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花? 看過嗎? 啤酒咖,別忘了研究這一味。讓啤酒為之一亮的hops,讓我來翻譯翻譯什麼叫做驚喜?
什麼是啤酒花?
登楞!!! 啤酒花長這樣,哈哈~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你常在啤酒標上看到的啤酒花,英文叫作”hops”就是長這樣。與大麻同科,多年生蛇麻植物,長得像毬果,裡面有腺體,帶有特殊香氣。
蛇麻草在草藥中的使用歷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9世紀的歐洲。古代人,拿來治療從消化不良到麻風病的各種疾病,欸?治療百病膩?
啤酒花的功用? 放在啤酒裡面到底要做什麼的呢?
- 增進風味與苦味,有些啤酒花帶來果香或柑橘香氣......等等。
- 增進苦味,用麥釀造的酒,最多味道層次就是甜而已,而人的味覺需要有苦的刺激味蕾,帶起層次,清爽解渴。
- 防腐效果,在沒有冰箱之前,啤酒花是重要的啤酒防腐劑。(喔? IPA的誕生)
- 增進釀造與風味穩定性,啤酒花研究的新領域針對啤酒花在風味穩定性,釀造工藝中的應用,啤酒花在釀造中的技術優勢。
- 其他關於健康益處研究,部分報告顯示可以幫助失眠。
在 9 世紀前,啤酒多半是甜味,喝起來沒有什麼層次,是用Gruit (是多種草藥的組合),有助於產生苦味,來平衡啤酒風味。(個人是還沒喝過gruit做的啤酒,草要為我只想到野格XD)。在那個冷藏技術不佳的年代,飲品食物都容易腐壞,更容易發生的當然就是釀過頭變質,變成了「麥醋」。[3][4]
啤酒花開始使用的歷史有好多種說法,但是有個最有趣的說法是,當貴族(或是宗教政治影響 ) 開始對gruits徵稅時候,大家釀酒就換成用hops;當開始用hops徵稅又換成gruits........[3]
啤酒花裡面有什麼成分呢? 是什麼能讓啤酒更有風味與苦味呢?
主要化學成分百分比%,只抓了幾個與釀酒價值重要成分來談,啤酒花酸跟精油,都在蛇麻腺體中,帶有黏性的淡黃色粉末,不難猜出這就是獨特風味來源。
- α-酸,占比2~7%,影響酸味與苦味比例。
- beta酸,占比2~10%,影響酸味與苦味比例。
- 香精油 oil essential, 0.5~3%,當然就是重要香氣來源,啤酒花油還可以再細分。
- 多酚類與單寧polyphen,3~6%,在膠體穩定扮演重要角色。黃酮類化合物,幫助抵抗微生物。
- 蛋白質proteins,15%
- 脂類與脂肪酸,1~5%,部分香氣來源。[2]
就像釀葡萄酒一樣,來自不同產區的不同品系的啤酒花也帶來了不同的風味,香氣和苦味,現代我們可以輕鬆由化學分析了解成分比例,可以直接區別出,大約屬於芳香型啤酒花,還是苦味型啤酒花了。
高貴啤酒花
在這三類中,高等蛇麻草被認為是最經典的,其中包括薩斯(Saaz)和特特納格(Tettnanger)等。它們使傳統的德國和捷克皮爾森啤酒更富特色。啤酒花往往特別富含高香精油,且α-酸含量低,比較不苦。
美國蛇麻草
美國啤酒花,包括像Cascade和Centennial的重磅系花香,往往大膽,明亮而又高度芳香。通常,它們的香精油月桂油含量較高,因此具有獨特的柑橘和松木香氣。
英式啤酒花
相反,英國啤酒花(以Fuggle為例)的月桂烯含量較低。這使其他精油更微妙的香氣散發出來。因此,英國的啤酒花帶來味道往往更加細膩和溫和。泥土,糖蜜,草藥,香料和木材的味道很常見。產量佔比全球的一小部分,但對傳統的英國啤酒是必不可少的。
台灣啤酒所使用的啤酒花,主要來源都是進口粒錠,壓縮了體積、方便保存及運送,花了一陣子力氣找不太到啤酒花種類,大概就最近推出的爽啤味道明亮爽口以外,只能說台啤經典與金牌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台灣也有人種啤酒花
啤酒花的生產集中在潮濕的溫帶氣候中,世界上大部分產量都在北緯48度附近,也就是需要中高緯度地區那樣的溫度,台灣小是小,要這個溫度也不是沒有,直是要往山上跑,在海拔1117公尺的花蓮洛韶,由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蔡慶修主導,臺灣高山的低溫及長日照適合啤酒花生長,相當具有潛力;要能達到商業量產,也還要研究奮鬥好一陣子,但能夠有台灣風土的啤酒花,目前也有與精釀啤酒業者合作,還蠻令人期待的。
回到啤酒花其他功用,歐洲古代的藥草起家,當然的基礎科學要好好研究一番
科學家研究它們可能對您的身體產生的影響。共同的研究領域包括啤酒花對治療睡眠障礙的潛在作用。儘管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研究顯示,啤酒花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1]
REF:
-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can-hops-get-me-to-sleep#risks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j.2050-0416.2011.tb00471.x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ps#cite_note-schon-2
-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