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節也被譯為嘉年華,德語稱為Karneval,應是從拉丁語的Carne Vale而來,口語的意思是「肉品再見了 」,意指著天主教守齋期前的狂歡放肆,守齋開始後就禁肉禁酒了。瑞士德語稱狂歡節為Fasnacht,意思是守齋的前一夜,按傳統,這個夜晚瑞士人恣意行樂到最大的極限。尤其古時人們相信,裝神弄鬼,敲鑼打鼓可以驅走惡靈與冬天,因此這些怪異的裝扮成了狂歡節的必備行頭。
寒冬中激起活力的狂歡傳統 這個農業社會在冬日帶給人們活力的傳統,千百年來在阿爾卑斯山間流傳著,小村莊也發展出自己的鬼怪造型,尖嘴巫婆、羊角妖魔和小丑等成群出動時,聲勢浩大的確非常嚇人。二月降雪的日子減少,春天的腳步近了,冬眠的動物漸漸也甦醒。此時各地仍普遍低溫,古時人類文明的作息,到這個季節存糧即將用罄,必須縮衣節食以度完寒冬。在宗教規範下,也走到了基督教年曆裡的
守齋期 ,也就是復活節來臨的前40天。
妖魔鬼怪都出場,這就是第五季節的魅力之一。 Cloudia Chen攝
狂歡節的傳統始於阿爾卑斯山區,然而隨著歐洲文化傳往世界各地,目前世界最大的狂歡節遊行在南美巴西,是總長19公里的里約日內盧狂歡節,其裝扮與音樂已脫離阿爾卑斯山區的原生文化,而走出了當地熱情的色彩。
巴塞爾狂歡節(德) 的習俗中世紀就已開始,在201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遊行隊伍中美術、音樂、民俗、手工藝融合為一,是一場聲光奪目的當代民俗藝術嘉年華。
巴塞爾的狂歡節是一個接連三天的活動,堪稱瑞士之最,清晨四點樂聲響起,全城都動了起來。這已成為城市行銷的亮點,國際遊客更必須提早訂旅館,以免一房難求,無可投宿。在狂歡節隊伍的遊行中,各個隊伍的裝扮令人嘖嘖驚奇,另一個遊行重頭戲即是樂隊的表演,狂歡節音樂在德語裡有一個特別的詞稱
Guggenmusik(德) 。這一詞源於16世紀,當時人們用牛角特別為狂歡節伴奏,而今日這個詞的內容也擴大了,更包含打擊樂和管樂等,哨音吹起時更加強了趕走惡靈的力道。徹夜狂歡的配樂,在廣場上演奏,隊伍進行中演奏,喧囂沒有限度,是瑞士聲音分貝最高的節日。小型的樂隊也邁入當地的餐廳,熱鬧與歡樂充滿城市每一個角落。
樂隊,是狂歡節的要角之一,奇特的裝扮必不可少。 Cloudia Chen攝
用狂歡熱情所生產的環保彩紙 樂音之外,為了讓狂歡節的色彩更繽紛,撒向天空的彩紙與彩帶更是不可少的配備。據統計,巴塞爾三天的狂歡活動向天空灑出了80噸的彩紙,灰暗的冬日在此時無限繽紛與迷幻,如同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這些空中自由奔放,令萬人炫目迷茫的彩色紙片,在全瑞士只有一家工廠生產,工廠座落於瑞士山區格拉魯斯州(Kanton Glarus)一個名為奈菲斯(Näfels)的村莊。今年58歲的工廠老闆
Hans Rudolf Streiff(德) 是狂歡節的鐵粉,他在接受瑞士國家電視台採訪時大方說明,他每年生產200噸的狂歡節彩色紙片,淨營收只有2萬法郎,對公司來說實在不是一個賺錢的項目,但是他本人就是一個狂歡節迷,熱衷於生產瑞士狂歡節專用的彩色紙片。
為了讓彩紙的顏色與狂歡節的主題搭配,他每年一定到義大利的不同城市欣賞服裝秀,他說:「服裝秀裡你會看見今年最流行的顏色,這些暢銷時裝的顏色也會左右下個年度狂歡節的主色調。」不只親自為不賺錢的項目做市場調查,Hans Rudolf Streiff所選用的紙張是從瑞典進口的回收紙漿所製成的,這種紙張的好處是上色後不易掉色,對人體無害。此外,這款紙片更為輕盈,能在空中停留更長的時間,更具絢麗奪目的視覺效果。做為一個瑞士狂歡節迷,他傾全力用心把小細節做到最完美。
