學生的研究進度,並且為每位學生的成果建立詳細紀錄。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每一場談話、靈光乍現的想法,也會立刻轉為短文並儲存在Obsidian中。


這些紀錄的確讓我的生活和研究更有條理,避免了重要的靈感因為時間流逝而消失。然而,這也讓我開始陷入一種「永不停歇」的工作模式。我發現,因為工具如此高效,我對同時處理多件事的欲望愈來愈強,工作和生活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


▋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我們變成了工具的延伸


羅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工具不只解決問題,它還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行為。」這在我的Obsidian使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Obsidian的高效設計,讓我能隨時記錄並整理龐大的資訊,但也讓我陷入了「凡事都要記錄」的習慣,似乎任何想法都不該錯過。


這種紀錄習慣的養成,讓我變得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與輸入,即便在休息時也忍不住處理未完成的事項。Obsidian彷彿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驅動著我在研究和生活中不斷記錄、整理、優化。我逐漸意識到,這正是羅老師所說的「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當工具過於好用,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被它改變,成為它的延伸。


▋結語:如何管理工具與工作時間的平衡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需要高度依賴工具,但我們也必須警惕自己不被工具綁架。Obsidian的確是強大的幫手,讓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但它也讓我陷入了「愈記愈多、工作愈多」的無限循環。


關鍵在於,我們要學會適時停下,為自己設立界線。透過有意識地安排休息時間,讓自己從工具中抽離,才能保持心境上的平衡。工具是輔助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有當我們掌握了工具的使用節奏,才能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生活的本質並不在於「工作多久」,而在於「如何有效地工作」。當我們理解了工具進化背後的反向塑造力量,就能在使用它的同時,也保持對生活的掌控,避免無止境的工作佔據我們的全部時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8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公司、廣告、軟體都在鼓吹效率提升,我們卻覺得工作越來越沉重?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公司、廣告、軟體都在鼓吹效率提升,我們卻覺得工作越來越沉重?
Thumbnail
許多科技公司推行自動化,卻因高層要求時間過短,導致工程師只能做出表面功夫的工具。本文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困境,以及高層與基層員工不同的處境與壓力。
Thumbnail
許多科技公司推行自動化,卻因高層要求時間過短,導致工程師只能做出表面功夫的工具。本文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困境,以及高層與基層員工不同的處境與壓力。
Thumbnail
我們習慣用工具,但如果只會操作,卻不懂原理,長久下來只會變成「操作員」;我們習慣遵守規則,但如果只會照做,卻不懂應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判斷力;我們習慣重複任務,但如果不主動改進,工作只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化。刻意微進化,就是每天一點小突破,理解工具、靈活應對、優化習慣,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成長型人才!
Thumbnail
我們習慣用工具,但如果只會操作,卻不懂原理,長久下來只會變成「操作員」;我們習慣遵守規則,但如果只會照做,卻不懂應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判斷力;我們習慣重複任務,但如果不主動改進,工作只會變得越來越機械化。刻意微進化,就是每天一點小突破,理解工具、靈活應對、優化習慣,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成長型人才!
Thumbnail
  工業劇烈發展的時期,也是許多對於人的控制研究受到重視的時期。譬如說,人一天能夠工作多久、最好每工作多長時間稍作休息、維持一個成人基本存活需要多少熱量、以及要讓一個家庭內的成員剛好夠獲得這些熱量,需要支付多少工資。一個好的班表讓工廠得以成為一個巨大的、不停運轉中的機器,並以此建構了整個現代世界。
Thumbnail
  工業劇烈發展的時期,也是許多對於人的控制研究受到重視的時期。譬如說,人一天能夠工作多久、最好每工作多長時間稍作休息、維持一個成人基本存活需要多少熱量、以及要讓一個家庭內的成員剛好夠獲得這些熱量,需要支付多少工資。一個好的班表讓工廠得以成為一個巨大的、不停運轉中的機器,並以此建構了整個現代世界。
Thumbnail
而且方格子給方格精選的Email Sequence好有意思! 本月第 1 次!〈D042|為什麼悲傷是一種必要的心靈重訓?〉入選方格精選,解鎖新成就! 本月第 2 次!〈【為什麼碩博士生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 1. 工具進化與工作延長 2. 工具帶來的無限可能 3. 工具對人的反〉入選方格精
Thumbnail
而且方格子給方格精選的Email Sequence好有意思! 本月第 1 次!〈D042|為什麼悲傷是一種必要的心靈重訓?〉入選方格精選,解鎖新成就! 本月第 2 次!〈【為什麼碩博士生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 1. 工具進化與工作延長 2. 工具帶來的無限可能 3. 工具對人的反〉入選方格精
Thumbnail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Thumbnail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Thumbnail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Thumbnail
共享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對碩博士生這樣繁忙的族群而言,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更是明顯。正如徐瑾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所說: 1. 分工讓工人技巧更加專業,體現為人力資本的積累。 2. 減少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損失,體現為流程的進步。 3. 機器的發明推動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效率。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