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戰爭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手榴彈的起源(2)

(來源:Robert R McCormick Research Center)
(來源:Robert R McCormick Research Center)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手榴彈

發展

早在20世紀以前,歐洲諸國就已經有很多雛形版手榴彈了,基本上就是以黑砲彈為載體,在上方挖洞後,加入黑火藥並且在上方塞入木頭和簡單的拉環引線;這個早期版本的手榴彈在戰鬥時給予的殺傷力和實用性十分良好,早期運用手榴彈的戰術也非常簡單;大概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來說明「向前投擲;越遠越好!」而且在運用上以防禦性多於攻擊。
法國的Mle.1847年82型手榴彈(來源:lexpev.nl)
爆炸以及巨大的火光和煙霧,還有飛散的黑砲彈破片
但初期簡陋的引線設計和難於保存及運送還用容易受潮導致對於"手榴彈"的確切實用性讓其被軍隊大大地扣了分,而導致手榴彈這一武器一直無法真正成為常規的單兵武器;雖然當時就有擲彈兵這種兵種了,不過在戰略上的地位仍顯模糊不清。這樣的窘境一直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才開始有了解套;諸如手榴彈的改良和更加嚴謹的使用策略。
法國的Mle.1847年1914型手榴彈(來源:mjlmilitaria)
Bouns+:1914年型的版本為了保護引信而在周圍加上了以黃銅和鐵製成的外圈。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數十種的手榴彈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就有提到,手榴彈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了類似的雛形,但在拿破崙時期以前,這項武器一直都沒有被廣泛地使用與注意,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攻城戰轉為壕溝戰的僵局,前線的士兵們才開始絞盡腦汁讓手榴彈躍升為主要武器,但對於攻擊目標與突破而言,手榴彈的製作與保存的危險性更高。在1917年這項致命的武器才有了確切的定位和統一性以及安全性,這時手榴彈才成為了單兵的基本配備。
德國的盤型手榴彈Diskushandgranate 1913(來源:mjlmilitaria)

手榴彈的危險性

上圖是德國設計的圓盤型手榴彈,主要是以四周突起物撞擊地面後引爆,這款設計有個非常致命的地方,就是拔起插銷後,準備投擲時不小心撞到凸起處衝擊雷管後自爆。
盤狀形手榴彈的內部構造(來源:discaircraft.greyfalcon)
下期會更注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手榴彈介紹和戰術運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