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ARM版Mac會是Intel頭痛的開始嗎?/Jean-Louis Gassé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Intel的處理器業務中,其實Apple只佔利潤最少部分之中的一小塊;所以即使Apple改用了自己的處理器,Intel暫時還是沒什麼好擔心的。不過長期來看,不僅僅是Apple,連微軟都可能影響到Intel的x86處理器生意。

根據最近的Statista統計數字,Mac電腦在美國的市佔率是大約12%;NET MARKETSHARE的數字是略多於9%,Gartner的調查結果則是6.9%。
Intel最近一季的數字(PDF下載)來看,高階資料伺服器所使用的處理器業務,不僅毛利較高(50%)、成長速度也快(比去年同期成長了43%),而一般PC處理器的數字則分別是36%與14%。
換言之,Intel真正的金雞母,其實是雲端服務業者需要的高階處理器,而不是供應一般平價筆電市場的低階產品。
讓我們先不要糾結在這些數字上,只要知道Apple作為一個「小客戶」,並不會讓Intel傷筋動骨就好。

Apple是「小咖」,但會影響誰?

然而,Apple捨棄x86處理器的這個重大決定,會不會在其他方面間接影響到Intel?
在2011年一月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展(CES)中,微軟推出了一版在ARM處理器上執行的Windows系統;2012年2月9日,微軟的Windows產品總裁Steven Sinofsky發表了一份標題為〈為ARM處理器架構設計Windows系統〉(Building Windows for the ARM processor architecture)的官方文件,近一步說明了這個計畫的細節。
四個月之後,微軟推出了採用ARM處理器、並執行「Windows on ARM」(WoA,後來改名為「Windows RT」)系統的Surface平板電腦。
對於微軟而言,Surface是一個「設計點」(Design Point),讓使用者用於捕捉靈感,而非取代原有的PC。
當時在對特定媒體所做的展示中,Surface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例如在〈我為什麼喜歡Surface〉(Why I Love Surface)這篇文章中,作者就提到:
我被Surface深深打動了。並不光是因為它看起來很棒,而是因為它代表著未來科技產業的全新趨勢;對於微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用跟做軟體一樣認真的態度,來設計這個PC硬體。

在Surface上,我能看到微軟挑戰Steve Jobs「軟硬體深度整合」理念的決心與能力;而到今天為止,還沒有一家公司能真正實現這個目標——連一半都還做不到。
當時,媒體對Surface的注目程度,甚至比現在對ARM版Mac電腦還要更高。如果當時整個電腦產業都跟著走、學微軟做這類以ARM架構為基礎的產品,對Intel又會有什麼影響?

集體出走

想像一下,微軟高層跟重要PC廠商確實有「集體出走」的密謀,對Intel的衝擊會有多大?
或許多年來屹立不搖的Wintel聯盟會就此崩潰。
取而代之的是微軟在PC產業中的全新主導地位,以及一群同樣製作ARM處理器、但彼此競爭的廠商;結果則是效能更好、而且還更便宜的Windows個人電腦。
不過當然(至少就我們所知),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
當時看到一連串對Surface的好評之後,我馬上就買了一部;不過在短暫試用之後,我很快就將它賣給一位急著想帶一台回東歐的開發商。這並不是我的個人觀點,在Surface實際上市一段時間之後,外界的評語好壞參半(好吧,其實是壞的比較多)、銷售成績也確實不如理想
2013年,微軟宣布這個產品虧損了9億美元。雖然後來幾年之中還推出了幾個改版,不過「ARM版Windows機」也就算是暫時銷聲匿跡了。

2019年,Surface再起

不過,微軟對於「ARM版Windows」倒是還沒有死心;2019年底,微軟推出了延續Surface系列精巧設計的新機「Surface Pro X」。原有的Surface筆電和平板,採用的都是x86處理器,而Surface Pro X則再度採用了ARM處理器,算是微軟在這方面的再一次嘗試。
然而,這次外界的評語也並沒有特別給面子。像是〈這不是我們期待中可以長久使用的平板〉(This isn’t the long-lasting tablet we were hoping for)、〈微軟Surface Pro X評測:火候還差一點〉(Microsoft Surface Pro X review: not yet ready for prime time)、或是〈Surface Pro X:再一次嘗試、又一次失敗〉(Surface Pro X Tries Again, Fails Again):
微軟已經將Windows 10改寫為ARM版,讓它可以在ARM處理器上以原生模式運作;但他們的主要商務軟體如Word、Excel、PowerPoint、新的Edge處理器、以及Teams企業群組討論工具都仍然是x86版,必須以模擬方式在ARM上執行。
總而言之,ARM版Windows 10空有系統,但幾乎沒有原生軟體可以用,相當奇怪。

不僅如此,對於第三方軟體來說,問題還更嚴重;有許多甚至連在模擬環境之下,都還是不能跑。在Surface Pro X上上,第三方軟體可以分成四類:

• 執行效果不錯的;
• 可以執行但速度很慢的;
• 可以安裝但不能執行的;
• 連安裝都不行的。

麻煩的是,你常用的軟體屬於上述哪一類,完全無法事先判斷;而這一點或許正是Surface Pro X最失敗的地方。
這一點很奇怪,照講微軟高層不會不知道這個問題,但仍然讓Surface Pro X上市。
如果Surface Pro X成功,或許就給了PC廠商一個訊息:
「這次我們做對了,所以大家準備好,一起來做出更棒、更輕、更便宜的筆電或平板,而且不用看Intel臉色!」
然而,結果仍然不是這樣(Intel高層想必都在竊笑),因為Lenovo、HP、Dell等大廠的產品經理們,大概都還是摸摸鼻子,回頭去設計那些「比較傳統」的產品了。

跟著Apple走?

