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難民與宗教/犧牲的影像交感之旅-《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作品》視覺暴力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19年12月13日,英超足球聯賽球員,德籍土裔的厄齊爾(Mesut Özil,1988-)在推特和IG上用土耳其文發表一首詩,配上東突厥斯坦旗襯底,回應新疆穆斯林受中國政府迫害的議題,藉其知名度向廣大伊斯蘭同胞發聲:「『默許暴行』即是一種暴行罪孽。」[i]想當然爾,被中國所封殺,為球團所切割;回頭想想也就可以理解他的發言,因他同為受害者。一樣關於他的信仰,由於2018年德國世足賽失利,身為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第三代,成為網民聲討落敗原因的對象,甚至攻擊他與土耳其強權總統艾爾端(Recep Tayyip Erdoğan,1954-)合照的選擇,感受到德國部分球迷的種族歧視,索性退出德國國家隊。關於種族歧視與難民收治,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報告,直至2020當前,全球每97人中,有一人離鄉背井、無家可歸,也就是說現在約略有八千萬難民人口。位處難民問題風口的歐洲與北美洲,其中歐洲的德國接納超過一百多萬的難民,別忘德國境內約有六百萬土耳其裔居民,顯見包容與歧視早在德國內部彼此拉扯撕裂著其肉體肌肉,即使表象壓抑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藝術家與展覽單位自是不遺餘力地回應這現象級社會問題,或許因為歷史背景、展覽場地與藝術家們的相乘效果,德國也因此產出了一檔或說一件刻意「激情(受難)」(Passion),煎熬觀眾的展覽、作品-《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Obedience:An Installation in 15 Rooms)。2015年,來自英國的多媒體舞劇導演Saskia Boddeke(1962-)和電影導演Peter Greenaway(1942-)這對夫婦在柏林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Berlin)建構展間、創作特展,類近我所謂「擴延裝置電影」(Expanded Mechanism Cinema),甚至帶點「特定場域」意圖。這件作品有關宗教信仰、教育啟蒙與服從聽話(Obedience/Gehorsam),及命定受難。於是聽命,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信任上帝神光指示將其兒以薩(Isaac)獻祭。此乃天父對亞伯拉罕「信仰的試煉」,一道聖光(天使)便阻止了他的決意。此作關注的不是滿天聖光,而是照耀影響下的間接受害者們,主角是被父所綁的以薩(Binding of Isaac),作為避開幽谷、生火宰羊的同一。換喻(metaphor)理解,主角群包括替代以薩的羔羊、架上十字的耶穌、獻祭的眾生(眾人皆以薩、難民)等。看向猶太博物館內尖銳的角落那無盡的陰影、穿行踏過那苦難象徵的激情過道,地上人面鐵塊(被犧牲的人們)彼此碰撞嘶喊。終於上樓,開始經歷這被安排好的旅程,房間接著房間,再接著一個房間……。觀看與體驗,亞伯拉罕、天使、撒旦、以薩/以實瑪利(童年/少年/成年)、莎拉(妻/以薩之母)和夏甲(妾/以實瑪利之母),關於他們的信仰。
「服從」(OBEDIENCE),展覽開頭標題,作為所有展間的代表,一件迴圈連續事件體驗的空間裝置、一件貫穿全展充滿表演敘事與宗教政治舞蹈錄像〈服從〉(OBEDIENCE/GEHORSAM)(非舞蹈紀錄片),由亞伯拉罕(父)、以薩/以實瑪利(嫡次子與庶長子-犧牲/難民)、天使、撒旦、莎拉、夏甲來搬演這齣關於犧牲與信任的警世舞劇,以及博物館古物,於此合一;「起始」(The Beginning)展間入口可見維諾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的〈以薩的犧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的油畫圖像,旁佐以金色英文字體的創世紀22:2內文:神說:「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所愛的獨生子以撒,到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獻為燔祭。」