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改編自漫畫的日劇「重版出來」,描繪出漫畫編輯的辛酸與趣味,一時讓很多人對於編輯工作的好奇。然而,很多人看書,有些人想寫書,更多人好奇,一本書究竟是怎麼來的?嗯!為了滿足這個好奇,現在就來聊聊書籍的催生者「編輯」這個工作。
編輯工作的基本功
因為時代進步,早期和現在的編輯工作也起了若干變化,以前編輯流程的電腦化不夠徹底,往往需要將稿件列印出來校稿、整理,幾次下來就會累積出好多樣張。好處在於容易抓出疏漏,追究責任時也很清楚是哪個環節出錯。現在的編輯,大多利用電子檔作業,校對改稿也盡量都在螢幕前完成,直到打樣才會拿到紙本。好處當然是環保,但相對的付出更多眼力還有錯誤機率。
其實,過去對於基層新人編輯的養成是有一定的過程,從文稿的「校對」學習專門用字,熟悉社內(出版社、報社)的用語,等到完全可以了解正確用字與相關編輯規定之後,就可以進入「整稿」階段。換句話說,可以進階到處理讀者或是作者的來稿,進行稿件文句的順稿、修辭、下標等程序。
對於一個文字編輯來說,校對、整稿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攻,特別是用字準確,更不允許出現錯別字,至於修辭和下標更可以看出一名編輯的功力。為什麼修辭和下標這麼重要?老實說,不論是專欄或是書上掛名的作者,都是文章表面上的撰寫者。然而,這些文章其實都經過一個背後默默付出的編輯人員精心處理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文章,就像經過廚師料理過的美味菜餚。
以前報社工作時間是早上十點開始,常常在九點多就進辦公室,把咖啡器具拿出來,好好沖杯咖啡開始工作的一天。
廚師般的編輯工作
已經忘了是哪位前輩把這個觀念輸出的,把編輯當成廚師來形容,是把每次創作的成品(作品)都當成一道美味的菜餚。然而,每一篇文章、每一張圖片,都像是市場中的擺在攤架上的魚肉、蔬菜等生鮮食材,廚師看到這些豐富的食材,腦海中就會思考,該把這些食材做成什麼樣的料理。
廚師的調理過程,就像編輯處理文章的過程一樣,而且,就算完全一樣的食材,也會因個別廚師調理方式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料理。換句話說,同樣的稿源也會因為編輯的不同,產生完全不同的成品。
當我們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書報或是雜誌時,除了閱讀文章的內容以外,其實還享受著整體版面的有形與無形感受,例如字體、字型的大小,行文的方式等等細微的地方,都藏著許多編輯在「調理」這道菜餚的心思。下次當你有機會再度翻閱報章或是書籍時,請注意一下不同書籍的微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