至於筆者自己,在想像微軟「解放」Windows電腦廠商、卻屢戰屢敗的故事,再加上Apple大膽全面改用ARM處理器的「壯舉」之餘,還有一些想法。
首先,我們可以來觀察Apple會如何避免重蹈微軟失敗(兩次)的覆轍。對於「轉換處理器」這件事情,Apple確實是有成功經驗、也知道怎麼做的;例如2005年從PowerPC轉換到Intel處理器,就是一個例子。
而不久前Apple在macOS系統升級到「Catalina」版本之後,不再支援32-bit應用軟體;再加上提供Catalyst工具,讓開發商可以把為數眾多的iOS軟體改寫為macOS版本,都是一連串有系統的準備動作。
這一次,這些來自過去經驗的準備動作,也會獲得相同的成功嗎?
其次,其實微軟或許還有更長遠的計畫,這兩次轉ARM的失敗只是開頭而已;或許他們是在等Apple先跑。
等到ARM版Mac電腦全面上市、開發商也陸續就位之後,下一代的Surface Pro X就可以搭順風車,讓這些已經熟悉ARM處理器的開發商也為微軟系統開發相關產品,進而明年跟Apple在相近的基礎上一較短長。

結語

最重要的是,Apple和微軟日後可能的「ARM大戰」並不見得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遊戲:同樣使用ARM的macOS和Windows電腦在市場上「聯手」跟Intel競爭,對後者必定會造成衝擊。
因為,如果這兩大巨頭的ARM產品都獲得成功,那麼周邊相關大小廠商必定會陸續跟進,推出採用ARM(而非x86)系統的全新應用軟體,對Intel生態系帶來嚴重的骨牌效應。
想像一下,如果使用x86和ARM處理器的Windows電腦在市場上並(互)存(咬),必定會是個很有趣的景象。
另外,更省電、熱效能更高的ARM,也可能會對Intel更重視、真正是「金雞母」的伺服器主機市場帶來影響,但這一點我們就此先打住,以後再聊。
(編譯/傅瑞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企業人才濟濟,尤其不缺金字塔中高端的管理和技術人才。正在成長發展的高科技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標榜著人性化管理的,反而求才若渴。所以,個人的價值,端看是否擺在「需要你的地方」;放對了位置,才能獲得認同。
看完今年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讓本文作者更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雖然人類總是不斷創新,但天底下真正「橫空出世」的東西其實很少,而行為與動線邏輯演進的東西則比較多。而這次Apple所發表的產品和服務,都屬於這個類型。
許多創業者都希望找到能立刻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於是對他們來說,「合資」就成了選項之一;然而一旦成立合資公司,想要終止就沒那麼容易。終止合資的代價非常高,大企業經得起折騰,而新創公司就可能會因此滅亡。
在武漢肺炎疫情之前,由於美中貿易戰等問題,美國科技界已經開始重新檢討對海外工廠的依賴。在這個前提下,台積電最近宣布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設立半導體廠,時機可以說正是時候;同時,或許Apple會將iPhone移回美國生產。可能嗎?
如果時尚業者在數位轉型流程之中,能運用旗艦店或關鍵門市的功能、並完整搭配「門市體系內物流」,就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優化線上購物體驗、明顯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因為,這就是無可取代的「觸感流程」。
隨著網路深入普及,未來以軌道衛星組成的「天空網」,將不再以取代「地面網」為目標,而是與後者合作、互補,建立網路覆蓋的最後一哩路。然而在未來十年之中,兩者的主從地位將會彼此互換;屆時在這樣的全球無線通訊產業中,台灣的定位又在那裡?
大企業人才濟濟,尤其不缺金字塔中高端的管理和技術人才。正在成長發展的高科技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標榜著人性化管理的,反而求才若渴。所以,個人的價值,端看是否擺在「需要你的地方」;放對了位置,才能獲得認同。
看完今年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讓本文作者更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雖然人類總是不斷創新,但天底下真正「橫空出世」的東西其實很少,而行為與動線邏輯演進的東西則比較多。而這次Apple所發表的產品和服務,都屬於這個類型。
許多創業者都希望找到能立刻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於是對他們來說,「合資」就成了選項之一;然而一旦成立合資公司,想要終止就沒那麼容易。終止合資的代價非常高,大企業經得起折騰,而新創公司就可能會因此滅亡。
在武漢肺炎疫情之前,由於美中貿易戰等問題,美國科技界已經開始重新檢討對海外工廠的依賴。在這個前提下,台積電最近宣布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設立半導體廠,時機可以說正是時候;同時,或許Apple會將iPhone移回美國生產。可能嗎?
如果時尚業者在數位轉型流程之中,能運用旗艦店或關鍵門市的功能、並完整搭配「門市體系內物流」,就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優化線上購物體驗、明顯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因為,這就是無可取代的「觸感流程」。
