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媒體的失衡與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媒體界的巨人

多數人談論到媒體,常指的都是電視,從定義上來說,電視注重的是視覺效果。即使是新聞社未經著墨或是不明確的報導,只要新聞工作團隊能夠拿攝影機即時的拍攝,再將這戲劇化十足的畫面加以呈現,那麼這個新聞就能得到大眾的關注。

從台灣媒體來看,如果新聞題材是殺人案,那麽媒體工作團隊必定會利用現場照片、監視器,剪接後播放殺人當時的影像,只要簡短的一幕,就能使已經對於社會感到不滿的人群情激憤,開始抨擊政府並未做好社會安全的責任。如同傳播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所觀察到的,電視的一幕幕景象能夠不通過大腦,而直接深入人們心理,進而造成深刻的影響。

有趣的是,電視新聞媒體並不會隨時守候在新聞現場,而是預先判斷事情發展流程或發生事件後,才會派遣工作團隊前往採訪。在報導事件的空擋,現代媒體通常會透過一般民眾所拍下後上傳的影片或照片,做出第一時間的報導。

媒體事件

有些評論家會稱,如果媒體並未報導,這些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分析事件也並不是媒體的強項,一則新聞只有一篇短短的文章或一分鐘的報導。因此美國主播克朗凱(Walter Cronkite)強調電視媒體只是不過是提供「頭條服務」而已,也就是如果民眾想知道更詳細更深入的相關資訊,就必須自己想辦法。但是這麼說是否過於切割責任,媒體第四權所賦予的權利過於巨大,媒體卻可以不經證實的只強調只是頭條消息,而不需付出任何責任,是否權利失衡了呢?但不可否認,台灣媒體也確實讓大部分人,依然在收看這些絲毫沒有深度,只重視視覺效果、充滿媒體事件的新聞。

因此,當下次再看到網路新聞媒體事件下的留言時,在覺得民眾對於事件抨擊,缺少知識或不夠理性時,似乎也不足為奇。

台灣媒體的問題

媒體漠視

在了解媒體問題後,讓我們回歸到台灣,台灣媒體長久以來媒體漠視的情形過於嚴重,媒體所做的只是在一旁守候,等到事情出錯或是新聞事件引發大眾關注後才作出報導,例如:台鐵長期內部文化以及問題,媒體們只會等到如 2018普悠瑪脫軌事件發生後才會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哪個部門長久以來做出錯誤的政策決定,是否有做好規範檢查才能使用列車,卻鮮少被媒體所關注並揭發。

零散破碎

台灣乃至全球諸多媒體的通病在於,他們不願意對事件提供完整並去面性的報導。他們有截稿壓力,又必須挑選出最佳的影片,同時也必須依賴官方資訊。因此,媒體們總是拿出零散的故事來轟炸公眾,要民眾自行拼湊故事發展,甚至完整資訊,反而導致人們只依照片面消息,傳播出更多不正確不完整的故事。

這個問題也來自於媒體:媒體每天要報導許多事件,所以新聞故事通常不完整,或者因而報導錯誤消息,加以誤導觀眾。我們長期看到許多新聞,卻不知道問題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媒體世界就是一個,「充滿了咆哮與憤怒,卻不具任何意義」的地方。

負面情緒化

新聞在台灣中,幾乎都是「負面感染」! 媒體行業在競爭中,為了追求利益及曝光度常會利用人們對於壞消息的興趣。媒體並非慈善事業,他們也要追求獲利,為了持續經營媒體會利用到人們對於負面詞彙的敏感與興趣吸引大眾。

新聞媒體報導社會事件,暴力、衝突、死亡、戰爭並沒有錯,但在新聞業中,過多的負面用語也造成大眾恐慌,甚至是否導致模仿,不得而知,但新聞業責任絕對不可少,怎樣從媒體利益及新聞價值取得平衡是媒體產業對權利及義務,所該平衡並探討的問題。

結語

要一時半會改善媒體產業並不可能,但大眾可透過現今菁英媒體、社會專欄等正確、完整的新聞資料,來正確了解資訊。如何培養媒體識讀也成為現代人該去省思的方向。至於媒體業則該探求權利及義務如何價值平衡,政府又該如何透過法律抑止第四權不斷膨脹的情況,而不觸碰到媒體對追求真相的權利,成為今後台灣社會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資料

媒體為了追求獲利,大多只會報導負面新聞

第四權的絕對腐化

「第四權」商業化後的台灣,有變得更民主嗎?

誰來制衡「第四權」?

政治學 / Michael G. Roskin著 ; 黃瑞秀等 合譯 二版 臺北市:雙葉書廊, 2017.0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蘋果牛奶-avatar-img
2021/06/03
123
avatar-img
CHIEH-議題探討的沙龍
3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香港六月推逃犯條例,引起了大型的示威遊行,不同的民眾都發起了行動去回應逃犯條例,無論是在社交媒體、報章、網上的資訊、新聞都彌漫著一陣緊張的氣氛,社會各界議論紛爭各持分者 今篇文章,不是要說怎樣看逃犯條例、警民衝突,而是提出如何去憑證傳媒資訊的真偽。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香港六月推逃犯條例,引起了大型的示威遊行,不同的民眾都發起了行動去回應逃犯條例,無論是在社交媒體、報章、網上的資訊、新聞都彌漫著一陣緊張的氣氛,社會各界議論紛爭各持分者 今篇文章,不是要說怎樣看逃犯條例、警民衝突,而是提出如何去憑證傳媒資訊的真偽。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本書中的媒體案例,並非凱旋加冕的成功故事,我反而關注它們不同層面的猶豫、脆弱、困頓、挫折,因為這是鐵錚錚的實態;然而,我更想知道,它們在猶豫脆弱困頓挫折之際,如何嘗試與惡劣環境周旋,憑藉勇氣、創意與執行力,在泥沼裡一寸一寸緩慢推進,一寸一寸收穫可敬的果實?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