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刊登在換日線上
以下是全文
加拿大學者上個月在 Health Communication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外國醫師口音的研究(
A Doctor's Foreign Accent Affects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研究者用「標準加拿大英文」跟「帶有中文腔調的英文」,錄製了幾段醫師告知病情(或檢查結果)的音頻。再找來兩組大學生(一組是華裔加拿大人,一組是加拿大白人),想像自己是被告知病情的病人,聽取音頻(聽音頻的時候,眼前都是放同一位華裔女醫師的照片,以消除種族的影響)並對醫生的能力評分。
結果顯示無論哪個種族,學生(病人)對講標準加拿大英文的醫師,評價都高於有中文腔的醫師。
「口音」造成的「偏見」,已非新聞
口音會影響人們對能力的評價早已不是新聞 ── 之前就有很多學者,針對不同行業進行類似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英文母語者對英文有腔調的人,滿意度跟評價明顯較低。當然不是所有腔調都有負面的效果。對美國人來說,英式或是法式英文,反而給人正面的印象;中式、墨西哥、印度的英文,則負面評價居多。你看到這裡,或許會覺得這是不是因為美國人比較驕傲、種族歧視特別深的關係,其他民族就不會這樣?其實不盡然。
兩組大學生都給了日文母語者最高的評價,口音重的外國人則評價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東京的大學生們在「能力」這個評分上的差異,沒有鄉下大學生來得大,可見多接觸外國人,還是有助於消弭偏見。
事實上,信賴與自己相似的人,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再怎麼有意識地想要消除偏見,終究敵不過大腦深處對安全感跟歸屬感的渴望。
所以,口音到底有多重要?
「學英文是不是要在意口音」一事,經常被拿出來討論──支持者覺得練好口音會增加講話的自信,反對者覺得敢開口就好。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看使用英文的目的而定。口音在社交場和,往往像是一個人的外表;講話內容則是我們的內在。就像「靠臉吃飯」的模特兒,也需要定期醫美護膚,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大量與人溝通,那把口音練好絕對很重要,至少要講得清楚、不要讓聽者感到費力。
所有的語言專家都會同意,學好一個語言絕對要從「聽力」開始訓練起。而通常聽力好的人,口說也不會太差。當你能聽出各種發音的差別,離講的正確也就不遠了。在此想特別強調的是,很多說「有口音沒關係」的人,其實不只是有口音,而是發音發錯、重音也放錯位置。這跟聽力大有關係,正是因為耳朵沒有訓練好,才聽不出來自己講得跟母語者根本不一樣。「有口音」跟「發音錯誤」,真的是兩回事,千萬不要用「有口音沒關係」來當作不學習的藉口。
另一方面,雖然有個「美麗的外表」(或者說「易懂的腔調」)令人羨慕,但我相信對大多數行業來講,內在最終會凌駕外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研究,只能告訴我們病人對醫師第一印象;然而在現實世界,病人跟醫師是長久的關係,能不能被病人信任,絕對不只有英文的口音問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正確的知識跟診斷、是不是真心在意病人,以及看診的態度等等。如果英文始終沒有辦法練到跟美國人一樣標準,那就要在專業知識或是其他地方更加努力。
作為「外籍醫師」,我的優勢在哪裡?
最近要開始找主治醫師工作的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跟美國醫師比起來有什麼優勢。病人有這麼多小兒科醫師可以選,為什麼他們會想選一個外國人醫師呢?緊接著,我想起 3 年前考美國醫師執照(USMLE step 2 cs)的經驗:
step 2 cs,是個考問診、身體檢查跟寫病歷等臨床考試,3 個評分項目中有 2 個是標準病人給分的,一個叫 SEP(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評英文流利的程度;另外一個叫 CIS(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評溝通的能力還有態度。
我在 SEP 拿到與母語者等同的分數,CIS 分數也很好,也就是說標準病人們給了我很好的評價。現在回想起來,第一、雖然我的英文不是完全沒有口音,但是至少講得清楚,病人聽起來不費力。這點我也會繼續修正;第二、願意傾聽、態度良好、關心病人、盡力衛教──我想,這就是作為醫者,能讓病人跨越口音、感覺安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