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這讓我重新反思自己和Obsidian這個筆記軟體的關係。作為一位研究者,我從2020年開始使用Obsidian,不知不覺已經陪伴了我四年之久。每天我都花至少6個小時在這個軟體上記錄、整理、發展我的研究和生活想法。羅老師的理論,讓我意識到,工具不只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它還會打開無限可能的大門,讓我們對它的需求愈來愈大。
▋工具進化,反而讓我們花更多時間
正如羅老師所說:「工具愈進化、愈高效,我們就會愈依賴它。」在我的研究生活中,Obsidia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一開始只是用它記錄讀Paper時的靈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會在Obsidian中進一步發展這些想法──把筆記變成研究提案,提案再進一步演化成具體實驗,最後變成論文草稿和發表文章。
因為Obsidian讓一切流程變得如此流暢,我自然而然地花了更多時間在這個系統裡。工具的「好用」讓我總是想著:「再多記一點、再多寫一點。」結果是,我在無意間把工作時間無限延長,甚至在非工作時間,也忍不住打開Obsidian進行紀錄或構思。
▋工具打開了新的可能,讓我們難以停下
Obsidian不僅幫助我處理研究問題,還開啟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開始同時管理和指導10位學生的研究進度,並且為每位學生的成果建立詳細紀錄。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每一場談話、靈光乍現的想法,也會立刻轉為短文並儲存在Obsidian中。
這些紀錄的確讓我的生活和研究更有條理,避免了重要的靈感因為時間流逝而消失。然而,這也讓我開始陷入一種「永不停歇」的工作模式。我發現,因為工具如此高效,我對同時處理多件事的欲望愈來愈強,工作和生活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
▋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我們變成了工具的延伸
羅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工具不只解決問題,它還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行為。」這在我的Obsidian使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Obsidian的高效設計,讓我能隨時記錄並整理龐大的資訊,但也讓我陷入了「凡事都要記錄」的習慣,似乎任何想法都不該錯過。
這種紀錄習慣的養成,讓我變得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與輸入,即便在休息時也忍不住處理未完成的事項。Obsidian彷彿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驅動著我在研究和生活中不斷記錄、整理、優化。我逐漸意識到,這正是羅老師所說的「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當工具過於好用,我們就會不自覺地被它改變,成為它的延伸。
▋結語:如何管理工具與工作時間的平衡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需要高度依賴工具,但我們也必須警惕自己不被工具綁架。Obsidian的確是強大的幫手,讓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但它也讓我陷入了「愈記愈多、工作愈多」的無限循環。
關鍵在於,我們要學會適時停下,為自己設立界線。透過有意識地安排休息時間,讓自己從工具中抽離,才能保持心境上的平衡。工具是輔助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只有當我們掌握了工具的使用節奏,才能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生活的本質並不在於「工作多久」,而在於「如何有效地工作」。當我們理解了工具進化背後的反向塑造力量,就能在使用它的同時,也保持對生活的掌控,避免無止境的工作佔據我們的全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