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與人對話》|後記:被取代前的人類弱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獨自在餐廳看著手機的男子(來源:Being Around The Globe)
從家庭、友情、愛情三個篇章看來,書中悲觀的視角似乎揭示了我們已經走向了一個冷漠的世界;在那裡,網路所創造的美好是現實生活遠不及的。我曾跟朋友爭論這樣新型態的關係,倒也不是想爭個輸贏,而是透過這樣的討論起碼讓我感覺這樣的面對面交談仍然有可能發生;但這論述的終點卻也只是無可奈何地接受「線上熱絡,線下冷漠」的浪潮。
課堂上有老師這麼說過:
「人類以前發明攝影術的時候,被大眾批評到體無完膚。畫家宣稱這樣的紀實毫無靈魂可言,只有手繪的溫度才能賦予一幅畫生命;被攝者則擔心那如火炬般的閃光燈會在按下快門時奪走了他們的靈魂。但是你看現在我們誰不是把照相當成是自己的生活?新科技被發明的時候總是得接受一陣子的不適應,過了那陣痛期就沒那問題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畫派風格便是從攝影術被發明的時間點開始分裂。過往的寫實主義開始被取代,催生出了如:印象派(Impressionnisme)、立體派(Cubism)、野獸派(Les Fauves)這些畫派不再以寫實作為基礎,而是超脫現實世界,將畫作昇華成更高的藝術境界。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2000年後反而有一種新的風格出現,也就是—超級寫實主義Hyperrealism,又稱高度寫實主義)這是繪畫和雕塑的一個流派,其風格類似高解析度的照片。
超寫實主義畫家正在作畫(來源:Trend Hunter)
超寫實主義的出現似乎是繪畫與現代高解析照片的抗衡,但這抗衡並非只是純粹的零和遊戲;相反地,超寫實主義反而與攝影共存,不僅如此,這些超寫實的畫作甚至將繪畫晉升成更高的藝術價值。當初畫家們與攝影師之間的愛恨糾葛最終在21世紀達成了階段性的和解,然而這樣的結果卻不能套用在所有科技的進程。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坦(Tristan Harris)在演講當中提到:

「我們一直擔心科技會取代人類;但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前,科技會突破我們的弱點,而且現在正在發生。」

這個從60年代以來一直不斷爭論不休的論點,便是奠基在不斷精進的電腦科學、人工智慧、演算法。這些科技公司所設計的產品並不是像相機純粹設計用來紀錄影像如此的單一目的;相反地,矽谷的老大哥們不斷地在重新設計程式、納入新的演算法,通常他們會說這一切是為了讓產品更「人性化」。所謂人性化,也就是更能夠準確抓到我們的弱點

一旦抓住了我們的弱點,科技在取代人類的路途上就能讓一切變得輕鬆、愉快、令人興奮;我們絲毫感受不到有甚麼不對勁,80年前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他的著作《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早就嘲諷娛樂是弱化人們思考的最佳利器,但如今我們依舊深陷其中。

本書的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書中這麼描述人與科技的關係

我們把機器變得更像人,把人變得像機器

在科技發展的未來之路上,我們是否能創造跟超寫實主義一樣超越競爭的存在?又或者,我們早已偏離改變的航道許久;捷運、公車、公園、路上盯著發亮的螢幕的大眾,答案似乎早已呼之欲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1會員
230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我以前在Dcard上面看到一則感情版的故事,大致上是一對情侶中女生想提分手,但是不知道如何跟男生開口,陷入兩難中只好上來求救。類似的文章其實很多,底下的留言千篇一律都能看到「感情的問題一律建議分手」這樣似是而非的回答;不過在那一篇文章底下我看到了一則留言,可能是所有留言中我最認同的...
我常看到在放學後的路途上,不少的國高中生三五成群,我在便利商店的座位區連線打傳說;這說來一點也不奇怪,畢竟在學校整天都無法用手機,放學當然要好好放飛自我!奇怪的卻是,打了一場又一場、一個遊戲接著下一個......似乎沒完沒了,遊戲完了就換到Facebook,
喂 ~我在跟你說話,別再滑了好嗎!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爸媽對小孩的耳提面命,反而是我在餐廳看到一個年約8歲的小孩對他的爸媽所說的話。
本書《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的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同時也是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籍《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共同作者。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科技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我以前在Dcard上面看到一則感情版的故事,大致上是一對情侶中女生想提分手,但是不知道如何跟男生開口,陷入兩難中只好上來求救。類似的文章其實很多,底下的留言千篇一律都能看到「感情的問題一律建議分手」這樣似是而非的回答;不過在那一篇文章底下我看到了一則留言,可能是所有留言中我最認同的...
我常看到在放學後的路途上,不少的國高中生三五成群,我在便利商店的座位區連線打傳說;這說來一點也不奇怪,畢竟在學校整天都無法用手機,放學當然要好好放飛自我!奇怪的卻是,打了一場又一場、一個遊戲接著下一個......似乎沒完沒了,遊戲完了就換到Facebook,
喂 ~我在跟你說話,別再滑了好嗎!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爸媽對小孩的耳提面命,反而是我在餐廳看到一個年約8歲的小孩對他的爸媽所說的話。
本書《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的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同時也是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籍《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共同作者。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科技如何影響親密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美麗新世界》所蘊含的深度思考,包括影響人性的追求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並探討科技對人類的控制和限制,呼籲人們思考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新的一年到來,世界漸漸的平和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重新調整方向。希望未來邁向如同文藝復興時代一樣,聚焦於全人的觀點與人性的價值,讓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運動家等,都能在科技的幫助之下,持續創作與競爭,創造美好的作品。希望未來科技去成就的是全人的美麗和豐富,以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
Thumbnail
你對超現實主義有什麼想法呢?對於這種藝術表現是感到有趣還是奇怪?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個極富影響力的藝術和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於混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由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創立,其主要目標在於解放思想、語言和人類經歷,擺脫理性主義所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美麗新世界》所蘊含的深度思考,包括影響人性的追求以及經典文學作品的價值。並探討科技對人類的控制和限制,呼籲人們思考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新的一年到來,世界漸漸的平和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重新調整方向。希望未來邁向如同文藝復興時代一樣,聚焦於全人的觀點與人性的價值,讓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運動家等,都能在科技的幫助之下,持續創作與競爭,創造美好的作品。希望未來科技去成就的是全人的美麗和豐富,以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