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系列:我就只是打開車門而已?我錯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時常見到新聞片段這麼報導著:今日X時X分,有一駕駛人行經XX縣市XX路段時,因為路邊停等車輛突開車門,而導致其煞車不及撞上倒下,不幸遭後車XXXXX(輾斃、撞傷…或其他)。
而在討論這類型交通意外事故之前,先說說自己覺得最重要的幾個行車安全因素:
1.視線有無死角。
2.是否保有安全距離。
3.是否給予他人足夠的反應時間和距離。
前面1.2.點,應該大部分的交通安全宣導都會提到,而第三點乍聽下較為陌生,似乎還帶點學術的氣息,但說穿了,其實就只是2.的變體而已:3.的意思是要駕駛人除了注意自己和前車的安全距離之外,也必須注意和後車、甚至側面車輛的安全距離。
接著回到標題討論的例子:「路邊停放車輛駕駛(或乘客)打開接近車道側的車門時,是否要注意後方來車?」
聽多看多官方宣導的人,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都是「YES」;也都會自然而然地「老是」認為如果「路邊停放車輛駕駛(或乘客)打開接近車道側的車門時,未注意後方來車,逕行打開車門」的行為,是「可惡的」、「害人不淺的」。
但是,卻鮮少有人想過,為什麼不一開始的時候,就和路邊停放車輛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就好了?那個安全距離可以讓道路使用者(行進間車輛),就算突遇路邊車輛打開車門時,也可以安然無恙地通過。
而上一段的描述,可以當作是3的例子(如果廣泛地說,也可以說是2.的例子)。
PS:或許有人看到這邊,會嗤之以鼻地認為此番說法根本就是在替路邊亂開車門以致道路使用者受傷(甚至死亡)的加害者,在找開脫的理由。但會這樣想的人,思考模式就是單維的、只有對或錯的、只有正或反的。
「在『是』與『否』之間提出更多元性的討論,有機會讓每件事情的運作,可以更為順利。」
再多一點討論,或許會有人覺得「道路使用者一開始的時候,就和路邊停放車輛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討論:他們會覺得,現行有許多道路的寬距,會讓這個主張窒礙難行。
而對於這點討論,我提出的解方回答是:「那行經具備這種條件的道路時,就減速慢行。」
「行經具備這種條件的道路時,就減速慢行」和「道路使用者一開始的時候,就和路邊停放車輛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具備相同的精神,一樣都是賦予自身(道路使用者)更多注意的責任。
官方宣導的「路邊停放車輛駕駛(或乘客)打開接近車道側的車門時,需注意後方來車」這點沒有錯,但如果己身(道路使用者)稍加承受多一點注意責任後,就可以避免相關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那何必還要將「是否會發生此種(或類似)交通意外事故」的決定權,交付在己身(道路使用者)根本無法控制的他人手中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仔.憨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雞生蛋,蛋生雞? 生活中好像很多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種不知誰為因的問題。 今天傍晚運動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周遭一些人不太愛運動,就算開始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是因為一些慢性疾病關係使然。對比下,自己對於「運動」這件事,卻將其視為猶如喝水那般自然的事。 自己最常進行的運動是「跑步」,一方面是因為
默默地,過去和現在又連在一起,在見到了好友以及沒見到好友之間---常在想,如果人和人之間的回憶,都將在各自背對著彼此時消散,那下次再見到對方時,又將以如何的方式重新開始彼此的關係,抑或著只是擦身而過,僅以可能的一個駐足回眸,在不經意地相識一瞥後,再次轉身而去。 也伴隨著,心中油然而生的那股熟悉。
【釋字 784 後首場訴訟學生獲勝 法院判花蓮高中敗訴】 - 司法院大法官作出第784號解釋後,肯認各級學校學生能就退學以外之處分提起行政訴訟。於解釋公布後,第一位的學生依照解釋意旨向學校提起訴訟,近日法院宣判該學生勝訴,教育部訴願決定應予撤銷,也明確認定學校所記之警告、小過、大過屬於行政處分,且
- - 武漢肺炎沸沸揚揚地進行中: - - 1.最近突然覺得如果武漢肺炎病毒是人造的話,那發明者一定是個極度反社交運動的倡導者。 - -
