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路徑差異導致的劇本偏差

這篇不是在講編輯劇本,而是反過來談,有關戰略研究上,為何各家版本差那麼多?同一個議題,看的角度只是差一點點,整套故事劇本好像就不一樣了。
在做所謂的戰略研究,會遇到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就是「你站在哪種角度」看事情,將軍跟小兵的視野鐵定不同,想的事情也會很不一樣。所以,就會產生筆者之前一個系列,在講台灣為何軍盲很多,因為大多沒有經驗,去幻想那些上層的想法。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因為某樣武器的出現,所以我們制定了某一項好用的戰術,然後因此贏了整場戰爭,這就是所謂的馬蹄鐵沒打好輸掉戰爭的現代版本。這並沒有錯,邏輯上是正確的,但往往在戰略的路徑上是錯誤的,以下會有幾張圖大致幫忙解釋。
首先,一般人或是新手以為的戰略到戰鬥層面,大概是這個樣子:
但是,只要書多看一點,就會發現很多不同的觀點,接著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逆向解析,如下圖:
這只是舉例,就是用兵器等效能,反推回戰術跟戰略面的思維,這常常沒有錯,但往往只在戰鬥逆推回戰術時有用,往戰略面去推就是倒果為因居多。台灣很多軍盲不是武器盲,反而是兵器宅,對於武器效能如數家珍,出去工作又常是工程師一類,接觸工廠操作後,很容易找到一些專書,佐證自己的推斷。
不過,比較貼近真實的狀況,應該是下面這張圖:
有沒發現突然有種很XX的感覺?
簡單說,如果我們用最底層的武器跟戰鬥狀況,逆著推回大戰略的判斷,會常常出現一種結果:「正確的結果」。因為結果已經出來,路徑已經確定,當然邏輯怎樣都是對的,作假報告跟事後修飾的人何其多,就算多方比對資料也不見得可以知道真相。
這代表我們無法正確的研究戰略這件事?不不不,筆者的意思是,從下而上往往看來很正確,但真的要理解整場戰爭的意義,我們要著手的地方很多,除了當時政府的政治制度、派系鬥爭跟情勢,當代的經濟模式跟生產工具,以及國家民族的文化與輿論,更細緻的就是各企業之間合縱連橫,連指揮作戰的家族內部關係都要考慮。
人不是機器人,大戰期間准許回家陪老婆小孩過生日的例子不少,不可能鐵石心腸豪不動心。同樣的,認定政客都有私心,不是為國為民,多半也是錯誤的解讀,戰勝國的將軍往往罵人很兇,大家會相信他講的,戰敗國的將領怨氣十足,更不會對這些政治人物說好話。
在台灣做相關研究的,筆者看了多年下來,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大問題。第一個就是技術高手,但是政治判斷很差,意識形態過強,他無法也不想去理解政治派系的鬥爭,即使是軍事將領的組織升遷問題,也會很輕易地連結到是否跟他討厭的政客有關係。
第二個就是組織層級太低,基層軍官理解不了將官的思維,勞工很難懂大企業老闆怎麼算帳,同樣的沒有選舉過的人,也很難理解民主國家的政客在想什麼。但人很容易受到自己經驗左右,會把這些太過高層組織的問題,簡化再簡化成收錢不收錢的情況。
第三個是最糟糕的,看了很多大的經濟、政治等書刊,但一輩子沒碰過技術細節的東西,非常容易陷入一種玩遊戲的模擬程式心態,覺得只要調整一些參數,下面的細節就會自動搞定。
研究路徑切入是很重要,也很常見的問題,坦白說筆者不知道,究竟哪一種會最貼近事實?貼近事實很重要,是因為我們當代的人,會因為錯誤解讀歷史,而導致錯誤的結論,做出錯誤的決策,或是逼政客做錯誤的決定。
為何這些年,筆者不斷強調組織的問題?因為沒有實際去接觸過這些政客,知道政治人物的盤算,了解情治系統的作風,各派系的做法,以及各種企業行號,面對不同的國際與經濟情勢,會做出何種判斷,我們怎麼可能會「簡單的用單一參數做決策」?
當然,筆者知道這有差,我們一般打打嘴砲,說戰爭跟制裁不花錢,那麼真的可以隨便講,反正就是討論而已。但有時候也該靜心想想,你花自己的錢去投資,會這麼單純的參考單一指標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