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夜半鼓聲 -經典演繹的觀後雜想

    圖片取自兩廳院售票網
    圖片取自兩廳院售票網
    不知道劇本,也不熟悉導演,會來看這部戲當然是因為TIFA,看完後真心覺得好看。經過這麼多年,TIFA已經是口碑保證,要看哪幾部,好不好看已經不是考慮的重點,荷包深度才是....
    1922年,戲劇大師布萊希特24歲,尚未成名的他劇作《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室內劇院首演,這是個關於選擇的故事,與現實無異,每個選擇背後都有故事。
    安娜,選擇相信愛人克拉格已戰死,遵從父母意見,嫁給沒打仗但從戰爭中獲取暴利的商人;克拉格卻並未戰死,回到柏林的他一無所有,在絕望與盛怒中投身革命,成為領導人物。一場重要的起義行動前夕,面對回心轉意的安娜,克拉格的選擇竟是……背棄革命,投奔愛情。
    有趣的是布萊希特自己為結局掙扎數年,甚至傳言他相當後悔,近百年後,33歲新生代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在此作首演劇院演出,以兩種結局重新詮釋本劇。布萊希特《夜半鼓聲》丟出一個難題,克里斯多福˙魯賓則是大膽地為難題加上了期限,百年後,當時代與舞台都經歷革命,面對原作備受非議的結局,你我會有不同的見解嗎?
    原著劇本背景是一戰的德國,內容是關於貧富差距、理想與愛情的抉擇。劇本創作在一百年前,這種古典命題,就算過了一百年,還是覺得很有代入感。
    安娜在有錢的軍火商及一無所有的克拉格間,雖然家庭與現實的雙重壓力,最後安娜選擇忠於愛情的初心。原著中克拉格背棄了革命理想,選擇與愛人一起離開。當然,這結局是超級政治不正確,好男兒怎麼可以沉溺於兒女情長呢?! 不過,當你遇到安娜或克拉格面對的選擇題時,你會怎麼選?
    如果我是安娜,選擇金錢的可能大些;如果我是克拉格,選擇愛人的機會多一些。這假設問題的答案我自己都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一定要到真正面對時,才會狠下心做選擇,而且事後後悔的機率絕對超過一半.....
    圖片取自兩廳院網站
    看戲時一直有個關鍵詞"斯巴達克斯"出現,劇中只是提到革命等等的字眼,看完後去找資料,其實這個革命是德國共產黨想要透過革命讓無產階級專政,當然事後是失敗的。這會出現在劇中也是個選擇,是這個社會選擇要往左還是往右,要往共產主義靠攏,還是跟著當時的資本主義走?
    這個命題已經超越理想與愛情,而是路線之爭,應該也是夜半鼓聲成為經典的原因。台灣在這時候演這部戲,真的很符合時代意義啊~ 台灣到底要往哪走?不只跟那些玩政治的有關,而是每個社會中的微小組成,都要為選擇的結果負責。
    布萊希特認為長久以來觀眾在劇場太投入劇情當中,而被角色的情緒牽動,但他認為觀眾應該與戲劇保持距離,不應過份投入情感,舞台力求簡化,並引用敘述者,使用默劇動作、歌唱及幻燈片等方式干擾劇情,讓觀眾可以冷靜旁觀,擴展觀眾思考反省的空間,並且有空間加以評斷,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此手法被稱為「疏離效果」。
    劇中有一個角色,沒有扮演劇情中的人物,不斷的插科打諢或是唱歌,純粹就是在打斷觀影者的情緒。本來以為是改編後加入的人物,但是在節目單上看到這段敘述,猜想應該是布萊希特原著中應該就有類似的角色吧。疏離效果這種手法滿有趣的,製造情緒斷點,強迫觀賞者反思。
    但對我來說,我看戲時本來腦子就會一直在想:這段劇情是在指涉啥,這個道具是在暗示啥,佈景的使用,音樂的使用等等,根本不需要強迫我反思啊~~~所以在看平鋪直敘的劇,像是人間條件系列,會比較投入劇情的起伏。但是只要用很多現代手法時,往往腦迴路就會超載...
    圖片取自兩廳院網站
    克里斯多福‧魯賓,德國最炙手可熱的新世代導演,2010年畢業後,隨即受到德國多位藝術總監青睞,劇院邀演不斷。每齣作品風格多變,評論者稱其叛逆不羈,但也因其創作的高度藝術性與話題性,總能引起評論與觀眾注目與喜愛。作品曾兩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十大節目,包含這次來台的《夜半鼓聲》。
    搬演經典是充滿挑戰的,所謂經典就是被演到爛的劇,要在這樣的基礎上讓觀影者讚嘆,所花的心力跟壓力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克里斯多福‧魯賓不虧是"炙手可熱",改編的令人震撼。劇中巧妙地用了三種不同的布景呈現時代的演進。
    第一段是直接照搬當年首映時的場景,不僅完全類似的木製佈景,高掛在空中的血紅色月亮,也如同首演一樣用紙板製成。而這幕演員的表現,僵硬的對白,令人發噱的動作,不知道是不是重複當年的演出... 第二段的演出,就很現代的表現手法。
    重點在第三幕,整個超現實的舞台,本來以為只有一根spotlight柱,後來總共有三根!! 照的觀眾好像演員,快被閃瞎... 不過這燈光加上電音、煙霧、與吟唱式的對白表現,那種起義前群眾氣氛與面對選擇的掙扎,渲染力整個翻倍,讓人無法思考,不得不被氛圍影響,完全的沉入。
    另外音樂的表現方式也很有趣,第一景的留聲機、第二景的點唱機、到第三景的DJ台,也表現出音樂在戲劇中的演進。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都使用電音來呈現,不得不說,電音在戲劇中的表現張力是很夠的,尤其在這劇的比較呈現下更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夯不啷噹的也打快兩千字,真恐怖。這劇真得好看,尤其是導演得表現手法,看完會讓人想很多東西。3/10還有一場,還有票,有空的人真的不要錯過,值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