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漢賞雪團》看見《生命小色舍》的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8年1月6、7兩日,我去武漢參加了「中國LGBT+ 大會」。但因為性少數族群在中國是更倍打壓的情形,所以開頭都是用 Gmail 在聯繫,在 WeChat 微信系統中,也只能說參加了一個賞雪團為名而成立了一個對話群組。在這個大會中,我認識了很多中國各地的LGBT+(註)同志族群,讓我看見了這10年來中國各地同志的成長,也讓我看見了我自己的成長。
  先說個有趣好玩的,來自東北的同志說:今年在東北還沒看到雪,到了南方的武漢反倒是賞到雪了。而我一到了武漢天河機場,在朋友圈就發了張0度C的照片,馬上有台灣的朋友問我「正在雪地上嗎」?怕冷的我則是回應說「我寧可我不要看到雪」 ^_^
  回想起2017年9月,華人行動最後一個月在深圳總整理時,曾有位學長跟我一位同學說:「你看阿寶,也不用去跟別人解釋為什麼他要吃素、也不用去跟別解釋他為什麼是男同性戀,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去解釋那麼多我們自己就可以決定的事呢」?
  想想也是,我想讀哪所學校、想讀哪個科系、想不想結婚、想不想生孩子、想不想買支新手機、想不想換租一個新房子、⋯⋯,真的有需要去跟別人解釋、真的需要先得到別人的同意或認可背書嗎?
  也曾有人問過我「阿寶你一直是這麼不在意別人眼光的嗎?」
  當然不是!33歲才敢跟自己承認「我就是男同性戀」的我,之前完完全全是過著「偽異性戀」的人生,完完全全很在乎別人的眼光:你講話為什麼這麼細聲細氣的、你動作為什麼這麼娘娘腔、⋯⋯。我得不停地問我自己:我為什麼會這樣、我為什麼不能更有男子氣概些、我為什麼不能像同學那樣男生愛女生、我為什麼對男同學會有心動的感覺、⋯⋯
  之後,直到感覺「人生都過半了,再不好好面對自己真實的情慾,這輩子就這麼過去、白活了」,才開始進入同志社群。直到我能跟自己解釋「人生苦短,開始為自己去活吧」,我才開始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不去跟別人解釋這個那個的。
  《生命小色舍》的受訪來賓中,也有的會懷疑「是不是我跟媽媽太親近了、是不是媽媽懷我時一直期待生個女兒、是不是因為小時候隔壁的大哥哥對我怎麼怎麼了、⋯⋯」才讓我此生變成是男同性戀的。也有的來賓即便讀書時跟同學或學長告白失敗,也還是不會覺得自己男生喜歡男生有什麼奇怪的。
  武漢,推翻滿清的革命發源地,高等學校又特多,或許是較能接受新的觀念及想法,所以我接觸到的同志族群在成長時也較沒有任何糾結。
  東北地區的同志族群就沒這麼幸運了,男生就是大刺刺的、較不具男子氣概的男同性戀就顯得很突兀、不正常。就更不用說新疆地區,還大多是穆斯林的環境,對同志族群更是排斥。還好,在武漢賞雪團認識的這些新朋友們,都已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還回想起2017年華人行動時,也曾有人問過我「一直都這麼敢於表達、不怕衝突的嗎」?
  當然不是!還沒跟我自己出櫃之前,就只想當個好學生、乖寶寶,怎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怎敢跟別人有衝突。是在跟自己出櫃之後,發現了自己如果不想再活得像個「次等公民」似的,自己的話語權就要自己掌握,想說的話就要自己勇敢地去表達。
  當然,衝突是一定會有的,但自己之前的想法就是:沒有衝突,哪能爭取到我原本就該享有的權利呢?
