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思考媒體與公義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內容農場是最好例子。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raw-image

你最近一次接觸報紙是什麼時候?我是這周一,因為我去買的冷凍水餃,是用報紙包裝。

應該跟很多人一樣,我已經很多很多年沒看報紙。雖然沒看報紙,卻依然日日接觸新聞,只是管道早已不是紙,而是網路、廣播與電視。

寫這篇文章時,距離2020年1月11日的總統大選投票日已剩不到兩個月,藍、綠、橘、白各色的新聞嘈雜,充斥於我們接觸的各式媒體與社交網路,不論你是否關心總統大選,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新聞對現在的你的價值是什麼?一年、五年後或十年後,這些新聞,對你的生命,還有沒有可能存在任何意義?

台灣的選戰正熾,相鄰的香港因反送中而起的抗爭,已持續了數個月,你對香港情勢的了解有多少?台灣,有多少媒體提供深度的報導與分析?而除了台灣以及今年情勢緊張的香港之外,其他部分的世界,你了解的還有多少?

台灣的經濟外銷導向,一直以來,台灣都在做全世界的生意,全球的經濟與金融,與台灣的景氣、民生密切相關,然而,非常弔詭的是,關於世界局勢的報導,台灣媒體所提供的卻極貧乏。

專業媒體人黃哲斌先生撰寫的《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書寫台灣以及全球媒體產業的現況以及近幾十年的演變。書中詳細說明,在紙本式微,數位崛起下,諸如我所尊敬的英國「經濟學人」、台灣的「天下雜誌」等資深媒體的轉型、我現在頻繁閱讀的方格子、Medium、關鍵評論網等新媒體的創新實驗,此外,書中對於「假新聞」、「同溫層」、「後事實」等媒體現象,也有深度的分析。

『Real Time News』v.s.『Real News』

而即便媒體亂象,全球皆然,還是有很多媒體工作者,堅守公義的價值,以恆心與毅力,做出震撼人心的深度報導,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知名案例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的車諾比事件報導。亞歷塞維奇花了十年,採訪超過500名事故目擊者,最後,僅107人的訪談放進書中。每一受訪者,至少用掉4卷錄音帶,各整理出100~150頁的筆記,但通常只有10頁左右,會是最終稿件。黃哲斌先生說,她令人敬佩的苦功與毅力像一面鏡子,映照出那些「只為你活一天」的蜉蝣資訊,那些輕飄飄宛如頭皮屑,只為取悅讀者與老闆的「即時新聞」(Real Time News),往往不是「真正的新聞」(Real News)。

除了亞歷塞維奇之外,書中還舉了幾個讓人讚嘆的揭弊案例,其中多是台灣鮮少聽聞的國外地方媒體,這些勇敢又堅強的媒體工作者,不畏權勢壓迫與困難,以文字之劍,鋤強扶弱,我一邊讀一邊想,這些故事,若能拍成戲劇,必定是既精彩又振奮人心。

對於媒體工作者,或工作需要接觸媒體的人,閱讀本書,應該會跟我一樣非常有感。1997年起,我便在外商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兼任媒體窗口,海外基金與國際金融情勢研判是我主要的研究與供稿主題,多年接觸媒體的經歷,見識過多樣的記者,有的記者勤勤懇懇、認真挖掘議題,也有記者打電話來丟了主題,就要求我們餵稿;十年前,我甚至還曾碰過記者,左手跟我電話採訪國際行情看法,右手要我撥經費買廣告,這還是台灣某個知名媒體的記者;我清楚明白,關鍵不在這位記者身上,而是他所隸屬的媒體,我一邊納悶他們如何在報導時維持公正客觀,一邊也慨歎,台灣的媒體竟然已沉淪至此境地。