隨著網路深入普及,未來以軌道衛星組成的「天空網」,將不再以取代「地面網」為目標,而是與後者合作、互補,建立網路覆蓋的最後一哩路。然而在未來十年之中,兩者的主從地位將會彼此互換;屆時在這樣的全球無線通訊產業中,台灣的定位又在那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週,英特爾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然而,英特爾的財報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僅是強調『美國製造』的晶圓代工利潤下滑,或是在目前最紅的AI領域中默默淡出,更重要的是英特爾在自己最強的護城河—『PC 晶片』上,推出災難性的產品,可能會把英特爾的主要獲利一併丟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我們透過《晶片戰爭》(Chris Miller,2023)與《決勝矽紀元》(黃欽勇,2024),解析華為與國際角力的關係。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與美國的矛盾,探討商業挑戰和戰略挑戰,以及晶片戰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華為的技術實力對於中國在半導體戰爭中的地位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蘋果新款晶片 M4 的 NPU 效能提升了 1.1 倍,且功耗僅為目前 PC 晶片的 25%。M4 搭載到 iPad,且 iPad 螢幕加大到 13 吋。蘋果掌握了 13 億的果粉,AI 戰場絕對有一席之地。接下來的關鍵是蘋果能否定義 AI PC、AI 手機或 AI 平板的方向,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AI相關概念股同時成為股市關注焦點,本文比較Intel NPU與Apple M3 神經網路引擎在性能、功耗和可用性方面的差異,並提供具體的應用示例。
以前蘋果只賣高階機型,造就蘋果有手機快速且穩定的印象,而處理器和規格通常都相較安卓陣營高級,系統相對封閉,優化特別好。 如今,高通處理器也使用了與蘋果相同的台積電製程,效能已經不輸蘋果手機了,處理器也不再有效能不夠的問題。然而,安卓的三星手機,在使用者的操作上有很多自由,手勢返回也是可以輕鬆自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週,英特爾公布最新一季的財報。然而,英特爾的財報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僅是強調『美國製造』的晶圓代工利潤下滑,或是在目前最紅的AI領域中默默淡出,更重要的是英特爾在自己最強的護城河—『PC 晶片』上,推出災難性的產品,可能會把英特爾的主要獲利一併丟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我們透過《晶片戰爭》(Chris Miller,2023)與《決勝矽紀元》(黃欽勇,2024),解析華為與國際角力的關係。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與美國的矛盾,探討商業挑戰和戰略挑戰,以及晶片戰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華為的技術實力對於中國在半導體戰爭中的地位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日經新聞11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增,主因AI相關需求續旺,加上PC相關需求出現復甦跡象。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CPU架構的三大類型:ARM、x86和RISC-V。著重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和市場應用情況,並提到了Nvidia採用RISC-V架構的發展經過,以及ISA的定義和重要性。
Thumbnail
蘋果新款晶片 M4 的 NPU 效能提升了 1.1 倍,且功耗僅為目前 PC 晶片的 25%。M4 搭載到 iPad,且 iPad 螢幕加大到 13 吋。蘋果掌握了 13 億的果粉,AI 戰場絕對有一席之地。接下來的關鍵是蘋果能否定義 AI PC、AI 手機或 AI 平板的方向,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Thumbnail
AMD 從一個小公司逆風翻盤,經歷了多次起起伏伏,最終在蘇姿豐的帶領下重新崛起,成為與英特爾分庭抗禮的晶片巨頭。AMD 通過推出高性能 Zen 架構的 CPU 產品,以及在數據中心和 AI 領域的戰略佈局,成功擴大了市場份額,並實現了股價的百倍增長。
Thumbnail
筆記-2024.03.16-曲博 財訊訪談-談ARM *處理器的兩種架構: 精簡指令集RISC 複雜指令集CISC, *CPU為複雜指令集,運算能力較強,缺點是較耗電。 *ARM,為精簡指令集,運算效能較差,但較省電,屬於微處理器(MPU)。 *英特爾稱霸電腦用CPU, 然而手機較看重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AI相關概念股同時成為股市關注焦點,本文比較Intel NPU與Apple M3 神經網路引擎在性能、功耗和可用性方面的差異,並提供具體的應用示例。
以前蘋果只賣高階機型,造就蘋果有手機快速且穩定的印象,而處理器和規格通常都相較安卓陣營高級,系統相對封閉,優化特別好。 如今,高通處理器也使用了與蘋果相同的台積電製程,效能已經不輸蘋果手機了,處理器也不再有效能不夠的問題。然而,安卓的三星手機,在使用者的操作上有很多自由,手勢返回也是可以輕鬆自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