  說到衝突,讓我想到了對立。說到了對立,讓我想到了二元思考。
  因為男女二元思考模式,認為當然是男女相愛,所以女女、男男相戀是奇怪的。因為同性戀、異性戀二元思考模式,認為不是同性相愛、就是異性相愛,所以雙性戀、跨性別就又變成是奇怪的了。
  什麼時候,人們才不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套到別人身上呢?你可以是男女相愛、我還是可以男男相戀,你可以是吃葷、我還是可以吃素,你可以是乖寶寶、我還是可以展現真實自我。
  回想起2017年9月25日,第四屆華人行動結束的當天,我都還會在高鐵上和吵鬧孩子的家長起了衝突,隔天在餐廳也會和煮錯還送上桌硬要我買單的老闆娘起了衝突。三個月後的我,不再輕易為誰改變的我,表達自己的聲音之後,也不強求別人一定要改變,這樣的我,反倒內在是平和的,跟別人的衝突也因此少了非常多。
  非常喜歡一位受訪來賓最後送給聽眾們的一段話:
  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恐懼的終點。
【註解】LGBT+
L:Lesbians,蕾絲邊,拉拉,女同性戀。
G:Gays,男同性戀。
B:Bisextuals,雙性戀。
T:Transgender,跨性別。
+:別的性別或性傾向。
avatar-img
18會員
637內容數
邀請台灣、香港、中國三地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雖然都是華人,但有著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不同成長經歷。但都符合一些人性原則:「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珍貴、美好的」、「生命的傷口,也是生命的窗口」、「真實自我,幸福人生」。期許通過「生命陪伴生命、生命感動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的方式一起生命學習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屘寶💞熟年男伴 的其他內容
【錄製時間】2018.01.10.(三) 【錄製地點】中國廈門『紹特』團契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紹特團契」認識的。 Coan 在家人眼中是不著調、不靠譜的。但在朋友眼中,卻是有擔當、很講義氣、可以共患難的。自己會覺得自己是很隨性、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承擔的。 因為『計劃生育』(中共『一胎化』政策)
【錄製時間】2018.01.09.(二) 【錄製地點】中國廈門『超同酷』團契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超同酷團契」認識的。 蕭恩在學齡前,還是個霸道的小男孩,上了小學之後,因為班主任(導師)挺嚴格的,所以自此到初中階段,蕭恩都很專心向學。 到了高中,蕭恩才開始有『情竇初開』的感覺。大學時,因為網路,
【錄製時間】2018.01.08.(一)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北省武漢巿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中國 LGBT+ 大會』認識的。 春建是一位心理諮詢師,而且在北京的同志服務中心工作。 春建也是因為自己的家庭有需要,所以才成為家庭治療領域的心理諮詢師的。 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後,也想要為『性小眾』族群
【錄製時間】2018.01.07.(日) 晚上 【錄製地點】中國湖北『武漢同行』 這一集的來賓,我是在『中國 LGBT+ 大會』認識的。 大會是在週六、日舉行,我就趕緊約了週日晚上的時間,剛好豪杰帶著一些參與大會的夥伴過去參加『武漢同行』同志服務中心,我也跟過去,順便專訪一集。豪杰從高中開始,就一
【錄製時間】2018.01.05.(五)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南省長沙巿 這一集的來賓是母女檔,分別參加了第三、四屆『生命工作/華人行動』。 這一集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我把『主持棒』交給了倩涵,讓她來開頭分享,並和母親展開相互的回應。 這對母女,可說各自因為『母女關係』而參加了『華人行動』,
【錄製時間】2018.01.05.(五)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南省長沙巿 這一集的來賓倩涵,在第四屆『生命工作/華人行動』中,是最年輕的。而且,她從小就是資優生。而且,因為媽媽是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師,所以對『兒童教育』也很有概念。 倩涵從小就被媽媽培養對『教育、公益』都很有熱情,但這原本的熱愛,
【錄製時間】2018.01.10.(三) 【錄製地點】中國廈門『紹特』團契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紹特團契」認識的。 Coan 在家人眼中是不著調、不靠譜的。但在朋友眼中,卻是有擔當、很講義氣、可以共患難的。自己會覺得自己是很隨性、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承擔的。 因為『計劃生育』(中共『一胎化』政策)