多年後,我在台灣某個專業財金媒體擔任採訪編輯,任職的時間雖僅約半年,但黃哲斌先生在本書裡所提到的記者壓力與感受,我在這短暫的媒體工作時間中,也經歷過不少,像書中提到的記者兼任社群媒體小編,我就是其中之一,還曾被總編輯提醒,點閱率太低,發文要更切中目標讀者喜好,而其他在採訪工作遇到的各式各樣困難,例如,報導業界某家公司的負面消息,被該公司公關盡責的施壓、找不到適合的受訪者或受訪者拒絕接受採訪、公家機關耗時冗長的採訪答覆程序,好不容易在日日催促下得到答案,卻只拿到一紙毫無新意與實質內容的浮面答案.......,這些工作上的經歷,讓我對第一線的媒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與認識,也更佩服當年那些每天來電採訪的認真記者。

以前在金融業工作時,日夜盯盤,朝七晚七是常態;假日工作,也是家常便飯;遇重大國際金融事件時,半夜都得起床工作。我一直以為這樣的工作已經夠高壓,但在媒體工作之後,我才發現,媒體的工作壓力其實也不遑多讓。儘管如此,為了撰寫議題,我曾採訪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讓我因此在熟悉的金融領域之外,有機會對其他的主題,有更多元的認識與理解,對於熱愛文字與充滿好奇心的我來說,這是這份高壓工作,至今仍讓我念念不忘的地方。

媒體的影響力 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的最後一章,回到記者身上,記者能改變世界嗎?在這個資訊爆炸、善惡難辨的時代,記者仍是一個值得從事的工作嗎?本書的結尾,黃哲斌先生說「現實是,生活裡大多時刻,一般人並不急切需要新聞媒體,大多時刻只需要柴米油鹽,只需要好好吃頓飯,飯前拍照上傳網路,飯後悠閒散步回家;然而,當一些複雜議題直接或間接衝擊常民生活,人口老化、婚姻平權、族群歧視、隨機殺人、廢死、糧食安全、空污危機、教育改革、醫療崩壞、年金爭議,這些是新聞記者責無旁貸的守備範圍。」「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

有志於從事媒體工作者,在踏入這個工作前,我想,除了考量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高壓的新聞工作外,也需要認真的思考,你想要在這份工作得到什麼?利益?名聲?還是你想跟黃哲斌先生在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兼具專業與理想的媒體工作者一樣「為弱者發聲,為無力者給力」?在現今這個媒體生存艱困的時代,若你是為理想投入這份工作,當價值觀與長官或大環境衝突時,你能有足夠的勇氣,守護你所堅信的價值嗎?

我在媒體工作的資歷很短,沒有資格提供建議,但無論是我所熟悉的金融業,或是曾短暫學習過的媒體圈我都非常認同黃哲斌先生在書中提到的這段話「每一行業都有人敬重者,也有遭人鄙視者,而無論那一行,『尊敬』必須靠自己掙得」。

至於一般非媒體工作者的閱聽眾,媒體的良窳,也絕非與你無關,在假新聞橫流的時代,除了培養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外,也可以實際的行動,支持認真、正派的專業媒體,讓他們以文字與影像,持續為我們守護真與善的價值。

對多數人來說,無論是總統大選,還是香港反送中,或許可能都僅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然而,這些資訊所發揮的影響力,卻極可能在未來,實際改變我們的生活。我覺得本書最難得的是,在國際新聞貧乏的台灣,黃哲斌先生卻是以國際的視野與觀點,引導我們認識隱而不顯的媒體變動。

本書雖是以紙本呈現,每一篇文章末尾都有相關的延伸閱讀QR code,書末還提供很多相關的書籍、影片與網路資源,供更廣泛與深入的數位閱讀。除了書裡提到的這些延伸資料外,2019年台灣的夯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覺得也非常適合一併納入細看。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黃哲斌