房內播送舞劇錄像〈服從〉,展現一對夫妻和心愛孩子互動片段,呈現莎拉的不捨、以薩的童真,及亞伯拉罕的決心,犧牲;「我是以薩/我是以實瑪利」(I am Isaac / I am Ishmael)此一展間乃一社區互動的成果再現,源起開放徵件,自稱我是以薩/我是以實瑪利的集體影像與行動創作計畫。「你是以撒還是以實瑪利?請加入我們!我們正在為柏林猶太博物館創作有關以撒/以實瑪利的犧牲之裝置藝術。為此,我們正在尋找年輕人和青少年加入其中,您認為自己是以撒或以實瑪利嗎?你有權受到保護!在沒有戰爭的未來世界中!請向我們發送您的剪輯視頻。我們希望盡可能彙編不同語言……。」[ii]於是不同性別種族的孩童與青少年自稱「我是以薩/以實瑪利」為題的錄像就此形成,輔上左面黑板展牆上以各種語言寫滿「是以薩/我是以實瑪利」展示同一,右面展牆書寫族譜,指向同一的分裂;接著進入「黃金屋」(The golden Room)金黃的內部,牆上以阿拉伯語、拉丁語等語言,紅字書寫創世紀22:2。房間裡一個一個玻璃展櫃展呈珍貴古籍,對應著牆上播映著伊斯蘭書法(蘆葦筆、木筆)書寫之美的錄像;「神與天使」(God and the Angel)這展間由白色羽毛佈滿牆面構成背景,懸吊上空的群手構成自大羽翼的雕塑對照墜落(或睡著)的天鵝,牆上對映著幾幅雙手交疊祈禱的攝影作品,地上矮桌播放舞劇錄像指涉亞伯拉罕和其子與天使之間的權力關係;緊接地上鋪著黑卵石的黑屋「撒旦」(Satan)錄像裡碎石擊牆、溺水的男人(亞伯拉罕?)、紅髮黑翼的撒旦,以及牆上不斷跳動的記數裝置(關於死亡?),意旨撒旦/上帝的同一。
進入夜晚的「伊斯蘭教」(Islam)房裡,主牆投影著舞劇錄像,關於一家三口帶著驢,以及天使與撒旦前往聖地朝聖。空間內擺設許多關於穆斯林教徒到麥加「朝覲」所需的物品,牆上掛著偽陶壺裝置、中東版本的「以薩的犧牲」的版畫和地毯,投影著他們的餐飲,平面幾張桌上展示書本、路線地圖、刮毛工具,及割下的羊毛。角落則佈滿著各式飲品堆起的裝置,帶著,日以繼夜前行;進入「基督教」(Christianity)暗紅的展間,我們看到兩面牆上掛滿上百件十字基督像,它們包圍著一部錄像,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畫作〈以薩的犧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正在燃燒著。明顯延續著Greenaway 自2006年開始的〈Nine Classical Paintings Revisited〉錄像裝置作品系列,將古典繪畫發展成錄像電影的手法牆上金色英文書寫著創世紀22:7,以薩問父:「柴、火在這了,要宰殺獻祭的羔羊在哪?」下方懸掛著幾件中古時期大理石浮雕,關於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要求。當然我們觀者可連結基督教對猶太教的迫害;進入「猶太教」(Judaism),天使說:「你不可在這孩童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展出石碑、聖物,展示希伯來語之美的桌面投影;莎拉與夏甲(Sarah and Hagar), 角落橫跨兩牆張貼著許多的親子照片,和諧相對糾葛,主展牆的舞劇展演著莎拉(九十歲生子,要求亞伯拉罕驅逐夏甲母子)與夏甲(被歧視的妾,象徵伊斯蘭)和以薩/以實瑪利(同一)之間的三人關係,一旁的撒旦在看著好戲;「公羊」(The Ram)看著手起刀落宰割金角公羊的投影錄像,呼應戰利象徵的眾多羊角掛在牆上無角公羊剪影範圍裡比大小;「羔羊頌/神的羔羊」(Agnus Dei The Lamb of God)油畫質感的聖光羔羊被綁住四肢,我們看著他那不時的眨眼泛光與不停的心跳起伏;「束縛」(The Binding)廊道垂下的無數缚繩,牆上紅字說著創世紀22:16.17.18:「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犧牲」(THE SACRIFICE),「順從」之舞與難民採訪(講述無差別殺害、環境的被轟炸等)、馬拉拉(Malālah Yūsafzay,1997)的演講交錯播放形構三屏錄像、滿地鮮紅但全身淨白無辜掛在牆上的羊群與滿牆的長短刀裝置;我們沾染鮮血地走到最後,「或你是亞伯拉罕嗎?」(OR ARE YOU AN ABRAHAM?),展覽終了以"OR ARE YOU AN ABRAHAM?"偌大紅漆塗鴨般地書寫在眾多新聞報紙鋪展開的展牆上,同時房間裡不斷輪流響起少女與女童的話語聲(指涉純真),以各種語言對觀眾提問,提問每一位進入房間、即將離開的觀眾(罪人?)作結。有趣的是展覽出口連通「起始」房間,是否意味著「服從」的輪迴之宿命?我想起近期厄齊爾發表的號召反中言論,與德國總理梅克爾聲明的與中國合作對歐盟而言的「重大戰略意義」,個人信仰與國家追求之間,信仰神令與相信父愛之間,權力交疊,所以始終會有犧牲者!?
