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不及格的非孩子而是父母

2019/04/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晚女兒排劇歸家,趕快洗澡刷牙好抓緊時間睡覺應付長假後的首天上學。怎的她洗澡時和我聊天,又引起我為人父母的一次反思。
「媽你知道嗎?今天我真的十分佩服自己。」我來不及取笑她又自大狂上身,她續道:「我真的忍耐得很辛苦你知道嗎?劇團那裏有很多零食,當中更有兩種我最愛但你老是不買給我吃的糖果!很便宜,放那裏賣準是給我們累壞了的演員們舒舒氣吧。我十分十分想吃,口袋也有錢,而且朋友更買了邊吃邊說願意和我分享,可是我最終一口也沒吃。我覺得自己很厲害,真的很難做的事啊!但我做到了。」女兒一口氣流利地告訴我她的「壯舉」。
說「壯舉」準沒差。女兒天生愛吃,上小學後首次家長日由我們踏入校門一刻已有不同老師校工關心女兒食量驚人的「現象」。她有食物敏感最近還長了點濕疹,竟然在美食當前自控不吃也真的堪比罕見天文現象。問她為甚麼會忍得住口?周遭的孩子們都一包包的零食捧着吃啊?
「因為我知道表演快到,我又有點咳嗽,一直要提醒自己別弄壞身子,要好好演出。就是這樣想着想着,我控制着自己的食慾。但真的很難啊!那些糖果都是我心愛的!我盯着那零食櫃就像它們一包包向着我招手......」女兒難得話說得格外生動。
「媽媽真的由衷欣賞你。」我真心吐出一句讚美。平常對女兒很吝嗇,但這一次我真的不能不讚她。「你很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口腹之慾,為的就是安然迎接未來一兩週的大型演出,這不就是專業的表現嗎?一個專業的演員,或是一個合格的人,首先要學的就是此一本領。媽媽也有很難自控的時候,起碼你就要比媽媽當年像你一樣年紀時做得好。」女兒會心微笑,穿好衣刷好牙就上牀呼呼入睡。
和外子在想,應該怎樣去獎賞女兒這一舉動,好鼓勵她日後都照樣做呢?想不到方法,因為女兒沒甚麼欠缺,臨睡前也跟她說過待她所有演出完成後又沒咳嗽便和她去cheat day一下,已想不到有甚麼好點子去鞏固她這個好行為。
腦海中閃過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孩子們被單獨帶到房間,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眼前的糖果可予取予攜,但若孩子願意等待,過了指定時間後會被分派更多的回報。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被追蹤多年,發覺較能「延遲自己滿足」的孩子們高中考試成績和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評價都較高。
讀到這裏不就足以讓為母如我對號入座沾沾自喜嗎?好戲尚在後頭。這實驗卻不斷被後人挑戰,去年更幾近被推翻:近代研究人員指當時實驗人數太少,而且實驗人員都有在事前和孩子玩一個「遊戲」去確保孩子知道想傳召實驗人員回房間,只須按鈴便可。後人指出這會令孩子腦袋種下一種近乎「有求必應」的心情,暫時統一孩子們的合理期望,也許這點會令平日在生活中缺乏「肯定回報」的孩子們都會因為實驗室的安穩而改變其等不等待的行為決定。
於是他們把實驗「改良」而且同時擴大人數十倍;加入不同種族、階層等基礎,結果顯出重大分野:孩子們能不能夠「delay gratification」可能和他們的社交和家庭經濟環境更相關。因為家中從來不缺食物,較富有家庭的孩子自然而然對食物引誘有較高的容忍度;貧窮家庭的孩子們慣於面對朝不保夕的日子,自不然對成年人的「保證」有保留。若果把這些家庭環境變數放入實驗中,得出的結果很可能截然不同。專家推斷當年實驗結果能「延遲享樂」的一群更可能只因家境較佳(比如充足食物、書本、入學機會等等)而把優勢延至高中。簡而言之,自控能力較佳者可能並不能與家境較優勝者直接比較。
是事實嗎?我看即使新作的實驗已有不同對照群(control group),但結果仍然未能一口咬定是家境優劣判定孩子高考分數。反而我看到的是父母或教養者的反應肯定直接影響孩子思維。讀到因為「貧窮」,父母傾向以甜點或理髮等較「低層次」的獎勵給予孩子鼓勵,難度富有家庭就肯定不會用「庸俗」手法去教育下一代嗎?這一刻我想起某城中富豪之子說當年十歲生日父母送上十萬元現金作生日禮物之中人欲嘔之舉。
家教比任何教育來得更早更重要。三餐不繼的確磨人,但若至親都未能以戰養戰身體力行貧亦樂時,其實孩子和十歲生日收十萬現金作禮物的富家子一樣可憐。也許有人會批抨這想法不切實際,容我舉個實例:孩子甲和乙都在七八十年代公共屋邨長大,上的學校見的親朋都差不多。甲在普通遙距大學畢業,乙在本地著名大學專科畢業。甲一步步爬到高管位置,乙蹉跎歲月坐此山望那山或數年或數月轉一次工,上至公司升不升職加不加人工下至自己有沒有約會都怪罪在公屋出身身上。口頭禪是:「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我哪有人家那般幸運?」/「my face my fate。」。從來沒聽過甲有這等口頭禪,埋頭努力工作下班吃喝進修玩樂,總之忙碌就是命,但甲卻甘之如飴。心態決定高度,在現今社會未必絕對,但從甲乙二人身上,看到的是一些人總是衝不破心理關口,鼻子嗅到的老是酸別人的葡萄味,每天忙着自怨自艾,奮力替自己的人生路加裝大小種類不同的glass ceiling。
甲和乙由家庭背景至升學就業路都大同小異,甲甚至要比乙更艱辛才取得大學畢業資格,可是家教窒礙孩子心態,把長大後遇到的一切難關歸究於沒法逆轉的家庭背景或自身先天條件上是最吃人的思想。廣東人有句老話:「人比人比死人。」孩子慣了把自己放在天秤上,其實也是自招失敗的因素之一。
甲和乙就是昔日香港典型的寫照:大家都貧窮父母都目不識丁,為何二人即使同住一邨就讀同一所大中小學幼稚園,畢業後進入同一專業,際遇卻差天共地?self fulfilling prophecy就如咒語般緊箍着孩子的大半生,那咒語如何唸哪裏學?還不是由最親的照顧者多年身教中得來?父母常常只把糖果當獎勵,孩子長大後對糖類上癮或發胖的機會也隨之上升。別跟我來套發窮惡說沒錢怎得好好獎勵兒女,畢竟吾父對我最佳獎勵總是帶我上圖書館給我reading buffet time。雖然沒能成大器,但起碼令我知道書本比糖果更果腹更健康。
今時今日在香港,教育未必要苦孩子更遑論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可是眼光若一味狹窄,不及格的不只是孩子的將來,更是反映父母的質素。生仔沒得考牌,但教仔即使躹躬盡粹也未必有半點回報。作為父母,甚或作為一個人,能夠反思的時候便好好反思,這是抵抗任何愚蠢思想和行為的最好辦法。
寫此,是要提醒自己別被女兒百中無一的舉動衝昏了頭腦,然後人云亦云地以為女兒要比一般大眾來得更聰明成功。時刻謙卑,實為人父母第一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Teresa Ho
Teresa Ho
一個普通人,居香港,喜歡文字但討厭煩悶,以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來反思,逼迫自己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