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亞洲電影促進聯盟奈派克獎
2019金馬影展即將於10/27正式啟售,並於11/07正式開跑。(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2019金馬影展即將於10/27正式啟售,在超過上百部的片單當中,除了入選金馬獎的泛華語電影,以及今年導演專題之一日本導演周防正行單元以外,在超過二十個單元選題分類裡,今年影展中的亞洲電影身影,則主要座落在【亞洲之窗】與【日本鏡象】兩大單元之中。而於金馬獎頒獎之前,則會先行頒發一項名為「亞洲電影奈派克獎」(NETPAC Award)的獎項,而今年則有十部亞洲電影入選其中,並於影展期間播映。
|關於亞洲電影奈派克獎|
日本演員小田切讓以《擺渡之歌》入選2019金馬影展中的亞洲奈派克獎。(© 2019「ある船頭の話」製作委員会)
金馬影展自2007年起,便與致力推廣亞洲新導演作品的國際電影協會「亞洲電影促進聯盟」(NETPAC,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合作,在這個華語世界中最大的非競賽類影展裡,增設「最佳亞洲電影奈派克獎」。此獎項自1990年起不斷擴增與全世界各大影展的合作,至今包含柏林、鹿特丹、坎城、釜山在內,已有超過30個國際影展頒發奈派克獎,可定調為關注亞洲新銳電影的費比西影評人獎。日本個性派演員小田切讓,也將帶來其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長篇作品《擺渡之歌》(ある船頭の話),與其他九部來自韓國、日本、台灣、香港、寮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作品共同角逐今年的獎項。
|台灣與亞洲電影的文化情境|
2019亞洲奈派克獎入選電影《噤聲漫步 The Science of Fictions》劇照(圖片來源:2019金馬影展官網)
由於今年有幸與其他22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的影迷、影評及電影工作者們,一同加入「第五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已搶先觀看此次入選金馬影展中奈派克獎的十部作品。在個人的觀影喜惡與影評撰寫之前,若從地域的經緯度來看,這十部電影,縱橫之間各有其國族身世與文化向度,看似與台灣觀眾在觀影經驗上,皆有其親疏性,卻又非完全脫離日常性的陌生距離,甚至有其體感上的熟悉性。
尤其放在文化與勞動輸入及輸出的角度上,台灣正是一個非常適合觀看這十部電影的地緣之處。無論是流行及大眾文化與港日韓的交織、印尼與寮國中上一代的華族移民與新世代的移工議題、香港與馬來西亞對於國族的政治焦慮、在傳統家庭結構下的女性壓迫與權力聲張、亞洲婚姻面貌與兩性身體的互動群像,以及深受西方電影工業影響,而渴望發展其自身的類型電影嘗試等等;我們都能從這些新銳導演的作品中,看見明確清晰的議題主軸,與強烈的作者個人風格企圖,在虛構的影像語言中,找到故事在電影敘事裡如何面向觀眾的體裁與實驗,也展現出亞洲電影的多元性格。
|2019亞洲電影奈派克獎 入選指南|
2019亞洲奈派克獎入選電影《別有墓地 Move the Grave》劇照(圖片來源:2019金馬影展官網)
香港電影《金都》 聚焦於在狹窄港樓中的愛情與婚姻,以貼近日常的語彙帶出了港人困境,也巧妙地隱喻及指涉了香港與中國兩地間的政治衝突與情境;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與台灣資深劇場創作者陳雪甄共導的《波羅蜜》 ,以馬華家族故事與馬共歷史,帶出被劃分為外來者的身份焦慮與族群衝突;印尼作品《噤聲漫步》 則在科幻與魔幻寫實共構的荒謬與神秘性中,體現印尼1965年政變後人們在歷史裡的噤聲,交織在『人類登月五十週年』的歷史上與美蘇冷戰後的遺毒。
《漫畫少女愛啟蒙》 在身障女主角與導演的共同創作中,刻畫弱勢者在日本社會中的隱身與性的困難與家族和解;小田切讓的《擺渡之歌》 則選擇於新瀉與福島拍攝,從船伕文化的消逝來對日本文明現代化的進程提出人性面向的質疑;同樣身處於東北亞文化裡的《別有墓地》 ,導演選擇了四女一男姐弟間的家族故事,以流暢的公路體裁,拍出韓國女性在現代社會與傳統家庭價值之間的抵抗與掙扎。