Hans Rudolf Streiff表示:「我們是全瑞士唯一生產彩色紙片的工廠,銷售量佔全瑞士全國需求量的70%,其餘從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進口。老實說,在瑞士生產紙片一點也不划算,公司賺錢的項目也不在此,但我就是想為瑞士生產更環保的產品。」巴塞爾狂歡節所使用的80噸彩色紙片即是出於Hans Rudolf Streiff之手,每年有色彩上的新意,又兼顧瑞士講究環保的價值。
巴塞爾空中撒出的80噸彩紙,具有瑞士環保精神! Cloudia Chen攝
隨時代更新的民俗意義與價值 狂歡節在農業時代還有另一層社會功能,即是增進人們的社交,尤其在農業時代給年輕男女提供了交友的機會。古時男女間禮教束縛沉重,平時並無認識異性的機會,到了狂歡節,大家開始製作面具與裝扮,寒冬中多了生氣。而且躲在面具之後,帶著一些酒意,人們的行為於是就大膽一些,敢越過原本男女的界線,在狂歡之中表現自己。今日在瑞士,有時還可聽到老長輩們說,他們和伴侶就是在狂歡節時認識的,說時的笑容洋溢彷彿時光倒流,再度回到年輕狂放的時光。
古時慶祝狂歡節,以妖魔鬼怪的造型居多,而時代改變了,電影人物、時事人物或英雄人物都可能成為扮裝的主題,古時經典狂歡節面具反而也成了人類學博物館珍藏的寶物。現代社會醫藥發達,去冬驅魔再也不是狂歡的目的,而是單純歡樂放肆的時光。在大城市則成了一個形象圖騰,文化的表徵。巴塞爾與琉森以自己城市的慶典為傲,狂歡節越是熱鬧喧囂,越是神氣。
這一節日是吸引國際觀光人潮的重點時刻,這兩大城市分別由市民組織成委員會,專司籌畫與執行狂歡節方方面面的細節,遊行隊伍與樂隊都需要一再排練。狂歡節是瑞士民間集結力量,團體行動的強大時刻,在這個層次上,增加了市民對於城市的認同與情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具有獨特在地風采的宗教民俗的新演繹也帶來了無限商機。
孩童從小而濡目染,狂歡是深冬之必要因。 Cloudia Chen攝
從童書到手工藝共同傳承歷史與精神 蘇黎世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重地,也是新教之都。在宗教改革之後,天主教文化下的狂歡節傳統早已殆盡。雖然不是城市的傳統,但學校還是為孩子們準備小型的扮裝活動,藉以認識區域性文化的差異。
瑞士童書刻劃歷史,為的是留下足跡,讓現代的孩童也能在文字圖畫間,想像先人走過的路。許多山間小鎮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為孩童出版在地書籍。博物館專業的導覽員,領著參觀的民眾遙想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原始生存條件,再還原到節慶的本身,博物館承載著讓今人與古人對話的任務,孩童更是對話的對象。
在里特貝爾格博物館的常態展覽中,
瑞士的狂歡節面具屬於世界文化的一部份(德) ,冬季末了身體受飢寒之苦,如何在困頓時再次提振精神,狂歡節在宗教與民俗中可見人類在農業社會中與自然搏鬥和共生的理路。可怕的面具背後,其實更藏著山間人們辛苦求生,所企求的心靈出口。
揶揄時事人物也成了現代狂歡節之節目。 Cloudia Chen 攝
在瑞士狂歡節又稱第五個季節,今日衣食無虞,再也沒有齋戒的必要,但縱情狂歡可釋放壓力,現代瑞士人仍樂此不疲。若想看看嚴肅面容後,瑞士人放縱享樂的一面,那麼來參加狂歡節是一定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