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失落的地帶-浮洲

文:林宜樺、網路/圖:林宜樺
  凌亂的環境、擁擠的矮公寓、密度極高的廟宇以及總是徘徊在空氣中那不討喜的味道,這是我對浮洲地區的印象。在認識他之前,我甚至是帶著輕蔑的態度看他,但沒想到我竟然在浮洲這塊土地上看見了不一樣的故事。
▲高密度的居住型態。

浮洲?
  浮洲,顧名思義,即是由大漢溪沉積而成的小沙洲,最初形成時是塊沼澤,歷經大水必會造成相當的災害,建堤防後浮洲地貌漸趨穩定,人們開始開拓這塊土地,種植甘蔗、香花等經濟作物。然而鄰近的板橋市區開始繁華起來,浮洲雖為交通中繼點,卻停留在城市邊陲區,就像是沼澤般緩緩地流動。
▲浮洲地區最古老的巷子-茉莉花巷。
  浮洲是臺灣的縮影,無論是外觀上或是歷史沿革上。外觀上浮洲由大漢溪及湳仔溝環繞,中間以臺灣藝術大學為首是相似於中央山脈的骨幹;而由歷史脈絡而言,可見這塊小小的土地上許多口耳相傳,資料難以蒐集整理的故事,例如:戰後臺灣淪為國際孤兒時產生出另類的臺灣之光-榮工棒球隊、浮洲站二沉三浮的鐵路交通史、板橋榮譽國民之家…等等,種種故事流傳著先民在浮洲打拼的過去,更啟發著現今對浮洲地區隱憂之改造。
▲與「大觀事件」息息相關之地,許多承先啟後的故事於此。

浮洲印象
  最近由臺藝大側門附近的「書店」亦發起了一個企劃-「浮洲印象」,與新北市政府、枋橋文化協會合作,將浮洲地區的故事用文字與圖像的方式整理記載下來,以網路、紙本文宣為媒介保存文化同時,將這塊特別的土地推廣出去。由此可見以藝文協同當地一起保留文化並改造現況,亦有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張純櫻老師帶領的通識課程,其中與龍興社區居民合作,共同完成了社區營造計畫;以及由駐點於臺藝大文創園區的「建築的光工作坊」與居民協調合作完成了「回家的路」改造計畫。相較於備受反彈的都更計畫,以藝術溫和柔軟帶有渲染性的藝文營造計畫,顯得更有彈性與持久性。
▲位於大觀路二十九巷的「書店」。

我所居住的浮洲
  因讀書來到了板橋浮洲,才認識了浮洲的發展歷程,發現原來人與浮洲是如此相近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浮洲,原先沒有固定的樣貌,總隨著環境顯現出不同的自己,最後才漸漸穩定。
  浮洲這塊地上正在發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單只是哪條街上新開了一家小吃店或火鍋店,而是攸關這個地區居民所居住的空間,亦包括我們,例如:浮洲合宜住宅、浮洲濕地、臺藝大後街區爭議。這塊看似平淡樸實的邊陲地帶,故事俯拾即是。許多部落客覺得浮洲地區像是暫停的時空,處於板橋大都市的角落,隨處可見的是,擁擠巷弄中僅有的陽光、觀望著國小操場的長輩,而我們在浮洲,錯綜複雜的巷弄中,有時迷了路,卻可以遇見整個下午的悠閒。
▲擁擠的巷弄中,抬頭所見的藍天依舊美麗。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