【錄製時間】2018.01.09.(二) 【錄製地點】中國廈門『超同酷』團契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超同酷團契」認識的。 蕭恩在學齡前,還是個霸道的小男孩,上了小學之後,因為班主任(導師)挺嚴格的,所以自此到初中階段,蕭恩都很專心向學。 到了高中,蕭恩才開始有『情竇初開』的感覺。大學時,因為網路,
【錄製時間】2018.01.08.(一)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北省武漢巿 這一集的來賓,是我在『中國 LGBT+ 大會』認識的。 春建是一位心理諮詢師,而且在北京的同志服務中心工作。 春建也是因為自己的家庭有需要,所以才成為家庭治療領域的心理諮詢師的。 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後,也想要為『性小眾』族群
【錄製時間】2018.01.07.(日) 晚上 【錄製地點】中國湖北『武漢同行』 這一集的來賓,我是在『中國 LGBT+ 大會』認識的。 大會是在週六、日舉行,我就趕緊約了週日晚上的時間,剛好豪杰帶著一些參與大會的夥伴過去參加『武漢同行』同志服務中心,我也跟過去,順便專訪一集。豪杰從高中開始,就一
【錄製時間】2018.01.05.(五)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南省長沙巿 這一集的來賓是母女檔,分別參加了第三、四屆『生命工作/華人行動』。 這一集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我把『主持棒』交給了倩涵,讓她來開頭分享,並和母親展開相互的回應。 這對母女,可說各自因為『母女關係』而參加了『華人行動』,
【錄製時間】2018.01.05.(五) 下午 【錄製地點】中國湖南省長沙巿 這一集的來賓倩涵,在第四屆『生命工作/華人行動』中,是最年輕的。而且,她從小就是資優生。而且,因為媽媽是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師,所以對『兒童教育』也很有概念。 倩涵從小就被媽媽培養對『教育、公益』都很有熱情,但這原本的熱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個故事在訴說同志的戀愛市場。人格設定變成了能提供的價值,我無法得知遊戲規則下的真心有多少。虛實交錯,真假難辨,我一直在虛偽的設定中迷惑。
Thumbnail
尊重自主選擇權 這個話題是多元化,不僅只在許多人事上的選擇,亦或者談情說愛這部分,每個人都有其選擇伴侶的思考模式與喜好,然後,尊重自主選擇權,是在教會我們,不要用自身的想法喜好,強加諸在他人身上,那是份尊重。 每年只要到六月,一些人們都會高舉彩虹旗幟為全球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社群(又稱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踓然有點年紀了,但是心性一如當初的少年! 剛入職場後,跟同事混熟了!很多大姐百般叮嚀我,要注意人性的複雜? 後來我看到也聽到了,所謂的複雜是同性之間的競爭、攀比;異性之間可能有肉體關係? 而我還是少年心吧!根本沒有管這些,想都不曾去想到!又因為泡茶,我的辦公桌變成大衆茶室,誰來都有一杯茶。高階
Thumbnail
同遊與性別認同近況 平常會關心多元性別認同的議題,但卻是第一次在台灣參加LGBT遊行,附近的市集規模比想像中的大(尺度也是XD),又在遊行後參加銀河浪漫活動,想體驗更多的文化,活動主打女同志族群擴展交友圈但不限性別。參加完後思緒也比較清晰,順便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資訊給大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個故事在訴說同志的戀愛市場。人格設定變成了能提供的價值,我無法得知遊戲規則下的真心有多少。虛實交錯,真假難辨,我一直在虛偽的設定中迷惑。
Thumbnail
尊重自主選擇權 這個話題是多元化,不僅只在許多人事上的選擇,亦或者談情說愛這部分,每個人都有其選擇伴侶的思考模式與喜好,然後,尊重自主選擇權,是在教會我們,不要用自身的想法喜好,強加諸在他人身上,那是份尊重。 每年只要到六月,一些人們都會高舉彩虹旗幟為全球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社群(又稱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踓然有點年紀了,但是心性一如當初的少年! 剛入職場後,跟同事混熟了!很多大姐百般叮嚀我,要注意人性的複雜? 後來我看到也聽到了,所謂的複雜是同性之間的競爭、攀比;異性之間可能有肉體關係? 而我還是少年心吧!根本沒有管這些,想都不曾去想到!又因為泡茶,我的辦公桌變成大衆茶室,誰來都有一杯茶。高階
Thumbnail
同遊與性別認同近況 平常會關心多元性別認同的議題,但卻是第一次在台灣參加LGBT遊行,附近的市集規模比想像中的大(尺度也是XD),又在遊行後參加銀河浪漫活動,想體驗更多的文化,活動主打女同志族群擴展交友圈但不限性別。參加完後思緒也比較清晰,順便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資訊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