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心得】台劇《鏡子森林》—媒體從業者「即時」vs「真實」的兩難抉擇
方格精選

【劇評心得】台劇《鏡子森林》—媒體從業者「即時」vs「真實」的兩難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raw-image
「新聞是被選擇的結果,而人選擇呈現了什麼。」---《鏡子森林》


《鏡子森林》的人物設定十分有趣,既有資深記者對媒體生態的暸若指掌,同時也蘊藏剛踏入職場的新手菜鳥,兩者之間的交互效應大幅增添整部作品的深度與思考。高明(楊謹華 飾)作為政治組一線資深記者,即便對媒體新聞操作的熟稔,卻因求快而疏忽真實性,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新來的攝影記者余志揚(林柏宏 飾),抱著對攝影的熱情與專業,卻不適用於記者生態的規則,面對消息實事求是與求快搶先的權衡,回首踏入職場的初心,滿心的抱負與理想是否仍引領著自己向前?


回歸觀眾,在這高速汰換的社會步調下,捫心自問:「自己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完一整本書、看完一部電影?」面對資訊量爆炸的年代,不少人的觀影習慣甚至以快轉、倍速等方式進行,不知不覺喪失欣賞作品的審美與構思影像全方位的想像,實為可惜。


raw-image

從戲劇作品角度來看,近期的台劇已從大量集數的連續劇,轉為集數少、質量高、快節奏的短篇影集,而《鏡子森林》在作品質量與推演步調之間取得平衡,以三季30集鉅細彌遺打造媒體生態真實樣貌,予以社會大眾全面性的真相與事實之餘,也讓觀眾保留足夠的空間省思。



我是艾斯特,熱愛電影戲劇影集,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

願我們在顛沛流離的日常中,透過電影環遊世界,於這裡相遇而留下印記。

歡迎至以下平台與我交流電影觀後感與影視資訊: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Instagram
avatar-img
艾斯特Esther的沙龍
16會員
9內容數
【艾電影】是艾斯特以個人獨特觀點分享的影評,內容從院線電影到各類風格電影不等,願我們在顛沛流離的生活, 透過電影環遊世界,於這裡相遇留下印記。Instagram:movie_recor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斯特Esth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古以來的愛,有著美好的結局,都成為人們相似的甜美印記,而帶著遺憾完結的,卻成了一個個關於愛的故事。我們能做的,也許是透過幾首歌曲、幾部電影中,尋找共鳴得以慰藉,而《後來的我們》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日前在金馬獎拿下最佳女主角的謝盈萱,以國片《誰先愛上他的》的劉三蓮一舉拿下本屆金馬影后,劇場出生的她,雖總是謙稱在影像領域要多學習,但從她飾演的每個角色,總能看見社會中那不曾被深入了解的人物靈魂。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的劉三蓮宛如亞洲傳統母親的縮影,看似熟悉如常的角色,我們對她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誰先愛上他的,片名一字排開,各自蘊含深意,徘徊於三位主角間的家庭愛情喜劇,讓觀眾以旁觀者清的身份,跟著劇中角色佇立於時間長廊下,探索「愛」的誰先誰後。片頭直以動畫開了小玩笑,硬是在其中擠出「愛」字,一個我們看似了解卻又時而疏的動名詞,在人生不同身分裡轉換省思。
近年來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而這次由甄子丹主演監製的電影《大師兄》,更結合精彩的動作武打與香港制式的高壓教育,將嚴肅的社會議題以輕鬆寫實的故事呈現。比起探究制度本身的扭曲與問題,有時教育扮演的角色更是:同樣面臨高壓快速的社會氛圍下,學校與家長如何引領孩子找到學習真正的動力,而非分數下的迷思
自古以來的愛,有著美好的結局,都成為人們相似的甜美印記,而帶著遺憾完結的,卻成了一個個關於愛的故事。我們能做的,也許是透過幾首歌曲、幾部電影中,尋找共鳴得以慰藉,而《後來的我們》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日前在金馬獎拿下最佳女主角的謝盈萱,以國片《誰先愛上他的》的劉三蓮一舉拿下本屆金馬影后,劇場出生的她,雖總是謙稱在影像領域要多學習,但從她飾演的每個角色,總能看見社會中那不曾被深入了解的人物靈魂。 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的劉三蓮宛如亞洲傳統母親的縮影,看似熟悉如常的角色,我們對她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誰先愛上他的,片名一字排開,各自蘊含深意,徘徊於三位主角間的家庭愛情喜劇,讓觀眾以旁觀者清的身份,跟著劇中角色佇立於時間長廊下,探索「愛」的誰先誰後。片頭直以動畫開了小玩笑,硬是在其中擠出「愛」字,一個我們看似了解卻又時而疏的動名詞,在人生不同身分裡轉換省思。
近年來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而這次由甄子丹主演監製的電影《大師兄》,更結合精彩的動作武打與香港制式的高壓教育,將嚴肅的社會議題以輕鬆寫實的故事呈現。比起探究制度本身的扭曲與問題,有時教育扮演的角色更是:同樣面臨高壓快速的社會氛圍下,學校與家長如何引領孩子找到學習真正的動力,而非分數下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