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似平凡的夜空,其實瑰麗多變!光是顏色,就有許多令人回味的畫面與故事。小時候我以為夜空是純黑色,每次畫畫,總是將畫面塗黑;長大以後,發現夜空有深灰、深褐、深青、深紫、深橄欖等等的顏色,而且夜空不但會因天候、時間、星月有無呈現不同顏色,還會隨人的心情變化不定。


幾年前,有一位朋友邀請我去台北寶藏巖看戲。開演之前,我倚在欄杆等候,抬頭仰望天空。當時天氣非常晴朗,雲朵相當稀疏,月亮雖然沒有出現,但是一顆顆的星星陸續出現在我眼前,散發幽幽的光芒,與此相襯的是,一大片的深藍。不知是因最近讀書、求職不順,我感到焦慮,還是深藍色給人的視覺聯想就是如此,一股巨大、難以言喻的寂寞與沉悶,籠罩著大地,我無法逃脫,也無法視而不見,雖然腦中的雜念越來越少,可是原先的興奮與快樂逐漸消失。之後我在不同的場合,也見到同樣的顏色,不過感覺與先前那個夜晚大不相同,沒有寂寞與沉悶,只有渾然一體的安寧與穩重。


深灰、深褐的夜空對許多人而言,也許司空見慣,但我曾為此驚訝不已。當然我發現:天空不永遠都是純黑,而有深灰、深褐、深青、深藍的時候,相當震撼!「夜空是黑的」這個說法看似理所當然,原來只是我長年「選擇性記憶與遺忘」得出來的經驗之談而已!講白一點就是,夜空有許多顏色,而且變化多端,可是我只注意只記得某個顏色,其他則被忽視,當作不存在。


在所有的顏色當中,深紫紅色的天空給我的感覺最為強烈,也最讓我感到興奮,因為深紫紅色的夜空徹底挑戰我的地球科學常識。說真的,到目前為止,我還是無法理解,究竟是哪些條件會讓天空呈現深紫紅色,即使想翻書找答案,我也不知道該找哪一本才好。


頭一次發現天空呈現深紫紅色,是在某間高職進修部上課的時候。那時我在講台上,講到一個段落停頓,不經意轉頭看到外面的天空。「這怎麼可能?紅葡萄酒色的天空!」我告訴學生,學生看了卻神色自若,覺得老師大驚小怪,儘管如此,那種奇異的感覺還是揮之不去,常駐腦海。心情不佳的時候,眼前的深紫紅色天空就像一道掩藏什麼東西的布幕,常令我忍不住猜想:布幕的後面是不是藏著一場暴雨?或是一個晴朗涼快的子夜?心情好的時候,則想像自己及週遭的一切被無邊無際的深紫紅色包圍,宛如一瓶紅葡萄酒裡幾粒可愛的氣泡。


光是天空就有多種顏色變化,若將星星、月亮,以及偶然出現的飛機、飛碟加進去的話,會更加豐富多采。可惜我已經深陷在都市的囚籠,也被一堆事情牢牢綑住,無法徹夜欣賞它細微的變化,也無法為它留下一部無聲的影片作為紀念。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