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手榴彈的起源(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手榴彈



發展

早在20世紀以前,歐洲諸國就已經有很多雛形版手榴彈了,基本上就是以黑砲彈為載體,在上方挖洞後,加入黑火藥並且在上方塞入木頭和簡單的拉環引線;這個早期版本的手榴彈在戰鬥時給予的殺傷力和實用性十分良好,早期運用手榴彈的戰術也非常簡單;大概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來說明「向前投擲;越遠越好!」而且在運用上以防禦性多於攻擊。


raw-image
爆炸以及巨大的火光和煙霧,還有飛散的黑砲彈破片


但初期簡陋的引線設計和難於保存及運送還用容易受潮導致對於"手榴彈"的確切實用性讓其被軍隊大大地扣了分,而導致手榴彈這一武器一直無法真正成為常規的單兵武器;雖然當時就有擲彈兵這種兵種了,不過在戰略上的地位仍顯模糊不清。這樣的窘境一直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有了解套;諸如手榴彈的改良和更加嚴謹的使用策略。



raw-image

Bouns+:1914年型的版本為了保護引信而在周圍加上了以黃銅和鐵製成的外圈。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數十種的手榴彈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就有提到,手榴彈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了類似的雛形,但在拿破崙時期以前,這項武器一直都沒有被廣泛地使用與注意,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攻城戰轉為壕溝戰的僵局,前線的士兵們才開始絞盡腦汁讓手榴彈躍升為主要武器,但對於攻擊目標與突破而言,手榴彈的製作與保存的危險性更高。在1917年這項致命的武器才有了確切的定位和統一性以及安全性,這時手榴彈才成為了單兵的基本配備。


raw-image

手榴彈的危險性

上圖是德國設計的圓盤型手榴彈,主要是以四周突起物撞擊地面後引爆,這款設計有個非常致命的地方,就是拔起插銷後,準備投擲時不小心撞到凸起處衝擊雷管後自爆。



raw-image


下期會更注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手榴彈介紹和戰術運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elix_Plus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Felix_Plu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27
「迷航的太空梭困在銀河中。」 1986-三個來自波士頓的年輕人,Dean Wareham(吉他/主唱)、Naomi Yang(貝斯)、Damon Krukowski(鼓)共同組成了以福特63年車款命名的Galaxie 500樂團,後發行了三張專輯;1991年解散。
Thumbnail
2020/07/27
「迷航的太空梭困在銀河中。」 1986-三個來自波士頓的年輕人,Dean Wareham(吉他/主唱)、Naomi Yang(貝斯)、Damon Krukowski(鼓)共同組成了以福特63年車款命名的Galaxie 500樂團,後發行了三張專輯;1991年解散。
Thumbnail
2020/05/14
整張專輯就是apple以歌曲的方式,回到那些不堪回首、受辱的回憶。真的覺得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有辦法在揭露這些傷疤。而Shameika這首歌就是她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被一個女孩霸凌的故事。
Thumbnail
2020/05/14
整張專輯就是apple以歌曲的方式,回到那些不堪回首、受辱的回憶。真的覺得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有辦法在揭露這些傷疤。而Shameika這首歌就是她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被一個女孩霸凌的故事。
Thumbnail
2020/05/11
今天要來評論的歌手是Fiona apple的新專輯《Fetch the bolt cutters》中的歌曲—《Cosmonauts》
Thumbnail
2020/05/11
今天要來評論的歌手是Fiona apple的新專輯《Fetch the bolt cutters》中的歌曲—《Cosmonauts》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5種槍的簡介
Thumbnail
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5種槍的簡介
Thumbnail
您可曾知道,棒球這顆綴縫著108條紅色縫線的小白球,影響層面竟也延伸到兵戎相爭的戰場上?
Thumbnail
您可曾知道,棒球這顆綴縫著108條紅色縫線的小白球,影響層面竟也延伸到兵戎相爭的戰場上?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Thumbnail
前兩篇介紹了關於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功用和進展,後面幾篇會著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發明的手榴彈和戰術運用。
Thumbnail
前兩篇介紹了關於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功用和進展,後面幾篇會著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發明的手榴彈和戰術運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