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讓《鏡子森林》告訴你,可怕的從來都是貪婪的人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某天閒聊時,朋友跟我說:「哎,你們做土地的是不是都很誇張呀,動不動就會被自燃還是請人吃慶記之類的。」才知道原來他是看了《鏡子森林》這部影集。

raw-image

曾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我,對於最近臺灣戲劇的品質頗具信心,所以去稍微了解一下這部戲的背景:《鏡子森林》劇情主軸描述新聞媒體業界的生態,並以媒體工作者的日常所接觸到的案件說起,在面對雜遝而來的官商勾結威脅,以及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需商業化衝點擊率的利誘之下,身為媒體人該如何捍衛所謂的「第四權」?又該如何秉持理想書寫出社會底層的真實,並且報導被隱藏於和諧與掩蓋之下的真相呢?

特別是第二季講到了有關「都市更新」、「古蹟維護」等與土地開發息息相關的議題,既然都到了我的守備範圍了,那就應該來好好追一下這部來自臺灣的職人劇。

都市開發與文化保存的衝突

raw-image

《鏡子森林》第二季的起頭,就從「南鄉市場失火案件」開始:事情的真相並非只是簡單的電線走火,而隨著劇情逐步展開。歷史建物莫名其妙遭受祝融之災的情形其實不算少見,之前網路上也曾有人製作過燒燬古蹟的小遊戲,為的就是讓社會大眾認識這項問題。這背後牽涉到的,往往是龐大的土地開發利益,有些古蹟位於城市中以往較為精華的地段,所以為了當下的利益,人們而選擇把過去遺忘(毀壞)殆盡。

但,這是對的選擇嗎?

其實講到這邊,筆者所在的城市台中,便是我覺得相當可惜的一座城市。雖然先前我們號稱是「文化城」,但卻難以看到有什麼留存的建築文化。或許會有人不平地說中部的文化是軟性而言(比如社會運動、文學運動等),但現實上我們的確沒有過往城市發展的空間軌跡(好比城門、塔樓、或是舊式建築群),雖然舊城中心有少見的保留,但相較與台灣南北的古都,可謂少之又少。

這或許就是在此生活的人民的選擇:選擇了擁抱未來而進行的「開發行為」。然而,這些開發行為呈現在《鏡子森林》劇中,則緊扣著政府、民意代表、開發商與媒體人甚至是與道上兄弟這些多方的角色開展。這些人們各自為了自身目的,彼此利益交換與出賣。雖然我相信這些故事有其虛構成分,但卻讓人有時看了不禁會心一笑,只覺得熟悉。

台劇逐漸走出自己的道路

台灣近來的戲劇製作品質與議題,漸漸地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職人劇或者以身邊週遭環境相近而能得到共鳴的素材越發地增多,於是我們較少看到千篇一律的套路,比如什麼爭家產、爭企業經營權(雖然這類的戲劇仍存在某處?),反而是像《麻醉風暴》、《最佳利益》、《生死接線員》等以某些特定的從業人員出發,而帶入到對於整體環境與社會氛圍的省思,讓人在看劇不僅享受娛樂,也能反思這樣的情況究竟是對是錯?作為這社會的一份子,又能怎麼讓看似虛構卻又寫實的改編劇情,盡量避免在現實社會中發生。

raw-image

第二季主題環繞在「都市更新」議題。其實都市更新就好比像是各地常有的市地重劃、區段徵收等等,都算是一個具備相當程度強制力的開發行為。然而「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天底下皆是如此。雖然這些開發行為,在法規上面立意良善(比如有建築窳陋、環境惡劣、配合重大發展建設等等)——誰不想要有新的房子住呢?誰不希望自己居住環境可以變好呢?誰會這麼故意要去妨礙重大建設呢?可是我們卻看到了從以往至今的種種爭議,大埔事件、文林苑事件、台南鐵路東移事件、台中黎明幼兒園事件、大觀社區事件,在在顯示了,面對公權強制力與開發利益之下,個人對於自身所有的產權堅持或是家的想望,都如同浮雲一般不可於廟堂之上討論。更有甚者,還會被塑造成貪心或是不顧全大局的形象。

社會科學之中有個「無知之幕」的思想實驗,簡要來說,就是假定自己有可能成為任何人:假設今天自身真的遭遇到這種狀況而成了被開發的角色,你又會怎麼想、做出怎麼樣的反應呢?在《鏡子森林》中,提早知道資訊者可能會想搶占先機;民意代表可以口口聲聲為民求福祉,但卻有私相授受的行為;政府機關為了往後施政方便,而配合演出作秀;地痞流氓成為利益者的打手;原地住戶希望能完全無損地居住到新的環境,這些讓人感到荒謬與可怕的,全都是來自於貪婪的人性。

