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說再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3/12/27(三)這天是阿嬤的告別式,也是我第二次跟阿嬤說再見。我曾經聽說人一生至少會歷經三次的離別:

第一次是這個人沒了呼吸,心跳不再跳動、器官運作停擺,這是生物意義上的離別;第二次是這個人的告別式,伴著家人的眼淚與相聚,這是社會意義上的離別。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則是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他/她的人,將他/她忘了的時候,此時也將是永生的離別

換言之,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遺忘才是。


隨著告別式的落幕,也代表著阿嬤已經走到了第二階段的離別。

阿嬤告別式的那天,基隆一甩往日的陰雨綿綿,空氣的濕度適宜;而且,陽光普照。那天,完全不像是個說再見的日子。巧的是,我送阿嬤進加護病房的那天,基隆的天空也是晴朗的萬里無雲;睽違幾個月的時日,阿嬤終於踏出家門,刺眼的陽光隨我們相送。

只不過,此行的地點不是樓下的公園,也不是附近的髮廊,反而是阿嬤此生最不想再踏入的醫院。那天,也是阿嬤第一次和我說再見。

當然,這並非是永遠的離別。阿嬤離世的第二天 12/12(二)當晚,我依稀夢見一隻滿佈皺紋且異常冰冷的手緊緊地牽著我,後續的畫面就如導演喊卡一樣,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收尾,猝不及防地將我從夢中拽醒。

也許真的是我太想阿嬤了,眼睛睜開的當下便一股腦地認為,是阿嬤來夢裡找我了。但這終究是個無從考證的想望,只是為了讓我能再次見到阿嬤,讓我可以再次牽她的手、抱抱她、和她一起吃飯。遺憾的是,我也只能借助無意識的橋樑,才能撫平阿嬤已經不在現實世界所帶給我的傷痛。


阿嬤告別式的那天,我甚至腿軟、暈眩,幾度無法好好走路。瞻仰阿嬤的儀容時,我不敢相信又要再次和阿嬤道別。我私心地向眾神祈求,無論是東方的菩薩或是西方的耶穌,請祂們延遲阿嬤第三階段的離別,我想用各種方式記得這個人,只要我還記得阿嬤形象,彷彿我就能說服自己阿嬤仍舊活在我的心中。

12/27 告別式結束當晚,我再次夢到阿嬤,這一次不再只是一隻冰冷的手,而是阿嬤完整地呈現在我面前。阿嬤穿著她的招牌服飾:紅色背心,她轉頭,我們四目相接,看到了彼此。我看到阿嬤正在吃稀飯,笑容滿面,她晟了一小口稀飯餵我吃,當下我也感到很滿足。

有那麼一刻,我希望時間永遠停在那,即使我根本沒有控制夢的能力。


告別式當晚我夢到阿嬤的樣子,正如這張照片裡所呈現的慈祥、和藹

告別式當晚我夢到阿嬤的樣子,正如這張照片裡所呈現的慈祥、和藹


我有一陣子沒有記錄夢境的習慣,多半是因為我近期容易做惡夢,記錄夢中的可怕場景只會再次喚醒我內心最不願面對的恐懼;當然,更別提阿嬤的離世對我的衝擊,阿嬤在加護病房搶救時,各種儀器此起彼落地逼逼作響,肯定會是我未來的噩夢素材。

如果《全面啟動》的造夢機器真的存在,既使掉落 Limbo 冒著無法醒來的風險,我也甘願使用。因為在夢裡,我和阿嬤永遠在一起;她是我永遠的阿嬤,我是她永遠的孫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2會員
28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4/01/30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2024/01/30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2024/01/16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Thumbnail
2024/01/16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Thumbnail
2024/01/09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
Thumbnail
2024/01/09
在我心中,家的模樣不是地理環境或居住時間而定,而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那個人所在的地方,無論在哪,對我而言都有家的模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今天參加了一個好友父親的告別式,感觸有點深。 因為是幾乎參與彼此人生2/3以上時間的老友,這種重要時刻也是不能缺席的。 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非親人離開的場合,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經驗略為緊張。 這種緊張包含了,第一次的不知所措與華人文化對死亡傳統上的忌諱。 就包含了認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好的,去到那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的事,它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同時也代表著一條生命的逝去,這些逝去的人,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一些默默無名的人,當人們面對這些生死離別之時,總會感到十分地傷心和悲痛
Thumbnail
我跟阿哥說好 不立您們的墓碑 化您們的骨成灰 在臻善園F1的角隅 最易標記涼亭的下方 我跟阿哥說好 請父親陪著母親作告別式 然後候了三十八年的父親 終也盼了母親死當同穴 父親臨終遺言 阿員,我這一生沒有做對不起妳的事 母親聽了潸然淚下 那晚近年關 窗外還下著寒雨
Thumbnail
我跟阿哥說好 不立您們的墓碑 化您們的骨成灰 在臻善園F1的角隅 最易標記涼亭的下方 我跟阿哥說好 請父親陪著母親作告別式 然後候了三十八年的父親 終也盼了母親死當同穴 父親臨終遺言 阿員,我這一生沒有做對不起妳的事 母親聽了潸然淚下 那晚近年關 窗外還下著寒雨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Thumbnail
我曾以為,摯親的死別會有時間準備。 我曾以為,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都有邁長的蘊釀,好讓我們接受,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 我從沒想到,摯親會突然撒手而去,即使是病逝,一切來得令我不知所措。 突如其來的人生噩耗,我知道,我需要整理好我的悲痛,才能坦然重回正常軌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