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好好説再見

    每次沒說再見都讓我好難受,內心掙扎過了之後還是沒說,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又深深懊悔,總覺得很沒禮貌。但為什麼明明選擇不說,卻又後悔?也許我其實是不習慣説再見。2017年末到隔年初的那一段時間,從早到晚,我幾乎都是一個人,待在家裡自然也沒有説再見的必要。我很早開始就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出去、一個人看病、一個人回家。
    我不是不會説再見,也不是無法説再見,畢竟也沒有什麼說了再見就再也見不到,或很久沒辦法見面的經驗,只是很少有機會説。因為説再見也是需要練習的,說話時的語調、神情、動作都有意思,否則當掰掰兩個字不再帶有意義和情感,那麼再見不就變成只是為了結束當下而用的道具?再見到底是為了下次見面而説,還是單純的時空分離?這古老的問題,若非為了再次見面,為何要説「再」見? 更好玩的,説再見從來都不是説「再見」,而是掰掰、掰、改天見、我先走了哦。更甚者用台語講總是覺得很彆扭,什麼再見啦再會啦,還是「走」這個字最常説。
    小五的時候,我的中年級導師因為癌症過世,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死亡這兩個字的感覺,所謂的突然走了,是怎麼一回事。記得那時候想去告別式看看她,也問了一些同學要不要一起去,忘了有沒有問其他老師了,但總之最後大概因為年紀還小,行動力不足而無疾而終。其實殯儀館離家裡不遠,就在中友百貨附近,只是不知道告別式何時舉行,我想去也沒辦法。我不確定這次的經歷是不是有影響我什麼,但我很確定在那之後,我又變得成熟好多。 在可預期的20年內,我將要面對外婆外公的離世,我要以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自己去面對,是我從去年開始認真思考的一件事。第一步,當然就是把握可以回去外婆家的機會,多找機會聊天,一句兩句也好,很剛好的是去年有個新生命誕生,所以又多了很多回去的動力。這其中除了人之外,也隱含著一些,或許能從只會説台語的外婆身上得知的,那個時代的事情。為了不要懼怕死亡,得開始學著面對它。 不定時會想到這些事,但不管多用力想,大概都想不到一個完美的作法,反正自己怎麼樣可能都還無所謂。我大概比較需要思考,該如何協助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媽,來面對至親的去世。不只是和一個人説再見,是和母親、和生育的自己的上一代,一個歷史性的告別。自此之後只剩土地和房屋的連結、照片或文字、僅存的記憶,和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