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開始見面,初一繼續,初二再喝,初三終於能喘口氣但還是得走親戚,直到初四初五真的有自己的空間跟時間的時候……啊,年假結束了。這或許是我人生第一次感慨「年假結束了」這回事,就連最後到關西空港都有類似的感覺,那種撞到回鄉火車然後把預計的行程全部打亂真的很慶幸自己習慣性提早很多時間到機場,除了安檢之外其他全部都因為不明原因排隊排到死,不是單純「人很多」那種,而是你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只能選擇等待。
除了親友之外另一個過年的感覺是只要店員沒有離職幾乎全部都記得我,有些還直接掏出土產交換instagram之類(x),即使是看上去超級嚴肅的カシや小哥也主動跟我說一年多不見了之類,但行程排在最後一天又有其他預定所以我「只(x)」吃了兩份甜點就有點匆忙離開沒能多聊。
# 京都的變與不變
我選了一個我自以為京都一整年最悠閒他媽的觀光客一定靠杯無敵少因為什麼賽都沒有的季節只有現在,結果撞到大量韓國強國觀光客外加修學旅行潮,粗略估算以制服款式而論大概有七八間學校跟我選在同一個禮拜來到京都吧……
我很討厭每次東京有大活動的時候他們就非得像是要弄成一個大祭典一樣的處理方式,那樣其實會留下挺多後遺症的。
奧運實際上什麼賽都不會解決,反而是必須面對奧運後的問題——日本是一個潮流極度明顯的國家,無論你是主流或是非主流都必須乖乖待在某條船上漂流,當一個東西興起的時候接下來就會變成大祭典,跟台灣這十幾年的感覺有些類似,不過差別在日本會把這些屎做得越來越精緻越好越好吃最後甚至已經不再是屎,台灣除了手搖杯飲料店之外其他大多都還是屎的範疇。
曾經無論何時都要排上兩小時的抹茶館,排隊人潮消失了。
曾經晚餐時間一到絕對大排長龍的一蘭……好ㄉ沒事,京都的一蘭活得依舊可喜可賀。
京都把「京都」這兩個字幾乎走到極限了,當我一年前離開時我是這樣想的;不過當我回來之後,必須說日本人真的是靠著根性可以突破某種限界值的種族。
要做就做到極限。
然後極限之上又是永遠沒有極限。
這種近乎病態的狂熱有很多風險,像近幾年hotel或是guest house一間一間在蓋,以非常誇張的速度和效率;而餐飲業也有類似的情況,幾間關係跟我不錯的店家都有問我一個問題:「李桑認為這樣的觀光客風潮還會持續幾年」,雖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實在是擔心太多了,抹茶館那種垃圾才需要煩惱風潮的問題,他們幾間店只要老實做生意就可以,但很明顯本地人對這樣的風氣也是有所察覺的。
總而言之。
豬一新店開了,我個人認為突破性和風味都比本店還要更上一層樓,這個大概之後會特別寫文;艾莉堤還是活得很好,只是當年穿水手服的現在可能換上高中制服;DOnG的眼鏡店員姐姐離開了,嘯月的預定變成相當容易,我不知道是哪個環節改變又或只是我湊巧撞上大運;カヌレ因為老闆娘生了小孩所以營業時間更動了,獲得了土產,不小心搭訕了店員姐姐,店裡依舊除了我以外都是日本人,ㄏㄏ。
鴨川的天空變了,但我希望是因為這幾天天氣真的沒那麼好的緣故。
河原町全家巷子的吸菸處位置被更動了。
烏丸東急手創旁的吸菸處也是。
為了世界,所以請吸菸的人去死,用各種方式各種姿勢各種批判的角度,然後其他東西請努力合法合理。
但這點我也沒有特別要談就是了,只是每次想到日本這種和世界接軌又在奇怪地方找出口的做法很狡猾。
像是洋食,像是其他各種文化層面技術層面的內化,包括從中國那邊過去的包括從西洋那邊過去的都是如此。
像是這幾年iQOS還有其他電子菸的風潮,甚至連信長書店都有設立試抽的專區。
一年前本地人的使用比例大概是2:8吧,現在連類似的東西一起算絕對超過五成了,而且越市區的地方大概越是如此。
抽菸壞壞,所以我們發明了看起來沒那麼壞壞的東西讓你們繼續抽菸。
這是日本。
這是日本「改變」的方式。
抽菸壞壞,所以我們繼續努力研究味道越來越棒的方式讓你們繼續壞壞。
這是日本。
這是日本「不變」的方式。
雖然舉香菸的例子或許對一般人而言有些難以理解,但大概多少就是這樣吧,剛回國很累我也懶得再多寫了。
無論如何,京都果然對我而言是最好的。
食物,道路的感覺,還有傳說中很機掰但我真的沒感受過的京都人。
雖然沒有SOAP但我還是很愛我的老家(X)
空蕩蕩的鴨川總是會讓人想要停下腳步,然後看著天空莫名其妙眼淚就那樣流出來了,到底是為什麼呢?無論是一年前或者是一年後,無論旅客多還是少,我真的太喜歡這裡了。
2019
一年至少回去一次京都,今年也不例外;但這次卻沒有太多想說的事——準確來說,我不想花費筆墨去描寫「現在的京都」,或許要等到奧運結束之後,我才會想要好好寫一寫我的老家。
與2018年相比,祭典的盛況更加熱烈,甚至連一度銷聲匿跡的抹茶館都復活了;而各個觀光景點的旅客比例也超出之前太多,明明選了一個沒有櫻花沒有祭典的季節,明明是當年留學時最優哉的季節,現在的京都卻讓我感受到更加陌生。
有間我很喜歡的串炸店,本來是兩個時段的完全預約制,一個時段進來一批客人坐滿一間小店,大家圍著中間的爺爺大廚,看他有條有理地處理食材、下鍋,「一方通行」的菜單制讓爺爺可以很輕鬆地去處理,當客人喊出stop的時候只要減少那位客人的量就行了——然而這樣的一間老店,現在卻是隨意的預約制,爺爺不再能夠一口氣把所有客人的料都一起處理,每組客人都有自己的到場時間……
我不喜歡這種改變,很不喜歡。
或許那些比較私人的路線依舊保持著京都的味道,但我知道有些東西或許就這樣再也不能回來了,畢竟京都絕對是一個需要空間才能保有旅行品質的地方,就如同我當年留學的時候只去過一次銀閣寺、而金閣寺更是直接被我跳過一樣(對的,雪金閣那年我很沒心沒肺地在家睡覺),當有限的空間塞滿了嘈雜的旅客,你要怎麼去感受古都的美好?
希望京都能夠在人流與傳統之間找到那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