raw-image

回歸到「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這個行為,其實在美國1960年代民權運動盛行之時,就被提出檢討把房屋單純的砍掉重練,其實只是「鋸箭式的作法」。雖然能改善不良的居住環境,但涉及許多層面的居住相關實質議題,卻是無法被跟著更新,反而造成了許多人迫遷或是喪失對自身社區文化的根留。而在近期以「都市再生」為新的想法,目的雖然同樣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卻不只單單把建物推平重來,而是搭配許多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或以保留當地生活特色、引入外部資源激發各式活絡當地鄰里經濟的作為。國外的相關成功案例,比如東京的六本木之丘、倫敦的東倫敦地區、阿姆斯特丹的新西區,都是我們值得好好思考與借鏡的對象。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正因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本劇的尾端或許會給我們一個思索的方向,正如同《鏡子森林》那句貼近現實的標語:「一枝筆,是天堂也是地獄。」站在鏡子前,兩端到底哪邊才是真實的?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職地酉聲-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9/30
後記:恭喜姚淳耀以本劇拿下2020年第55屆金鐘獎的戲劇節目男主角獎!
avatar-img
職地酉聲的沙龍
28會員
56內容數
地政士與身為親密夥伴的律師,分享執業上面的心得,與生活習習相關的不動產及法律相關知識。
職地酉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5
隨著科技的進步,土地不動產交易中的詐欺行為層出不窮,尤其是在調解過程中。本文探討了現行法規的漏洞,並提出如何在確認當事人身份和真意方面加強措施,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具體建議包括引入線上聲明制度,並對調解委員會的內部規定進行修改,提供更便利的替代方案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從而增強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心。
Thumbnail
2024/12/05
隨著科技的進步,土地不動產交易中的詐欺行為層出不窮,尤其是在調解過程中。本文探討了現行法規的漏洞,並提出如何在確認當事人身份和真意方面加強措施,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具體建議包括引入線上聲明制度,並對調解委員會的內部規定進行修改,提供更便利的替代方案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從而增強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心。
Thumbnail
2022/12/29
於我國憲法與賦稅相關法令之規定,不動產於交易時若有利得將予以課稅以期達成漲價歸公之政策目標,然而為避免對人民的重複課徵稅賦,亦或者為達成減輕民眾實質上於自住房地的稅賦,在以往行之有年的土地增值稅的部分,即有規範如下......
Thumbnail
2022/12/29
於我國憲法與賦稅相關法令之規定,不動產於交易時若有利得將予以課稅以期達成漲價歸公之政策目標,然而為避免對人民的重複課徵稅賦,亦或者為達成減輕民眾實質上於自住房地的稅賦,在以往行之有年的土地增值稅的部分,即有規範如下......
Thumbnail
2022/01/18
內政部於去年(民110年)12月9日發布一則新聞稿,市場業界無不嘩然,該新聞稿之標題即為「嚴懲炒作!內政部修法預售屋禁換約、建立檢舉機制」,該新聞內容簡要說明為下列幾點,即內政部已於其部務會報當中通過修正草案,係為提出修正平均地權條例以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之修法提案,而修正重點為下列幾點:
Thumbnail
2022/01/18
內政部於去年(民110年)12月9日發布一則新聞稿,市場業界無不嘩然,該新聞稿之標題即為「嚴懲炒作!內政部修法預售屋禁換約、建立檢舉機制」,該新聞內容簡要說明為下列幾點,即內政部已於其部務會報當中通過修正草案,係為提出修正平均地權條例以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之修法提案,而修正重點為下列幾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網路負評延燒數日後,編劇協會理事長吳洛櫻臉書發文請網友不要網路霸凌編劇,輿論反彈吳不應「指責觀眾」。就事論事,吳的發文是針對欲肉搜編劇的網友,而不是說「觀眾不能批評劇爛」;進一步說,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除了製作方,消費者(觀眾)亦要有正確的認知,才會相得益彰。比如我們常說「媒體識讀」,就是指閱聽人必
Thumbnail
網路負評延燒數日後,編劇協會理事長吳洛櫻臉書發文請網友不要網路霸凌編劇,輿論反彈吳不應「指責觀眾」。就事論事,吳的發文是針對欲肉搜編劇的網友,而不是說「觀眾不能批評劇爛」;進一步說,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除了製作方,消費者(觀眾)亦要有正確的認知,才會相得益彰。比如我們常說「媒體識讀」,就是指閱聽人必
Thumbnail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Thumbnail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為您解析─被譽為「無冕王」,身為「社會的良心與人民的喉舌」的新聞工作者是「如何」沉淪、墮落到被視為社會「公害」與「亂源」的始末。 而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為您解析─被譽為「無冕王」,身為「社會的良心與人民的喉舌」的新聞工作者是「如何」沉淪、墮落到被視為社會「公害」與「亂源」的始末。 而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旁觀他人的痛苦。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鏡子森林》
Thumbnail
「旁觀他人的痛苦。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鏡子森林》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正因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Thumbnail
《鏡子森林》這部戲劇裡面,除了可以看到土地開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另一個深刻的新聞產業問題。正因媒體從業人員向來有所謂的無冕王的美稱,能相當程度的將權利轉化成「權力」;但何謂新聞人的價值呢?是否能堅持到最後呢?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