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幾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真假浮世

是人性也是科技,擬真人類表達的是「人」還是「社會」?
藝術史讓人著迷,有時候藝術史並非死板板的事件紀錄,反倒像是本小說和劇情電影,裡頭有著當代的政治與社會、展現出封建制度到自由民主、而最不可或缺的還有藝術家們的情與慾,這就是藝術史為何迷人之處,他展現一個時代或一個人的審美觀,讀藝術就像是享受一本私物語一般既感性又寫實。
集合多國的超寫實藝術家,橫跨當代與現代,幾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讓民眾看見不一樣的超寫實藝術,也展示出實際的雕塑作品並解釋擬真人體的中心思想,還有各種材質的使用和演化,而超寫實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為何要費盡心力追求那個藝術家眼中的「真」?也許可以在這展覽中有所了解,超級寫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超寫實主義究竟是什麼?如果以一句話來說超寫實主義是一種「真的不像現實的真」。也就是他並不像照片中真實,他是看起來相當真實的藝術,也就是我們成語中的以假亂真,但超寫實主義太像真的了,讓人難以分辨真真假假,這也是超寫實迷人之處和超寫實的藝術性。
以2016年在台灣交通大學出版的《戰鬥與力量》中的小論:新海誠動畫電影中超寫實主義運用之探討中引用超寫實主義的哲學思想中所敘:現代本身就是個超寫實主義的世界。可以看出現代世界真真假假之間,我們無法分辨自己所接收的訊息的真偽,而形成個虛幻但又真實的世界。

藝術寫實,超寫實藝術的開始與未曾結束的寫實藝術
很多人會將寫實主義與超寫實主義搞錯,甚至混合了毫不相關的超現實主義,但其實雖然不同但還是有著相關的影響,如同超寫實雕碩展覽就有著普普藝術與超現實主義的風格的影子,甚至可以看出對於議題的批判性。不管是超寫實、寫實或超現實,這些十九世紀後的藝術風格離不開的其實是一種對於社會的批判與藝術家對於那時代想要發聲與想表達的理念。
如同寫實主義拋開描繪貴族上流社會的生活肖像,轉而以中低階層和日常所見的事物做出寫實描繪,展現出這才是現實的理念。超現實主義也用著各種夢境、幻想與魔幻感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圖像世界,實質也是逃離當時政治迫害用一種戲謔反諷的方式來表達出自我的藝術型態。
超寫實主義亦是如此,它對於社會的批判性在於那太過寫實甚至讓人有現實錯覺的真,透過許多寫實技巧近一步對於社會與時事性做出自我意見的表達,而超寫實主有許多時候必須透過當時的事件和社會關係才能了解其意涵。
例如在越戰的時候畫出士兵舉起美國國旗的諷刺軍事主義;和在車站吃冰淇淋的軍人意指軍人如同一般人的忙裡偷閒,官方不應該營造出戰鬥機器的假象。而其中除了畫作以外,雕塑也成了一個將超寫實藝術運用似真似幻的表達形式。

雕塑藝術,從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到現代超寫實的人體雕塑
第二次文藝復興在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如同十九世紀的印象派一樣。以雕塑藝術讓人驚豔的米開朗基羅可說是當時代進入人體解頗學,對於人體肌肉更上一層的寫實表現的開端,如同大衛像、聖殤等作品,但不管是米開朗基羅也好還是當時代的雕塑藝術通常都離不開對於神與貴族的描繪,侍奉神,雕碩神話可說與現代超寫實主義有很大的區隔。
而在十九世紀印象派的雕碩家羅丹,透過光影來呈現出肌肉紋理,也著很強大的刻畫,甚至還被人懷疑是否以真人屍體做稿雕碩而成,但羅丹的雕碩雖然或多或少以光和人為主題,但仍然脫離不了關於神的詮釋,反倒同為印象派的竇加的銅像《14歲的舞者》的寫實雕塑品較為接近超寫實主義的先驅。
不管是對於更早時期的帝王陪葬品、神像偉人的雕碩、描繪光線等,超寫實主義的雕碩像是有著更深一層對於人和社會的探討,也有著屬於現代與當代的議題探討。
藝術家探討女性主義和物化女性的社會架構,戴爾海涅創作的超寫實主義雕碩《不要離開我》塑造出一個跟自己等身的假人分身探討現代社會的女性意象;克雷格的《決行者》則反以古典神話中男性英雄特質創造出女性英雄雕像,展露出女性全身裸體和自行表達等,這些屬於二十世紀之後人體雕碩品不再是為了其他,而是真真實實的反映當代的人與社會。