「我是一名無神論者,正如我電影中所說,信仰是一種自慰。當然,在盤古初開時,宗教的確是推進人類文明的一部份。但當今世代,宗教是精神鴉片,它妨礙人類去探索及了解自己的心靈。」[iii]根據藝術家對宗教的懷疑與本展形式內容上,此展複合電影、錄像、舞蹈紀錄、裝置、宗教古文物等組成一件作品,……種種意象關於犧牲與質疑,及衍生的荒謬悲劇。儘管最終沒有犧牲生命,但伊斯蘭的祖先以實瑪利確實作為被放逐的庶長子,歧視恐懼延續至今。觀展的體驗感大概就是猶太紀念館融合中古宗教博物館的氛圍。同觀展體驗一樣,形式內容的彼此形式交混、圖像互文、宗教換喻,再再增幅訴說的這則現在進行式的故事之張力,甚至有點故意。來自英國的藝術家,明顯地在對德國在地觀眾訴諸悲壯,當然亦帶了點希望色彩。這我們可將房間聯繫苦路,自第1苦路的被妄加罪的羔羊耶穌指向起始房間的弒子獻神,激情/受難的過程,到第14苦路的基督下葬,及之後的復活。使徒(觀者)五傷交感,回應末的「或你是亞伯拉罕嗎?」展間,希望觀者自我省思,甚至逼迫有所行動。基本上展示著對於德國民眾的高度道德要求與信賴,當然多少也難為了觀眾,從踏入猶太博物館開始,到通行過苦路房間,這過分的激情,在我看來意圖招喚受難記(苦路)的意象,而藝術家們肯定有所意識。換言之,作品裡的劇場感不只自展場空間的悲劇性歷史結構(猶太紀念館)溢出,還得到視覺上的加強,多少壓過建物的因果與新生(空間再利用、紀念性等)。以至,我們在觀看過程中易於沉浸於悲傷而忽略作品內含的藝術家的視覺美學(古典與當代的意象衝撞),及現代化建築歷史等。因此雖然身為導演的他們將此作視為一件(情感)裝置,但我更認為這是一件擬直播電影,可行進體驗感受的類VR電影,將當代苦路的血腥視覺現場透過宗教圖像的換喻在觀眾面前展開,強迫你一一超越舊有信仰成見、觀視當下本身環境,不過在此之前,先需對於你一路走來腳邊沾染的鮮血,身為共犯一員有所自覺並思考擴張這分政治意識,就像厄齊爾的詩一般。
維諾內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以薩的犧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以薩的犧牲〉(The Sacrifice of Isaac)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起始」〉,局部,圖檔來源:網路影像擷取https://youtu.be/3MDBNUgBDnk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我是以薩/我是以實瑪利」〉,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黃金屋」〉,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神與天使」〉,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撒旦」〉,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伊斯蘭教」〉,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基督教」〉,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公羊」〉,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公羊」〉,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羔羊頌/神的羔羊」〉(Obedience:An Installation in 15 Rooms),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束縛」〉,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犧牲」〉,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服從:在十五個房間裡的一件裝置-「或你是亞伯拉罕嗎?」〉,局部,圖檔來源:同上

[i] 原文片段Bilmezler mi ki, Zulme Rıza Zulümdür...
