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Who am I speaking to?

    《致命游戏》Identity
    今晚的任务是陪女儿看Identity,我自己第一次看是12年前,中间至少又看过两次,所以这部经典影片对我来说,失去了悬念,失去了惊吓(但可以很好地为她预警),但……依然有趣味。 一旦可以更多地从技法上去审视这部电影,就会更欣赏作为一名低产导演,James Mangold的所有巧思,首先是如何敲定类型——开头角色齐聚汽车旅馆的过程中,用碎片化的讲述倒循因果,定下了"酷"的基调;当杀戮次第发生,又是标准的惊悚恐怖氛围;接着超现实的灵异渐渐汇聚,所谓的"细思极恐"的部分来了,为最后悬疑片的翻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也要佩服导演是一位氛围大师,黑夜,暴雨,陌生人,逃犯,秘密……周身湿漉漉的角色们,让观众不得不感同身受那种不适,仿佛从头到尾都能听到导演在吼叫:"我就是要让你们不舒服!"是的,从生理,到心理,如坐针毡。但这种"不舒服",神奇地也是影片的魅力,会让人想要再看一遍,尽管可能已经失去了悬念,还有惊吓。 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谈对这样一部电影的感受 ?答案是不能。
    问女儿是否喜欢,她说还不错——我不能理解的新一代,总是去网上搜了剧情,才决定自己要不要看。提醒过好几次,这样会失去很多惊喜惊异惊愕,她耸耸肩,并不在乎。而对我来说,至今只有个别影片能像它一样,时隔多年,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真相时,哇喔不停的情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