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廸琪的作品,很熟悉的名字,但一時記不起是誰。原來是好朋友的死黨,好朋友一向廸琪廸琪的叫她,十年前自己還和她有一餐飯的緣分,幸運未忘難得重遇。
好友因為要開學趕不及看劇,叫我一定得好好欣賞,當然劇後我一一把故事報告給她。由七月收到劇本時那重量已嚇人一跳:背景看似稀鬆平常,就只一家人在澳門移民來香港,成長後媽媽賣掉自己的房子硬要搬進其中一女兒家,自然磨擦難免。結果爆出的火花非一般沉重,勾起的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片段、回憶及傷痛。
年輕的廸琪交得出如斯重量的文字,令人既驚且喜。導演沒話說,立體地把一家看似普通不過的人蒼白的惡史一一揭露,沒有血的血案其實最殘忍。女兒有幸演出一角,我也因而購票入場幾次來看:幸好看幾趟,一看沉重;二看沉穩;三看沉着回味。
每一個角色都可獨立成書,每一個人的思想套路都複雜,但因為一個家人先行離開世界,這氣氛濃罩着整個家足足二十年。「無呀!乜都無呀!一隻字都無呀!」姚潤敏這「老戲骨」以近乎歇斯底里的喊話令觀眾和二妹同一刻崩潰。「一定有架,佢一定有留啲野俾我地,一定有架!」潛藏在心內廿載的包袱像核彈般爆出來,這一刻的劇場既寂靜又嘈吵:兩位極能控制劇場節奏氣氛的演員在把玩着觀眾的心跳時,觀眾慌忙往自己口袋裏找紙巾抹臉掩鼻。
可憐嗎?十分。遺憾嗎?非常。「一個人自己喺外面讀書真係好自在,但果一刻我真係好想返嚟架,係真架。」看似堅強的大姐終於吐出心底話。她那脆弱的夫妻關係也牽絆着她。「夫妻都有得揀。」是媽媽特意說給她聽的一句勸告。那個慣性打岔把家中一切不好的情緒吃下肚再嘔出來的小弟最惹人憐愛,也許是都市人情緒上最典型的寫照 — 現實吃人。除了可憐和遺憾,還有無奈和窒息。
短短兩個小時的故事當然不能把每一個人的問題完全呈現出來,集中描寫的只能是二妹和母親核爆級別未忘一章。讀劇本時已覺得艱深,即使成年演員要演繹也萬分艱難,但明顯導演應記一功,把每人的性格和情感一一顯露得恰到好處,那演小弟的趙展禧更是令人驚喜:最難演的總是沒多幾句對白的角色,但他從小動作以至眼神身體語言等都能夠說服我他那壓抑有多嚴重嚇人,大膽猜測這歸功於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默契吧。
小演員最難控制,這不限於此劇。此劇的小演員們雖然算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但劇本一收到手,連成年人都要一讀再讀才能稍稍跟得上當中的情感。故事沉重,人物們的刻劃雖然很細緻但始終是成人劇,一切的表達都偏向內歛含蓄。如何把那複雜的情感深入淺出地解釋給小朋友聽應該是一大難題。
當然小朋友嘛,不就是演回小朋友自己便行?偏偏導演和監製希望得到更多,這也是令他們頭大如斗之處。沒有童年哪有成年,由童年畫面去解釋、補充成年後的行為,寫得好不等於演得好。年輕導演面對兩個cast共六位小朋友,要爆應該爆得比劇內的角色們更甚。開排前家長嘗試過圍讀解釋故事給童角但效益不大。女兒太天真,看事物浮於表面,幸得劇團一開始圍讀,孩子們便能身心投入,至演出也交出不錯的功課。
跨代傷痕不見血,最重傷的不在於傷口大小而是在於結了疤又在人生中不斷被挖開傷口再灑鹽、再痛、再結疤的惡性循環。父母留給子女的當然不止是笑臉和回憶,更多是無心傷害。不見血的傷口家人未必及時察覺得到,往往延後多年那傷痛才會像火山般爆發。看《未忘之書》,又意外地懷着謙虛之心去細讀這戲,彷彿又是上天告訴當父母的我們,首先當一個稍為合格的人。成年人一時之錯,傷害的所謂弱小心靈,也許不在一時,而在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