Hz. Ali ne güzel demiş:
“Zulme engel olamıyorsaniz, Onu herkese duyurun!”
Batı medyası ve devletlerinde dahi bu olaylar aylardır, haftalardır gündemde iken Müslüman ülkeler ve medyaları nerede? …
[ii] 原文片段Are you an Isaac or an Ishmael?Please join us!We are creating an Art Installation for the Jewish Museum in Berlin about the Sacrifice of Isaac/ Ishmael.For this project we are looking for young adults and teenagers to join in to be part of this installation.Do you feel you are an Isaac or an Ishmael? That you have the right to be protected!That you deserve a future in a world without wars!Please send us your video clip.We would like to assemble as many as possible different languages, use your own language
[iii] 立場新聞,〈電影萬萬歲?──專訪電影大師 Peter Greenaway〉,2015年04月30日
https://www.thestandnews.com/art/%E9%9B%BB%E5%BD%B1%E8%90%AC%E8%90%AC%E6%AD%B2-%E5%B0%88%E8%A8%AA%E9%9B%BB%E5%BD%B1%E5%A4%A7%E5%B8%AB-peter-greenaway/

avatar-img
7會員
9內容數
鬼針織造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鬼針織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背景與概念         2017年,南韓總統文在寅(Moon Jae-in,1953-)在柏林發表朝鮮半島和平構想。2018年9月19日,文在寅同朝鮮國務委員長金正恩(Kim Chŏng-ŭn,1984-)於「第三次文金會談」簽署〈平壤共同宣言〉。
創世紀22:7,以薩問父:「柴、火在這了,要宰殺獻祭的羔羊在哪?」誰家的羊該被犧牲?「又是誰想要『進步』呢?是那些不通過『進步』來滿足直接利的人:工人、雇農和左翼知識份子。它被那些勞作而又因此被剝削的人所需要。……『進步』是一個(在社會和政治意義上)理想化的概念
       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的狀態。                                         -康德〈答「何謂啟蒙?」之問題〉         
關於何子彥(Ho Tzu Nyen ,1976-)的單幕正反雙投影裝置〈無名與名字〉
背景與概念         2017年,南韓總統文在寅(Moon Jae-in,1953-)在柏林發表朝鮮半島和平構想。2018年9月19日,文在寅同朝鮮國務委員長金正恩(Kim Chŏng-ŭn,1984-)於「第三次文金會談」簽署〈平壤共同宣言〉。
創世紀22:7,以薩問父:「柴、火在這了,要宰殺獻祭的羔羊在哪?」誰家的羊該被犧牲?「又是誰想要『進步』呢?是那些不通過『進步』來滿足直接利的人:工人、雇農和左翼知識份子。它被那些勞作而又因此被剝削的人所需要。……『進步』是一個(在社會和政治意義上)理想化的概念
       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的狀態。                                         -康德〈答「何謂啟蒙?」之問題〉         
關於何子彥(Ho Tzu Nyen ,1976-)的單幕正反雙投影裝置〈無名與名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下15章1-7節「上帝的靈臨到俄德的兒子亞撒利雅。他出來迎接亞撒,對他說:「亞撒,猶大和便雅憫眾人哪,要聽我說: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他,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他,他必離棄你們。以色列人不信真神,沒有訓誨的祭司,也沒有律法,已經許多日子了。但他們在急難的時候歸
Thumbnail
新仇舊恨 以色列與埃及。 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埃及成立共同戰線對抗巴比倫,然而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自家人曾經被埃及奴役、屠殺男嬰,這些血淋淋的舊恨,因著新仇與埃及交好。 「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是國民政府早期來台的政治標語,如今,「聯共制台」「化獨促統」又
Thumbnail
被教廷強行擄走的六歲猶太男孩艾加多,他知曉了聖經中猶太人背叛耶穌的故事,背負著這份承載了千年的原罪,他爬上十字架拔出了耶穌掌上的釘子,看著他落地後離去,男孩才從這場夢中醒來。這是《教宗家的小兒子》電影當中筆者最愛的一場戲,魔幻寫實的風格沈浸在一場難以複製的夢境,讓天真純潔的孩子看透這段宗教故事的本質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我們也時常碰到一個絕境,正是「究竟是要維持現狀,持續待在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還是要選擇跳出深淵,做出決斷?」 故事中,亞伯拉罕帶著兒子前往上帝指定的地點,但一路上兒子以撒詢問亞伯拉罕,怎麼帶了獻祭的工具,卻沒看到獻祭的牲畜呢?亞伯拉罕只能不發一語,他背負著是一個秘密....