我的心 永遠都停留在現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亭安 Ann Lin 的心靈食堂
284會員
225內容數
身體需要食物,才有能量,心靈也是;電影、戲劇還有書,就是我的心靈糧食,這裡分享這些心靈糧食,帶給我的收穫與感動。
2024/12/06
命中注定,曾經是瓊瑤的忠實讀者,也命中注定,讓她對愛情的態度,成為我在面對親密關係裡的一部分面向,中年之際回看,老實說,我不認為這全然是好的事情,不過說到底,我們會被什麼吸引,關鍵還是在我們內在的本質,我們還是得深深地往裡面看,才能去蕪存菁,讓自己升級。
Thumbnail
2024/12/06
命中注定,曾經是瓊瑤的忠實讀者,也命中注定,讓她對愛情的態度,成為我在面對親密關係裡的一部分面向,中年之際回看,老實說,我不認為這全然是好的事情,不過說到底,我們會被什麼吸引,關鍵還是在我們內在的本質,我們還是得深深地往裡面看,才能去蕪存菁,讓自己升級。
Thumbnail
2024/08/09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2024/08/09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2024/06/28
《黑水》改編自媽媽嘴事件,無論你對這個事件,有沒有興趣,這都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說,這本小說還很特別的,在每一章的結束,附上真實案件裡的證詞、法官或律師的評論、媒體報導,或傳媒學者的看法,在虛的小說內容,與實的案件之間,讓我們在表象的案件下,做更多的思辨。
Thumbnail
2024/06/28
《黑水》改編自媽媽嘴事件,無論你對這個事件,有沒有興趣,這都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說,這本小說還很特別的,在每一章的結束,附上真實案件裡的證詞、法官或律師的評論、媒體報導,或傳媒學者的看法,在虛的小說內容,與實的案件之間,讓我們在表象的案件下,做更多的思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顛覆所有你對新聞媒體的定義】 自從喜歡上新聞這個行業後,常常閱讀記者經驗談相關的書,書中內容每次都能燃起我對這行業的尊敬與使命感,記者是個非常偉大的行業,但它同時也充滿爭議、需要克服很多難關,對此我有很多提問,包含: 「真相的定義甚麼?它是主觀還是客觀?」 「大家都說報導要保持客觀,但要如
Thumbnail
【顛覆所有你對新聞媒體的定義】 自從喜歡上新聞這個行業後,常常閱讀記者經驗談相關的書,書中內容每次都能燃起我對這行業的尊敬與使命感,記者是個非常偉大的行業,但它同時也充滿爭議、需要克服很多難關,對此我有很多提問,包含: 「真相的定義甚麼?它是主觀還是客觀?」 「大家都說報導要保持客觀,但要如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Thumbnail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近日聽了一場線上行銷課程,講師介紹社群媒體的經營,並以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為例,說明為什麼記者只要上網把大眾爆料內容整理改寫就好,都不必跑新聞了;因為爆料公社的社員有兩百多萬,消息來源非常豐富云云。 雖然本人已經離開媒體業多年,但聽到這樣的話還是難免覺得不平,想跳出來說說幾句話。
Thumbnail
近日聽了一場線上行銷課程,講師介紹社群媒體的經營,並以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為例,說明為什麼記者只要上網把大眾爆料內容整理改寫就好,都不必跑新聞了;因為爆料公社的社員有兩百多萬,消息來源非常豐富云云。 雖然本人已經離開媒體業多年,但聽到這樣的話還是難免覺得不平,想跳出來說說幾句話。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不好的事,不是壞人太多,而是好人出聲太少,媒體可以是這個傳聲筒。希望民眾的目光少被帶到八卦新聞,而有更多的讚是按在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的人事物,不論它發生在地球的何處。希望媒體的智能可以再進化,第四權的功能可以更發揮,記者的工作得到尊重與期待,社會也能有更多的真實訊息與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不好的事,不是壞人太多,而是好人出聲太少,媒體可以是這個傳聲筒。希望民眾的目光少被帶到八卦新聞,而有更多的讚是按在值得大家共同關心的人事物,不論它發生在地球的何處。希望媒體的智能可以再進化,第四權的功能可以更發揮,記者的工作得到尊重與期待,社會也能有更多的真實訊息與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站在文化交流的立場,先撇開著作權問題不談(以下同),並沒有什麼不能用的媒體內容;美國日本的材料可以用,當然中國的材料也可以用,但是用要用得有格調、有觀點、有立場。
Thumbnail
站在文化交流的立場,先撇開著作權問題不談(以下同),並沒有什麼不能用的媒體內容;美國日本的材料可以用,當然中國的材料也可以用,但是用要用得有格調、有觀點、有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