除了一、「彼此的價值觀不同」,無法瞬間改變,第二及第三點(二、「懂不懂說話的藝術」和三、「當下的身心靈狀態的覺察」),都是可以短時間發展出的能力。也希望有緣人看到可以嘗試看看,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有效,但一定會為爭吵不斷的生活,帶來改變的曙光。
  「對每件人事物都抱持著中性的態度,是最難達成但或許是人生最必要的功課。」
一、雞生蛋,蛋生雞? 生活中好像很多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種不知誰為因的問題。 今天傍晚運動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周遭一些人不太愛運動,就算開始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是因為一些慢性疾病關係使然。對比下,自己對於「運動」這件事,卻將其視為猶如喝水那般自然的事。 自己最常進行的運動是「跑步」,一方面是因為
默默地,過去和現在又連在一起,在見到了好友以及沒見到好友之間---常在想,如果人和人之間的回憶,都將在各自背對著彼此時消散,那下次再見到對方時,又將以如何的方式重新開始彼此的關係,抑或著只是擦身而過,僅以可能的一個駐足回眸,在不經意地相識一瞥後,再次轉身而去。 也伴隨著,心中油然而生的那股熟悉。
【釋字 784 後首場訴訟學生獲勝 法院判花蓮高中敗訴】 - 司法院大法官作出第784號解釋後,肯認各級學校學生能就退學以外之處分提起行政訴訟。於解釋公布後,第一位的學生依照解釋意旨向學校提起訴訟,近日法院宣判該學生勝訴,教育部訴願決定應予撤銷,也明確認定學校所記之警告、小過、大過屬於行政處分,且
- - 武漢肺炎沸沸揚揚地進行中: - - 1.最近突然覺得如果武漢肺炎病毒是人造的話,那發明者一定是個極度反社交運動的倡導者。 - -
除了一、「彼此的價值觀不同」,無法瞬間改變,第二及第三點(二、「懂不懂說話的藝術」和三、「當下的身心靈狀態的覺察」),都是可以短時間發展出的能力。也希望有緣人看到可以嘗試看看,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有效,但一定會為爭吵不斷的生活,帶來改變的曙光。
  「對每件人事物都抱持著中性的態度,是最難達成但或許是人生最必要的功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在駕駛時變得愈加謹慎,特別是在面對現代駕駛習慣的挑戰時。許多駕駛者傾向於避免左轉和迴轉,以保護自身安全。駕駛者對於快速行駛的機車特別敏感,儘管有時需要迴轉,卻因為交通狀況而感到猶豫。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夢見我要開車出門,老公正好也要去別地方,所以我們決定開兩部車,他提醒我要遵守交通規則。 我們同時出發,上了高速公路。我很快要下交流道,所以靠外側右線走。右線沿著石頭山壁,很塞,反而左側內線不塞。 老公的車本來在我前面,我看到他切換內線開走了。我在想是不是我這條線前方有車禍,不然怎麼這麼慢。 當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在駕駛時變得愈加謹慎,特別是在面對現代駕駛習慣的挑戰時。許多駕駛者傾向於避免左轉和迴轉,以保護自身安全。駕駛者對於快速行駛的機車特別敏感,儘管有時需要迴轉,卻因為交通狀況而感到猶豫。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這得看當事人身在其中「追究」的責任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亂扯視角,搞公審的假道學。
Thumbnail
夢見我要開車出門,老公正好也要去別地方,所以我們決定開兩部車,他提醒我要遵守交通規則。 我們同時出發,上了高速公路。我很快要下交流道,所以靠外側右線走。右線沿著石頭山壁,很塞,反而左側內線不塞。 老公的車本來在我前面,我看到他切換內線開走了。我在想是不是我這條線前方有車禍,不然怎麼這麼慢。 當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騎機車需要注意停車位置和行車安全,並介紹了一款環保集點APP,讓讀者可以獲得相關的綠色消費回饋。
Thumbnail
近年裡,打開新聞,總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道路事故,好似這塊土地隨時在發生著行車安全的衝突。 突然發覺自己的行車模式與半年前的自己已截然不同,並不是因為任何事故的教訓,僅是在一日行車時的一句自我提問,我的行車模式瞬間扭轉了,一種自然而然、無意識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