Thumbnail
以色列人與亞蘭人相對安營七日,到第七日兩軍交戰;那一日以色列人殺了亞蘭人步兵十萬, 其餘的逃入亞弗城;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 便‧哈達也逃入城,藏在嚴密的屋子裏。 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
Thumbnail
在何西阿書中,上帝要先知何西阿去娶一個已經有孩子的妓女為妻,以比喻象徵上帝和以色列人的關係。在這則比喻中,何西阿的妻子歌篾代表以色列人,她雖然行淫亂,上帝卻要何西阿將她娶回來......
Thumbnail
此篇聖經是喜愛攻擊基督教最著名的一段經文,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正確的解讀,好預備自己來溫柔地回答個人。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哈馬斯閃擊到今年4月伊以交火,這輪以巴衝突不僅烈度超乎想像,也嚴重衝擊以色列的國際形象。
Thumbnail
聖經經文:歷代志下15章1-7節「上帝的靈臨到俄德的兒子亞撒利雅。他出來迎接亞撒,對他說:「亞撒,猶大和便雅憫眾人哪,要聽我說: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他,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他,他必離棄你們。以色列人不信真神,沒有訓誨的祭司,也沒有律法,已經許多日子了。但他們在急難的時候歸
Thumbnail
新仇舊恨 以色列與埃及。 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埃及成立共同戰線對抗巴比倫,然而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自家人曾經被埃及奴役、屠殺男嬰,這些血淋淋的舊恨,因著新仇與埃及交好。 「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是國民政府早期來台的政治標語,如今,「聯共制台」「化獨促統」又
Thumbnail
被教廷強行擄走的六歲猶太男孩艾加多,他知曉了聖經中猶太人背叛耶穌的故事,背負著這份承載了千年的原罪,他爬上十字架拔出了耶穌掌上的釘子,看著他落地後離去,男孩才從這場夢中醒來。這是《教宗家的小兒子》電影當中筆者最愛的一場戲,魔幻寫實的風格沈浸在一場難以複製的夢境,讓天真純潔的孩子看透這段宗教故事的本質
Thumbnail
阿摩司是一個南國的平凡牧羊人、農夫,神的話向祂啟示,祂就成了先知,神話語的出口,向以色列緊鄰的七個國家宣告滅亡,其中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也不例外。此文談到了律法的超越,因應的懲罰和對耶和華的敬拜。
Thumbnail
我們也時常碰到一個絕境,正是「究竟是要維持現狀,持續待在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生活,還是要選擇跳出深淵,做出決斷?」 故事中,亞伯拉罕帶著兒子前往上帝指定的地點,但一路上兒子以撒詢問亞伯拉罕,怎麼帶了獻祭的工具,卻沒看到獻祭的牲畜呢?亞伯拉罕只能不發一語,他背負著是一個秘密....
Thumbnail
以色列人與亞蘭人相對安營七日,到第七日兩軍交戰;那一日以色列人殺了亞蘭人步兵十萬, 其餘的逃入亞弗城;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 便‧哈達也逃入城,藏在嚴密的屋子裏。 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
Thumbnail
在何西阿書中,上帝要先知何西阿去娶一個已經有孩子的妓女為妻,以比喻象徵上帝和以色列人的關係。在這則比喻中,何西阿的妻子歌篾代表以色列人,她雖然行淫亂,上帝卻要何西阿將她娶回來......
Thumbnail
此篇聖經是喜愛攻擊基督教最著名的一段經文,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如何正確的解讀,好預備自己來溫柔地回答個人。
Thumbnail
從去年10月哈馬斯閃擊到今年4月伊以交火,這輪以巴衝突不僅烈度超乎想像,也嚴重衝擊以色列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