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腦子陷入一種介於睡夢和清醒之間的狀態。
C 激動的對我說:「你一定要和大家分享這種境界。」
我問 C:「你怎麼知道我處在這種境界中呢?」
C 說:「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了。」 突然間,如觸電一般,我又脫離了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而醒來。
解夢:
當我在夢中脫離「半夢半醒」的狀態時,真的就從夢中醒來。因而,事實上,這個「半夢半醒」的狀態仍是在作夢的狀態。
就某種心理學上的觀點而言,作夢本身就是一種脫離現實的瘋狂,尤其是當夢境已經從睡夢中跑出來,因為失控而進入了現實生活、影響到日常生活。因而按此觀點來說,「半夢半醒」自然也算是一種接近瘋狂的狀態。
不過,就我大量作夢的經驗來談,我認為作夢其實是一種內在心靈的對話,也是一種跨越時空的交流。認為作夢只是一種「瘋狂」,乃是因為不了解潛意識的語言、甚至害怕面對潛意識而下的偏頗斷語。
至於為何是 C 在夢中和我對話呢?第一,雖然我和 C 不算熟,但感覺他是個和善誠懇的人。第二,C 是個離開所學和本行去當傳道人的特立獨行者,可能因此而與夢中描述的特殊狀態產生共鳴。
此外,為何夢中 C 會以「這種境界」來描述「半夢半醒」的狀態呢?我想是受到羅素克洛 (Russell Crowe) 主演的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的影響。
「美麗境界」是一部描述數學家約翰納許 (John Nash) 克服精神病、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傳記電影,該片獲得 2002 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紐約郵報引用約翰納許在 1967 年的信為證,說他曾經仇視猶太人。當時約翰納許罹患嚴重的精神病,腦中充滿妄想,自認是彌賽亞再世、受到猶太人的威脅。
2002 年3 月,我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發覺自己的症狀與約翰納許有點類似。在發病之前,我也曾經致力於古文明、古文字等大量資訊的收集、比對、分析、聯想、整合,並且陷入一種「半夢半醒」的境界,還以為自己是研究過頭、犯了什麼禁忌或中邪了。這部電影給我直接的感受是,連諾貝爾獎得主都有失常的時候,也讓我舒坦了一些呢!
這個在 2002 年 8 月初作的夢,似乎反應了我當時為期半年的「新陳代謝不協調」的療程即將結束。果然,大約兩週後,醫生告訴我可以停藥、也不必再複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