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東坡因與王安石變法的理念不合申請外調,最後在神宗的裁決下,來到了杭州擔任通判。杭州是個擁有自然與人文之美的城市,東坡在此的生活除了來往轄內各地為瑣碎吏務奔波之外,亦常有機會於湖光山色之間結交僧人雅士,參加各種聚會;再加上前後兩任太守陳襄、楊繪皆雅好詞樂,經常舉行小宴,而著名詞人張先自仕途退休後,亦常來往於蘇杭一帶,也成為好友。美景佳會,自然催生了許多佳作,才華洋溢的東坡,也在杭州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也是在這樣的山水間、樂聲裡,東坡與詞相遇。透過一次次的聆聽、唱和,東坡迅速掌握詞的文體,並且由泛泛的寫景酬唱逐漸發展為真摯的遣情入詞。
以天下為己任
過去介紹東坡生平的時候,有兩則重要的故事。一是東坡十歲時,母親程夫人嘗讀東漢史,至范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公亦奮厲有當世志。另外一則是長大之後讀書,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透過這兩則故事,可以得知東坡性格中的兩個特質,一種是想要奮發有為,願以天下為己任,雖遇艱難而不悔的用世之志意;另一種則是如同莊子「夢中蝴蝶」之寓言一樣,有不為外物得失榮辱所累的超然曠達精神。
我們在討論柳永時,以為柳氏在用世志意與浪漫性格的衝突矛盾中,一生落魄,而最終陷入志意與感情兩俱落空的悲劇人物;然而東坡則是一個把儒家用世之志意與道家曠達之精神,做了極圓滿的融合,雖在窮困流轉之中,也未曾迷失徬徨,進而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過去在晏、歐詞中所流露出作者之性情襟抱,若其詩化之趨勢原是無意的,那麼在東坡的詞中,已展現出一種有意的開拓與創新。東坡在密州當知州時給朋友鮮于子駿的一封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東坡續集》卷五《書簡》)其有心在當日流行的詞風以外自拓新境的意圖可見一斑。
指出向上一路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東坡詞是東坡文學中最動人心弦的部分!東坡以其才情、學問為詞,融入了詩的技法與意境,擴大並提升了詞的內容與境界,使詞體得以脫離小道末技,進而取得與詩文接近的地位(詞又稱詩餘),成為文人抒情的新體裁,不但影響南渡詞壇,並開南宋辛棄疾一派,合稱蘇辛。
宋朝首都汴京歌舞昇平的環境,理應是讓文人在歌酒筵席間填詞供歌女演唱,但為什麼東坡一直到杭州才開始填詞呢?主因是當時的東坡正是一個胸懷大志的青年,新科進士,而且得到了名臣歐陽修的賞識,因此東坡心思所專注的,乃是關係國家安危大計的方針,如《思治論》和《應詔集》,這種情形下,自然無暇於詞之寫作。
如此一直延續到神宗熙寧四年,雖然其間蘇軾曾經先後因母喪及父喪兩度返回眉山守制,而當其再度還朝時神宗已經任用王安石開始變行新法,但東坡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的心志則仍未改變。他先後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和《諫買浙燈狀》等疏狀給神宗,更陸續寫了兩篇長達萬字以上的《上皇帝書》和《再上皇帝書》 ,因此遂招致忌恨,御史誣奏其過失,乃請求外放,通判杭州。而東坡致力於詞之寫作,就正是從他到達杭州之後開始的。於是,宦途失志、離別感傷之情,以及多年來隱藏心底的時空流轉之悲,如今都有了另一個抒發的出口。杭州催生了詞人東坡,而東坡將為詞打開更寬廣高遠的新境界,宋朝的王灼在其《碧雞漫志》裡評論東坡詞,是非常好的註解:
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長短句雖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與真情衰矣。東坡先生非醉心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東坡之詞曠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鄭騫《漫談蘇辛異同》:「曠者,能擺脫之謂;豪者,能擔當之謂。能擺脫故能瀟灑,能擔當故能豪邁。這是性情襟抱上的事。......胸襟曠達的人,遇事總是從窄往寬裏想,寫起文學作品來也是如此......。與東坡相反,稼軒總是從寬往窄裏想,從寬往窄處寫。」
東坡天性中有兩種不同的特質,一是儒家用世之意,一是道家曠達的精神。當東坡仕途受挫之後,則其詞走向超曠的風格,便是必然之結果。「曠」,是東坡與其他詞人最主要的差別。
南宋胡寅《酒邊詞序》:「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于是花間(集)為皂隸,而柳氏為臺輿矣。」
東坡詞,逸懷浩氣,表現為清麗舒徐的筆調,無論是寫現實的挫折、無常的感慨、懷古幽思或夫妻兄弟朋友之情,言志述懷,都可以看見東坡的真性情,東坡詞已不是一般供人傳唱的歌詞,而是可以表現自我的文體,刻劃著東坡的生命體驗,自成一段特殊而深刻的生命歷程。
詞的抒情性,主要是以時空與人事對照為主軸,在情景今昔、變與不變的對比下,緣於人間情愛之執著和對時光流逝的無窮感嘆,例如:美人遲暮、年華虛度、往事不堪、理想成空等情思遂變成詞的主題。詞是一種融合著美麗與哀愁的文體,具有獨特的情感韻律,是以歌詠「好景不常人生易逝」的哀感和「此情不渝」的精神為主旋律。
清代詞論家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人知東坡古詩古文卓絕百代,不知東坡之詞尤出詩文之右。蓋仿九品論字之例:東坡詩文縱列上品,亦不過為上之中下;若詞,則幾為上之上矣。此老生平第一絕詣,惜所傳不多也。
此段話對東坡詞推崇備至,將東坡詞視為東坡平生絕詣,凌駕於詩文之上。
下篇預告:東坡詞各階段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