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影評】《主播之死: 克莉絲汀》-血流成河的歷史教訓

1974年7月15日清晨9點,美國某個電視台新聞直播現場,一聲槍響滿足了人們對新聞的需求,一位女性主播貫徹了老闆對新聞的理念-“it’s bleed, it leads.”,在眾目睽睽下以38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29歲的生命,當場血染主播台,她成為首位電視直播中自殺的女記者。
Christine Chubbuck 是此事件的主角,她是一位對新聞正確性及社會正義充滿熱情的女性,除了主播及記者的身份之外,她也是索拉塔紀念醫院的志願者,她會在醫院表演玩偶戲給小朋友看,面對天真無邪孩子們的Christine才彷彿卸下心防,真正的笑著。
我非常喜歡刪除片段中Christine與一位小男孩的對話,道出了她內心深層的寂寞與無奈…
Christine:「你們彼此分享笑話、秘密、恐懼,分享一切…如果你有那樣的一個人…不論遇到什麼事都沒關係。因為…你不會感覺害羞或孤單。」
小男孩:「就像我們現在這樣嗎?」
Christine:「對。」
值得推薦的一部份則是由Rebecca Hall飾演Christine這個情緒非常複雜的角色,她將抑鬱的感情詮釋的非常到位,有著對主管的不齒、對男主播的愛與羞澀、對被同事搶走機會的怨恨、對母親的不諒解、對生活的極度壓抑…種種情緒表現到近乎完美的狀態,尤其是表情細微變化的部份,那份想訴說些什麼,又將話吞回肚裡的自我壓迫,讓人看著都為她心疼。
如今媒體畫面仍多以腥膻色為主題, 越是聳動的標題越有收視率,抓緊了人們講求快速,只看標題不看內容,只看結論不求過程的習慣,漸漸開始出現種種的標題殺人、標題定罪的新聞…但,這樣真的對嗎?什麼時候開始,新聞變成了為娛樂而生,而非正確傳達事件與理念的管道了呢?人們真的有記取歷史的教訓嗎?
我想,不只在傳媒產業,在各企業中憂鬱症、抑鬱症、躁鬱症等文明病,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當公司高喊著我們有遠大的理想,在工作上為了數字好看為了達標,而忽略了溝通,甚至將員工當成達標的工具而非夥伴、當一個人不被當人尊重,說的話沒人傾聽,做的事沒人肯定時,你覺得他對公司的向心力能有多少?你覺得他能為公司帶來多少效益?
在職場上,越上位者更該做到的是懂得適時的放下身段傾聽與溝通,並非所有事都得順著每個員工的毛摸,但是要能做到不固執己見。
對類似事件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一位動保園長吞藥自殺的事件,與Christine相同的都是面對無力改變的現狀,不斷在現實與理想中抗衡,當事件發生後最常聽到的也都是與輕生者本人關係不密切的人接受訪問後,輕描淡寫的說不清楚自殺原因,不便多談便草草結束。
同樣的,在生活上,多關心身邊親近的人一些,有時候多給一句真心的關懷和問候,都可能拯救一個失落的靈魂。
非常推薦這部片,雖然看完時有種深深的感嘆,但也能看到當一個人被逼到萬念俱灰時,你永遠想不到他會用何種方法來「回饋」社會…當然,並不是鼓勵自殺行為,若真的覺得壓力很大喘不過氣的時候,別忽略了內心求救的訊號,為了生存已經夠疲憊,放空也好、找人說話也好,只要能釋放內心的疲倦都可以,或者就逃避吧。
套句日劇的對白:「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共勉之!
此部雖未在台上映,但非常值得一看!
《主播之死:克莉絲汀》/《 直播自殺事件》-
上映日期:2016/10/14 (美國) /台灣未上院線
片長:119 mins
發行商:/ BorderLine Films
導演: Antonio Campos
主要演員: 蕾貝卡·霍爾(Rebecca Hall)、麥可·C·霍爾( Michael C. Hall)、崔西‧雷慈( Tracy Letts)、瑪麗亞‧迪斯拉(Maria Dizzia)、J·史密斯-卡梅倫( J. Smith-Cameron)
【本文為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