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056
日本和台灣一樣,都市發展以及少子化等等原因造成城鄉差距逐漸擴大,日本尤其為鄉村的人口、經濟衰退為苦,也因此於1994年發起「社區營造(まちづくり)」的行動,到了2014年則是開啟「地方創生(ちほうそうせい)」,走出了和台灣不太一樣的道路,吸引瑜軒遠赴日本取經。
瑜軒大學時的專攻是景觀設計,她為台灣鄉村許多資源沒有辦法得到運用一事感到可惜,很想為台灣的鄉村發展做出一點貢獻,但可惜的是台灣的城鄉發展領域相較於日本並不順利,每年都投入許多的資源但大多後繼無力,原本2015年的景觀法是一個讓環境改善的絕佳機會,最後卻在立法階段胎死腹中,也讓她對台灣的環境感到失望,並且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到日本去看看,學習這個在開發鄉村上做出不少成績的鄰居的經驗。
為了申請學校,沒有日文基礎的瑜軒先在大阪的語言學校讀了一年的日語,隨後來到滋賀的大學就讀。日本的研究所有個「研究生(けんきゅうせい)」制度,在通過考試以前可以先進到教授的研究室熟悉環境並準備考試,而瑜軒在這個時候受到教授的邀請,進入由教授所經營、將村子裡的空屋改造再利用而成的Sharehouse。
這個Sharehouse來自教授自己成立的委員會,主要目的是輔助地區發展,提供閒置房屋給年輕人居住來增進與鄉村的連結性。Sharehouse中的年輕人會發起各種可以促進地方發展的行動,主要是為了增進地區的交流,而除了藉由週末的餐會或下午茶來和當地的耆老聯繫感情之外,也會有像是主打使用地方食材的餐館或是販賣當地特產等等商業活動,而委員會收入的一部分則是會回饋給地方,贊助一些環境維護、景觀美化以及公共設備的修繕。
這種不依靠政府補助,而是善用閒置資源來自主自立並且和區域發展結合的經營概念非常吸引瑜軒,當她受到邀請之後二話不說立馬答應,住進位在彥根市鄉下地方的Sharehouse,並將生活點滴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以及。
這是我第一次住在Sharehouse,而且周圍都是日本人,再加上我的日語又沒有到很好,讓我這一年的生活非常辛苦,還因此見識到了日本社會的另外一面。
日本的地方經營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里山精神(さとやませいしん)」,台灣的農委會也將此作為鄉村開發的切入點而積極引入,但瑜軒直到來到日本以後才知道其實用經濟誘因為起點的里山精神是流於表面的,而里山精神真正要強調的其實是尊重自然的多樣性,藉由摸索跟自然和平相處的方式來達到永續經營,在台灣被當作主題產業發展反倒對里山精神的誤解。
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行里山精神的生活其實非常辛苦,為了接近自然所犧牲的就是現代文明的便利性,而且鄉下住宅普遍年代比較久遠,包含她所居住的少部分住宅甚至沒有冷暖氣以及熱水器,對在便利現代社會長大的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夏天熱到她即使將冰塊放到電風扇前也沒什麼作用,冬天則是需要大量的木柴來燒水洗澡,其他還有許多現代住宅一個按鈕就可以解決的事都需要想辦法靠人力克服。不過藉著自給自足,她也因此了解各種資源的取之不易而更懂得珍惜。
原本瑜軒對於這樣的生活還蠻甘之如飴的,但是漸漸的她卻感受到不太對勁。實際上開始生活後她發現Sharehouse的室友們開始用繁忙作為藉口,將收集柴火等比較花時間的作業工作丟給自己,雖然身為學生的她和社會人士比起來可能時間比較多,但並不代表自己就有義務負責更多工作,日本注重前輩後輩的環境又使得她難以用比較強硬的態度要求大家分攤工作,即使其他日本人常常向她道謝,動口不動手卻不會讓她比較舒服,一種明明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承擔的責任卻所差甚大的感覺越加強烈。
鄉下生活困難的不只是日常生活上的不便,想要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也是非常大的挑戰,尤其是自給自足的環境其實更加依賴左鄰右舍的守望相助,鄰里之間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付出許多時間出席河岸淨灘、消防演習、甚至是社區舉辦的運動會之類的活動。另外,在社區參與上花費大量時間、好不容易被接納為村裡的一份子後,過於緊密的關係卻反而帶來負擔,不論是因為私事無法參加團體活動或是邀請朋友來玩都因為怕會為鄰居帶來困擾而增加她的壓力。
不過,和直覺所不一樣的是上述的情形大多都發生在年輕一點的圈子裡,村子裡許多老爺爺老奶奶反而都對她非常親切,不會過度干涉她的生活。事實上,和村子裡老一輩的人相處是她這一年的回憶中最美好的部分,和這些人生的大前輩聊天中可以讓她學習到很多實用經驗,也能夠聽到許多趣聞,為她帶來許多安慰。
有的時候會有人來敲門說要分我們農產品吃,這裡的名產『彥根梨』不便宜,但我去年暑假就吃超多的,整年都會有不同的蔬菜水果,而且都通通都免費。
瑜軒在居住一年以後感受到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尤其是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不過教授卻非常希望她繼續住在Sharehouse,讓她感到很為難。總算,在多次與教授溝通後,她總算在今年說服教授允許自己搬出來自己住。
雖然鄉下的體驗生活並不能說是結束得很漂亮,但跌跌撞撞的過程中瑜軒也學到許多。在台灣,許多鄉村的開發都是由專家主導,但團隊由於進入村子的時間較短所以難以與當地建立起連結,因此無法得到當地居民的全力支持,更有不少期望可以馬上看到成效,短視近利的結果就是讓資源像打水漂一般浪費掉。反觀日本,大部分可以看出效果的地方創生都是由長年居住在當地的在地人來主導,藉由對自身故鄉的熱愛與希望將故鄉的美好分享出去的熱情來引起其他居民的共鳴,同時因為有實際居住的經驗,作為居民的一員能夠了解居民真正需要的資源以及當地特色,更能發起有效促進當地發展的行動。
另外很重要的還有移居政策。日本很早以前便將「如何吸引外來的人進入鄉村」這個議題納入地方創生的領域當中,到了現在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成熟的措施,針對有興趣協助鄉村發展的年輕人,地方自治體大多都有提供體驗方案,可以選擇試住個三五天或是一個月,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適應當地生活,若是真的有移居的打算地方政府則是會介紹很便宜的住宅,還可以為整修提供補助,就連工作機會都盡可能的為移居者謀合,努力的將移居鄉下會有的不安降到最低。而台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本身的地理範圍就比較小,幾乎沒有為鄉村人口流失訂出什麼有效的策略,導致人口單方面的向都市流出。
雖然瑜軒計畫在畢業之後在日本就職,但她一次也沒有忘記當初來到日本學習的初衷,尤其是現在的人只重視有沒有能夠拍照打卡的景點就好,讓深愛台灣美好的她不禁擔心這樣下去鄉下的人文資源將逐漸消亡。不過瑜軒很清楚這種事是急不來的,現在只能把握時間盡力充實自己,以期未來哪天可以回到台灣,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我覺得我都來這當學生了,在這工作實際獲得一些工作經驗,我想這樣回台灣後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