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與土地有關的神祇們

    日本長崎的唐人屋敷(唐館)內有幾座寺廟,其中最接近唐館入口的是土神堂。顧名思義,就是祭拜土地神的廟宇。現存廟宇的建築是在1977年由長崎市重修的,但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91年,也就是1689年後搭乘唐船來到長崎的商人,必須全部入住唐館的第三年。
    《長崎古今集覽》中〈土公祠〉記載了建立土神堂的故事:
    元祿二年泉州客商夢,有龐眉老人,葛巾野服,扶筇而來,曰「我乃土公,在古樹之下祀我以福爾眾。」及旦,眾商就樹下,陳羅香燭,列拜尤謹。役司疑之,告以前事,因建。明年刻所夢像載來,官命奉於祠內。
    現在唐館土神堂可說是個廟中廟,也就是在土神祠的裡面還有一座放在桌上的小祠。1977年修建的似乎只有外面這棟建築,裡面這個小祠的由來就不清楚了。但因為1784年的唐館大火將土神堂燒毀,必須重建,我猜這小祠的歷史也不會早於十八世紀末。
    長崎土神祠內主祀神的尊號,依照香爐所寫是「福德正神」,似乎就是「土地公」。雖然我們一般把福德正神就等於土地公,但多看一些與土地有關的的小型寺廟後,又覺得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像是中研院內的中研福德祠,福德正神放在祠廟裡,但旁邊凸出來的時頭也有人插香,問管廟的人,他說是「山神土地」。類似的說法在印尼也聽過,有人告訴我「福德正神放在桌上,土地公放在地上」。不過印尼的福德正神和土地公如果有塑像,長得倒是差不多,都是老員外的形象。
    在印尼和土地有關的神,名號就很多種。我自己有記錄到的就有「土地伯公/婆神位」、「地主公」(原文羅馬字)、「拿督公」(原文羅馬字)等等。地主公又會有刻著「五方五土龍神/唐番地主財神」字樣的神位,或類似神位的東西。
    或許用最大的統攝觀點來看,對這類對土地的信仰源自於佔有一個空間後,對於該空間的上一手佔有者表示敬意的方法。有敬拜土地習慣的唐人,到了長崎唐館,住在那個地方,佔有了空間,所以要向當地的土神打招呼,就祭拜土神。落番下西洋,到了異國也要向當地的土地神打招呼,所以有了拿督公、地主公、唐番地主財神等等名號,但敬拜的邏輯應該都是一樣的。
    類似的邏輯也可以追溯到墳墓裡的買地券,佔有空間時要向土地神取得佔有的權利。現在長崎的墳墓旁也都有土神牌位,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唐人的影響,但邏輯也是要合理化對空間的佔有。
    但佔有一個空間,對於原本在那塊空間中的人來說,就意味著離開原本的地方。我們不知道這樣的離開是自願的、自然發生的、或是比較悲慘,被迫的,但總不是自己拜個土地神就能解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唐人祭拜與土地有關的神祇,應該視為一種合理化的行動(justification)。這樣的動作讓祭拜者心安,卻也有意地忽略現世的衝突。但現世的衝突本來就不是宗教能解決的,土地公只能繼續笑笑地坐看俗世的紛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