超寫實主義雕碩藝術的演進與表達方式與批判內容
幾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分為了五個不同展區來展現相關的展品,而超寫實主義雕塑品在一開始其實是與過去的雕塑做出一個區隔,他們以一般常人為主並不雕塑神氏,多以周遭的人事物為題材,這點與寫實主義有著相對點,他們也使用過去雕碩作品少見的形式如替模型穿戴衣服或是不同的材質到實際道具,這點也時受到達達主義實物藝術的影響。
從漢森製作的《牛仔與乾草》、《健身男子》;德安德烈亞《莉莎》、馮曼《卡洛琳》都可以看出與舊有雕塑藝術的不同。其中藝術家庫柏勒就以勞工階級為主題,創造出虛構打掃婦人《艾瑟兒》、探討當時勞工階層的社會議題。
而與過去雕碩不同的還有超寫實主義有部分藝術家喜歡雕塑人體局部,彼得蘭德的作品《從頭開始》就以無限延伸的紙箱將上下半身分離來詮釋自我的恐懼、費伊爾曼的作品《卡特琳娜》則是捕捉了游泳女子上身揚起水面的瞬間、卡特蘭的《聖母頌》則戲謔的將納粹時代的舉手禮轉換成狩獵項目的標誌品而展顯出藝術玩笑性的一面。
而許多超寫實主義藝術家都對於人物細部描繪相當寫實,舉凡皮膚的光澤與毛髮,甚至在眼神上都有所擬真,但他們同時又透過部分創意融入虛幻之中,如詹克斯小比例的《老婦與嬰兒》就讓老婦抱住年幼的自己,形成一種人類生命的開始結束之間循環,而老婦與嬰兒也都是詹克斯透過各種照片拼湊而成的虛擬人物。
超寫實主義的時代有著其它雕塑時代沒有的部分,如照相機、錄像儀器和網際網路等,使得有著更多可以創造細節之處,也有著更多創意的地方。
如同藝術家伊凡佩尼的雕塑作品《潘娜吉歐塔:對話#1,變體2》就以動態錄像時人物不自覺的移動狀況為雕塑,讓人印象深刻。麥特里也創造出以自己朋友的雕像《喬許》展現出有如超現實感的漂浮於空中的魔幻風格,都可以看出超寫實主義雕碩與其他時代人物雕術品的區別。

現代主義下的後現代,超寫實是人的現實與浪漫情懷同調
20世紀實際為現代主義萌芽之時,除了1919包浩斯創校,簡單的圖形和一致化的點線面結構,反映出19世紀後工業革命時代在20世紀時開花結果,極簡主義、抽象主義成為當時的主流,簡單一致的風格也展現出現代化與國際化,去掉在地化的一環,在國際化藝術和抽象簡單的藝術風格席捲藝壇之時,超寫實主義雕碩品不免對於現代風格有所驚艷與挑戰。
超寫實主義的寫實人物看似與現代藝術般冰冷且共產勞工的政治美學,但實際上卻脫離不出創造人的浪漫性。淺意識與對於地方化、神化、古典感有著強烈的美學。
超寫實主義的雕塑品在對於寫實的著迷有如創造人,也如同20世紀末21世紀甚至未來機械人的概念,一個像人又飛人的事物,是真又假的超寫實世界,如同現在網路上的虛假身分與影片和照片特效,我們已經生存在真假之間的世界。
幾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用近乎寫實超越寫實人體的藝術品展現出現代主義後下個世紀的風格,而在後現代的世紀裡,我們又如何繼續定義在虛實不分的世界,和社會現狀?
許多超寫實的藝術家都受過電影製作擬真道具的教育,以非以往傳統的學院雕塑訓練,電影新藝術世代的崛起和過往藝術美感,浪漫且現實;人性與神性,超寫實主義不可或缺的留給當代人一個新的藝術起發的起始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