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清明:從歷史到記憶

    時光飛逝,又到了這個雨紛紛的時節。「清明」,總是令人沉悶,不認識的親戚、無法理解的儀式、以及不斷被叮囑的各類禁忌。彷彿要理解「慎終追遠」,就得等到成為「大人」的那天。
    然而,在某種程度上, 那天將不會到來。為何這樣說呢? 要從歷史觀說起,在過去,人們的歷史觀是周而復始的,儘管有所變化,但「過去」是可以對照到「現在」,就因為過往的經驗可以成為現在的引導,所以才會以重經典、敬老人、並留下「以史為鏡」的名言。在那時,歷史與現在緊緊相連。而我們眼見的「大人」就或多或少的繼承這樣的歷史觀。
    而我們新世代呢? 我們則與過去斷開了連結,「過去」對我們來說更像是想像中的存在,支撐我們的是對未來的嚮往,然而這並非如同冷戰時期對西元2000年後的未來有著堪比科幻片的想像,而是對於近未來的追求,新的動畫、劇集、電影、遊戲、各類電子產品,甚至是新的假期。而且我們比以往更關注於「現在」,但也更想逃避「現在」,無論是氣候變遷、貧富差距過大、恐怖攻擊還是這次的瘟疫危機。
    其原因是源於知識體系的轉變,過往的社會依靠的是「傳承」─將累積的知識化為經典傳給後代,現代的社會則是依據「科學方法」前去驗證未知,進而將結論轉化為知識。這樣的轉變,一方面讓人們獲得面對未知的方法,使得原有的權力結構崩塌,另一方面則使物質文明蓬勃發展,開啟人們對未來的嚮往。
    然而,就是因為斷開了與過去的連結,我們才能更自由地觀看歷史,歷史不再侷限於課堂、課本的枯燥大事記,各類媒體如:遊戲、小說、動畫、電影都讓人們更接近歷史中的人物,儘管不一定符合史實,但卻讓人彷彿身臨其境,並感同身受。這故事一般的歷史脫去了直接了當的教誨,卻反而使記憶更加深刻。
    記憶─便是個人的歷史,雖然我們這代與清明節難以連接,但是我們可以過屬於自身的清明節。無論是試著創造新的記憶點,像是認識親戚、詢問儀式內容、了解祖譜;還是回顧舊有的記憶,像是哀悼死去的寵物、曾經的戀情,回想哀傷的回憶等。或許「慎終追遠」仍是與我們無緣,但那又何妨? 讓我們試著以自身的歷史作為清明節的核心吧! 相信如此,清明將不會只是個煩悶的假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