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很紅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我看完了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但是去年年底看了Netflix上架的俗女養成記卻又哭又笑的被征服。硬底子出身的演員讓我在看戲的時候沒有看台劇常有的尷尬感,我覺得這部戲很像寫給每個從女孩逐漸長大成女人、可是心中還是有那個鬼靈精怪、莫名其妙小女孩的情書,收到了這樣的一封信,我想零碎的談談我看到的。
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原本要跟交往多年的男友結婚,卻因為男友的媽媽好像不斷介入兩個人的事情,從婚紗到房子裝潢,最後陳嘉玲忍無可忍提出分手的要求。其實我看的時候一直覺得這個分手的出現很突然,彷彿是為了戲的轉折才需要出現這樣的橋段,但是回到心理的層面思考,從交往到進入婚姻對一個女人來說是一個滿被淹沒的體驗。
得到一個"我要娶妳"的宣告好像某種加冕一樣。結婚這個儀式不斷告訴我們在關係裡面的自己要變成不一樣的人,是別人的妻子、媳婦、未來可能的媽媽,不論我們準備好了沒。
突然被賦予這樣的期待,會多出對對方很多的相應的焦慮與要求,
為什麼我要變成這樣的人呢?難道我不再是自己了嗎?
好像因為自己可能被擠壓,我們開始很希望另一半可以出來拯救我們的關係、
幫忙撐出一個空間,讓一切不要傾斜的太厲害,抵禦讓外面的人跟壓力不要跑進來。
我們認為對方應該要擔負更多的責任,這時原始的恐懼便會浮現。
陳嘉玲身為一個在老闆身邊打滾的特助,我想她平時一點都不是個省油的燈,工作起來靈巧俐落的她開始希望未來的丈夫可以站出來替自己說那些她吐不出口的拒絕。
原先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的她開始焦慮對方想要的有沒有跟我想要的一樣?
如果不一樣,那以後要變成太太跟媳婦的我,到底該不該妥協?我要退讓多少?
婚姻是一種結合,
可是結合代表兩個人現在也需要被綁在一起去思考跟處理很多事情,
到底誰才可以做自己、如果犧牲掉一部分自己想要的東西,我願意嗎?
對方有看到我的付出嗎?我這樣還有價值嗎?
在過程中可能她曾問自己千百遍:
我知道我可能不需要這樣,但是我心裡還是覺得一個正確的樣子、好的女人的樣子。
那這樣我還要繼續堅持原本的原則嗎?
陳嘉玲一開始在預備結婚的興奮期做的那些妥協,對關係來說就像在根基不穩的地方蓋房子,像兩個人的家裡總是由她做早餐、做家務、擔任男友的照顧者,看起來兩個人的分工很明確,角色卻很單一,雙方都不用太去感覺自己脆弱的地方,相安無事地過日子。
可是當考驗與誘惑出現, 那些之前壓抑的東西可能就跑出來了 ,壓垮原本的房子。
陳嘉玲在戲的一開始突然非常想結婚,
但是這個想好像並不是真的去思考婚姻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甚麼,比較像是因為覺得現在我缺少了人生里程碑的一點補償。
因為看到前男友結婚了,同學都生孩子了,她很焦慮,擔心別人都有只有自己沒有,所以跑去跟男友求婚,去幫自己爭取到了一個東西,因為大家都有我也要有。
但是得到了並不是幸福的開始,當嘉玲發現原來結婚跟點餐不一樣,不是選好自己要的就好,其實有很多事情要商量、妥協或是去爭取,
原來不能只拿自己要,不要的就切掉,甚至她也會開始被給很多自己不要的。
這時候我看到她的害怕,她開始擔心這樣下去結婚的代價很大,或許這種焦慮是問題尚未解決的附帶品吧,而嘉玲以為只要解決當下的歧見就好了,卻沒有跟未婚夫核對自己害怕被塞滿、被剝奪的感覺,所以她突然的決定退婚。
或許退出的不一定是一個不夠好的關係,
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跟內在的害怕有關連所以選擇退出,
從嘉玲小時候看到的女生,不論是姑姑、鄰居的大姊姊、他的母親、阿罵,她看到太多的不可以,好像如果一個女人想要當自己、維持自己的尊嚴,就很容易被處罰、被拒絕,被貼上不好、不要臉的標籤,只能不斷的妥協。好像她現在也變成那個會被要求、任人採割的某某太太,嘉玲害怕自己的身分被剝奪、失去選擇,她很清楚地意識到---我不要。
在這段預備結婚的日子哩,兩個人其實都有各自的害怕與不適應,
可是在這件事情上面他們無法回到自己最原始的感覺裡面去討論,
總以為自己可以撐過去,或是對方或許不會那麼在意吧,裂縫因此無法被修補。
嘉玲害怕自己不再是自己,男友害怕自己要在女友跟媽媽之間做選擇,會失去自己的立場,只能變成壞兒子,或是壞丈夫,不論是哪個,感覺都很糟。
兩個人形成親密的關係,有連結也有妥協,
同時也需要回歸到我們可不可以了解自己最原始的慾望,
我想要控制哪些部分?
我想要在關係中握有哪些選擇跟權力?
我全部的感覺到底是甚麼?
在面對自己的不安時,有沒有辦法撥下防衛、面子,不指著對方的鼻子罵,而是跟對方坐下來談:
我的需求是這個、我的焦慮是這個、你可以陪我一起看一看或是思考這件事情嗎?
現在流行的思考模式很西方,個人主義的便利跟重要性不斷地被強調,這使人很容易落入一個我為什麼要為了你...?你憑甚麼...?
這樣的習慣讓我們越來越難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我們兩個人一起面對這些事情,又會怎麼樣。
俗女養成記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述每個人之間的關係,
它講老夫老妻的關係:雖然阿罵要參加歌唱比賽對阿公來說很丟家裡的臉,他也很生氣,但是仍拚了命的把卡拉帶送給健忘的阿罵;
也講婆媳之間一種緊張卻又相知相惜的關係:嘉玲的媽媽不斷的吃跋扈小姑的悶虧,原本又傷心又生氣婆婆也跟女兒一個鼻孔出氣,但是後來平時剽悍的婆婆卻跟媳婦說我自己的女兒是怎麼樣我很清楚,拿了一樣的口紅送給媳婦。
它講兩個沒有緣分卻曾經愛過的人的關係:在阿罵的喪禮上,嘉玲跟前男友大榮微笑擁抱,卻說這輩子不再相見。
它也講一個無條件的愛:嘉玲的爸爸把存了好久買車的私房錢給女兒學鋼琴,結果嘉玲一點都學不起來,也不喜歡,一要上課就肚子痛。爸爸沒有把自己的期待跟情緒放在女兒的感覺前面,最後還是支持他不想學的決定,一家人爽爽快快去了麵攤大吃一場。
所以我覺得俗女養成記不只寫給女人,
它在告訴我們怎麼樣誠實的保有自己,
同時也跟人建立關係,並且不要忘記在困難裡面仍保有善良,
因為這樣的思考讓關係裡面有愛長出來的空間,
讓生命可以繼續上演那些美好的時光,有笑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