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東坡詞(03) - 初試啼聲

取自網路
取自網路
初入仕途
嘉祐元年(西元1056年)三月,二十一歲的東坡,十八歲的子由隨著父親,經由艱險的古棧道離開四川。長途跋涉,終於在五月間抵達京師。父子三人寄住在寺廟裡,等待秋天的舉人考試。這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關,東坡兄弟倆都輕鬆通過,取得第二年應考禮部進士科的資格。次年正月兩人同應禮部會試,主考官是當時的文壇宗師,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同時主持此場會試的考官尚有梅堯臣、王珪(ㄍㄨㄟ)等。
宋代的科舉,以貢舉為常科,大體沿襲唐朝的製度,設進士,明經等科,皆秋(天)取解(唐宋科舉制度,選送士子應試進士第),冬(天)集禮部,春(天)考試。明經科試「帖書(經典內容填充)」,「墨義(書寫對答經義)」,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於尚書省。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策論驗實學,詩賦看詞章,前者定去留,後者分高下。宋重進士而輕明經,考進士登上第者,不數年就赫然顯貴。
東坡在考試中騁其健筆,發為痛快淋漓的論議,其中《刑賞忠厚之至論》一篇更是令歐陽修既驚且喜,本想將他置於榜首,但因試官所看到的是糊名彌封且重新抄寫的捲子,歐陽修懷疑這是門生曾鞏的作品,為免考試的公正性受到質疑,他決定只將此考生列為第二名。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些文采與見識竟出自一個年輕的眉山小子之手,宋取進士分五等,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賜進士出身,四等五等曰同進士出身。建安章衡(子平)得第一,為狀元,眉州蘇軾得第二,為榜眼,皆進士及第。其餘同榜成進士者有曾鞏,蘇轍,蔣之奇,張琥(後改名璪,與李定同治蘇軾烏臺詩獄,必欲致之死地以求富貴者,就是這個同年)。兄弟倆繼續攜手前進,下一個挑戰是金殿御試。
從前一年的秋天到今年暮春三月,決定東坡兄弟官宦生涯的第一場考試終於完美落幕。蘇軾依例分別致書謝各考官。主考官梅堯臣與這位新科進士見面時問道:「《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有皐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兩句話,典出何書?」蘇軾坦然答道:「想當然耳。」(史書記載堯寬厚而皐(ㄍㄠ)陶執法嚴,那麼面對刑罰有疑慮時,他們兩人想必會一主從寬一主從嚴,因此文章裡假設的對話是很合理的推測啊!)當歐陽修聽聞此事,不禁讚歎道:「這年輕人真是會讀書,善於運用知識,他日為文必能獨步天下!」
歐陽修接到蘇軾的謝啟,拿給梅堯臣看,慨然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此人,放他出一頭地。」
一日,與兒子歐陽奕論文,說到蘇軾,歐陽修歎道:「你們記得,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記得歐陽修的好作品,也佩服他卓越的鑑別力,並被他寬廣的胸襟,提拔後進的熱情所感動;而這位他親自提拔賞識的年輕人,日後的成就的確遠遠超越了他,成為中國文學裡最為明亮的巨星。
歐陽修提攜後進,向來不遺餘力,介紹東坡去見宰相文彥博、富弼、樞密使韓琦,大家都以國士待之,對他的印像很好。這些前輩對這位新科進士道:「唯恨你不能一識范文正公。」(因范仲淹已於距此五年前的皇祐四年逝世)。東坡歸讀歐陽修所撰的范文正公墓誌,為他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精神,磊落的行誼而深受感動,不覺落淚嘆道「自讀石介慶歷聖德詩,中經十有五年而不得一見其面,豈非命也。」
就在這場兄弟同登進士的喜慶中,噩耗自遙遠的家鄉傳來 - 他們的母親程夫人於這一年四月仙逝。三蘇父子匆忙返回家鄉,依照禮法,東坡兩兄弟在家守制27個月。
嘉祐四年(西元1059年)七月,母喪除服。十月,東坡兄弟偕同妻子再次隨同父親離鄉赴京。他們此行先走水路,自眉州入江,經三峽而抵荊州,舟行六十日,經歷了三峽之險,也飽覽沿途壯闊的景觀和三國史蹟。這一次不再是功名未卜的趕考書生,二十四歲的東坡已是備受期待的新科進士見識了外在天地的廣闊,對未來,對政治都有著無比的熱忱與信心。
第二年,東坡與弟弟為了準備制科考試,兩人移居懷遠驛專心讀書。制科又稱制舉,是由皇帝特詔為選拔非常人才而舉行的特試。應考者須由大臣奏薦,送交五十篇策論,經過嚴格評鑑,才有資格接受皇帝親自策問與拔擢。兩宋三百年歷史只有舉辦二十二次制科,考中者不過四十人,難度之高,可想而知,才高如東坡亦不敢掉以輕心。
懷遠驛的生活極為清苦,但兄弟一起讀書寫作討論的樂趣卻如同昔日在老家書房。然而秋日的風雨夜裡,當東坡讀到韋應物的「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時,不禁觸景傷情,現在兩人努力準備考試,可是一旦做了官,各自宦遊四方,恐怕就聚少離多,眉山老家中閒居讀書無憂無慮的歲月終究是一去不回了!兄弟倆不禁討論起前途與理想,遂有了「夜雨對床」的約定:希望日後能及早從仕途退下,或回家郷,或尋一處田園,兩家相聚,悠然閒居,對床而臥,共聽風雨聲。「夜雨對床」的約定成為東坡與子由共同的美麗夢想,支撐他們勇敢的走過仕途的坎坷,是東坡在生命的黑暗歲月裡,內心永不熄滅的溫暖燭光。
宋沿隋唐的貢舉制度,設進士科以得常才,又設制科以待非常的人傑。士人出身進士固已受人敬重,而制科得選者,眾人莫不以國之大器待之。制科又名制舉,唯待天子特詔才舉行的特試,須由大臣奏薦,受天子親自策問與拔擢其隆重可見。仁宗一朝,設有「六科取士」(賢良方正極言盡諫科,博通墳典明於教化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詳明吏理可使從政科,識洞韜略運籌幃幄科,軍謀宏遠材任邊寄科)。
制科之試,始於漢文帝之詔舉賢良。宋因前代成規,而制度更加嚴密,每屆對策者最多不過五人,目的即在拔擢非常的人才,而出身制科者,自有上承天子的榮寵,比常科進士更加一等。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制科考試於四人中錄取三人,東坡獲得最高的第三等 ,子由與王介並列第四等。制科分五等,宋朝自有制科以後,第一第二兩等,皆是虛設,從來無人得過,普通都以第四等中選。蘇軾以前,只有一人,曾入三等,東坡是自有制科以來獲此最高評等的第二人
光獻曹后後來說,那一天仁宗策試賢良後,歸宮,面有喜色,對曹后說:「吾今日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意指軾,轍。這也是東坡後來烏台詩獄得以獲救的原因之一。
至此,三蘇父子文名,震動京師,流傳四方,蘇氏文章,遂為天下第一。士人競以蘇文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