而寮國電影《靈界迴路》 與菲律賓電影《判決之後》 ,則以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人性的複雜。前者以寮國佛教中靈魂與輪迴觀的奇幻基調,看見在生死交界之處一次次的選擇與犧牲;後者則從家暴事件開展出對司法體制漫長訴訟與漏洞的諷刺,以及法律在面對家庭中情感角力時的曖昧與無能為力。兩部作品裡的女性形貌,都有著感傷與堅強的特質,在兩國母系社會的文化裡,於電影中找到各自的發聲位置。
最後兩部入選作品,則帶有企圖朝向商業電影類型的野心,其一為2018年底上映由吳慷仁、林哲熹雙主演、台灣新導演洪子烜的動作片《狂徒》 ,以及以菲律賓為創作平台、馬來西亞導演廖忠權作品《床的噬界》 。洪子烜試圖從動作設計與拍攝鏡位與技術上的革新帶來台灣動作電影的風格奠定;而廖忠權的第二部長片,則從東南亞的殖民傷痕與民間傳說作為故事發展的原點,套入異形電影風格,打造屬於馬尼拉的特效電影風景。
2019亞洲奈派克獎入選電影《菠蘿蜜 Boluomi》劇照(圖片來源:2019金馬影展官網)
綜觀看來,日本與韓國電影的表現體現出其影視產業的穩固,尤其在這三部電影裡,即便皆為導演的首部長篇作品,卻是一種穩紮穩打的姿態,在技術與製作團隊上的健全體質,讓電影的呈現是一種達標的好看,但至於是否能被故事打動,題材是否足夠新穎,則仍然取決導演品味與敘事技巧。
而三部入圍金馬的華語電影,以《金都》最為完整,其看似以輕巧的方式處理兩性情感的衝突,又在林二汶的配樂中以喜劇般的節奏中行進,但其逐漸堆疊出的是一種對於關係與自我相互辯證、依附、認同的巨大恐懼與消解,又自然地融合在香港複雜的政治與生活情境之中。《狂徒》可惜之處在於劇情上的單薄與角色背景建構的不完整,以至於削弱電影本身的娛樂性,也阻礙了演員在電影裡演技的真實性;《波羅蜜》以古/今、台/馬兩地的平行敘事線來建構宏大的國族與輪迴敘事,在有限的篇幅中卻變成了彼此故事的競爭者,而非互文與交融,也顯得吳念軒主演的現代敘事線上,在情感傳達層面顯得薄弱許多,移工的元素也變得多餘。
東南亞導演們對於影像的實驗態度則讓我印象深刻,其影像的風格給我的主觀感受,有時介於電影與當代錄像之間,在觀影中數度讓我思考,以及聯想至蔡明亮導演的美術館系列,與凱特布蘭琪和藝術家Julian Rosefeldt的《宣言13》(Manifesto)上映前的嘗試。我確實想像著這些東南亞藝術電影在劇院空間外,以多頻方式播映與異質空間產生對話,以及影展作為最大的電影慶典、與傳播載體在形式上發展的可能,也許更能豐富及完整這些作品的主題與創作概念。
|2019亞洲電影奈派克獎 影片單元|
2019亞洲奈派克獎入選電影《床的噬界 Motel Acacia》劇照(©GERIC CRUZ FOR EPICMEDIA)
十部奈派克獎入選作品,分別於2019金馬影展的以下單元播映,而此次每一部作品的影人,也將會來台參與映後座談與影迷交流。獎項將於11/20晚間舉行頒獎典禮,除由正規評審團選出的「亞洲奈派克獎」以外,「第五屆亞洲電影觀察團」也將頒發23位觀察團員評選後的最佳影片。
單元:〖 金馬獎入圍影片 〗
◘《狂徒 The Scoundrels》(台灣,洪子烜)
◘《金都 My Prince Edward》(香港,黃綺琳)
◘《菠蘿蜜 Boluomi》(台灣、馬來西亞,廖克發、 陳雪甄)
單元:〖 日本鏡像 〗
◘《擺渡之歌 They Say Nothing Stays the Same》(日本,小田切讓)
◘《漫畫少女愛啟蒙 37 Seconds》(日本,HIKARI)
單元:〖 亞洲之窗 〗
◘《別有墓地 Move the Grave》(韓國,鄭承旿)
◘《靈界迴路 The Long Walk》(寮國,Mattie DO)
◘《噤聲漫步 The Science of Fictions》(印尼,Yosep Anggi NOEN)
◘《床的噬界 Motel Acacia》(馬來西亞、菲律賓,廖忠權 )
單元:〖罪與罰〗
◘《判決之後 Verdict》(菲律賓,Raymund Ribay GUTIERRE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