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滋賀縣 彥根市・第三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tory056

日本和台灣一樣,都市發展以及少子化等等原因造成城鄉差距逐漸擴大,日本尤其為鄉村的人口、經濟衰退為苦,也因此於1994年發起「社區營造(まちづくり)」的行動,到了2014年則是開啟「地方創生(ちほうそうせい)」,走出了和台灣不太一樣的道路,吸引瑜軒遠赴日本取經。
瑜軒大學時的專攻是景觀設計,她為台灣鄉村許多資源沒有辦法得到運用一事感到可惜,很想為台灣的鄉村發展做出一點貢獻,但可惜的是台灣的城鄉發展領域相較於日本並不順利,每年都投入許多的資源但大多後繼無力,原本2015年的景觀法是一個讓環境改善的絕佳機會,最後卻在立法階段胎死腹中,也讓她對台灣的環境感到失望,並且在大學畢業後決定到日本去看看,學習這個在開發鄉村上做出不少成績的鄰居的經驗。
為了申請學校,沒有日文基礎的瑜軒先在大阪的語言學校讀了一年的日語,隨後來到滋賀的大學就讀。日本的研究所有個「研究生(けんきゅうせい)」制度,在通過考試以前可以先進到教授的研究室熟悉環境並準備考試,而瑜軒在這個時候受到教授的邀請,進入由教授所經營、將村子裡的空屋改造再利用而成的Sharehouse。
這個Sharehouse來自教授自己成立的委員會,主要目的是輔助地區發展,提供閒置房屋給年輕人居住來增進與鄉村的連結性。Sharehouse中的年輕人會發起各種可以促進地方發展的行動,主要是為了增進地區的交流,而除了藉由週末的餐會或下午茶來和當地的耆老聯繫感情之外,也會有像是主打使用地方食材的餐館或是販賣當地特產等等商業活動,而委員會收入的一部分則是會回饋給地方,贊助一些環境維護、景觀美化以及公共設備的修繕。
這種不依靠政府補助,而是善用閒置資源來自主自立並且和區域發展結合的經營概念非常吸引瑜軒,當她受到邀請之後二話不說立馬答應,住進位在彥根市鄉下地方的Sharehouse,並將生活點滴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生身深幾許」以及Instagram
這是我第一次住在Sharehouse,而且周圍都是日本人,再加上我的日語又沒有到很好,讓我這一年的生活非常辛苦,還因此見識到了日本社會的另外一面。
日本的地方經營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叫做「里山精神(さとやませいしん)」,台灣的農委會也將此作為鄉村開發的切入點而積極引入,但瑜軒直到來到日本以後才知道其實用經濟誘因為起點的里山精神是流於表面的,而里山精神真正要強調的其實是尊重自然的多樣性,藉由摸索跟自然和平相處的方式來達到永續經營,在台灣被當作主題產業發展反倒對里山精神的誤解。
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實行里山精神的生活其實非常辛苦,為了接近自然所犧牲的就是現代文明的便利性,而且鄉下住宅普遍年代比較久遠,包含她所居住的少部分住宅甚至沒有冷暖氣以及熱水器,對在便利現代社會長大的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夏天熱到她即使將冰塊放到電風扇前也沒什麼作用,冬天則是需要大量的木柴來燒水洗澡,其他還有許多現代住宅一個按鈕就可以解決的事都需要想辦法靠人力克服。不過藉著自給自足,她也因此了解各種資源的取之不易而更懂得珍惜。
原本瑜軒對於這樣的生活還蠻甘之如飴的,但是漸漸的她卻感受到不太對勁。實際上開始生活後她發現Sharehouse的室友們開始用繁忙作為藉口,將收集柴火等比較花時間的作業工作丟給自己,雖然身為學生的她和社會人士比起來可能時間比較多,但並不代表自己就有義務負責更多工作,日本注重前輩後輩的環境又使得她難以用比較強硬的態度要求大家分攤工作,即使其他日本人常常向她道謝,動口不動手卻不會讓她比較舒服,一種明明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承擔的責任卻所差甚大的感覺越加強烈。
鄉下生活困難的不只是日常生活上的不便,想要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也是非常大的挑戰,尤其是自給自足的環境其實更加依賴左鄰右舍的守望相助,鄰里之間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付出許多時間出席河岸淨灘、消防演習、甚至是社區舉辦的運動會之類的活動。另外,在社區參與上花費大量時間、好不容易被接納為村裡的一份子後,過於緊密的關係卻反而帶來負擔,不論是因為私事無法參加團體活動或是邀請朋友來玩都因為怕會為鄰居帶來困擾而增加她的壓力。
不過,和直覺所不一樣的是上述的情形大多都發生在年輕一點的圈子裡,村子裡許多老爺爺老奶奶反而都對她非常親切,不會過度干涉她的生活。事實上,和村子裡老一輩的人相處是她這一年的回憶中最美好的部分,和這些人生的大前輩聊天中可以讓她學習到很多實用經驗,也能夠聽到許多趣聞,為她帶來許多安慰。
有的時候會有人來敲門說要分我們農產品吃,這裡的名產『彥根梨』不便宜,但我去年暑假就吃超多的,整年都會有不同的蔬菜水果,而且都通通都免費。
瑜軒在居住一年以後感受到身體越來越吃不消,尤其是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不過教授卻非常希望她繼續住在Sharehouse,讓她感到很為難。總算,在多次與教授溝通後,她總算在今年說服教授允許自己搬出來自己住。
雖然鄉下的體驗生活並不能說是結束得很漂亮,但跌跌撞撞的過程中瑜軒也學到許多。在台灣,許多鄉村的開發都是由專家主導,但團隊由於進入村子的時間較短所以難以與當地建立起連結,因此無法得到當地居民的全力支持,更有不少期望可以馬上看到成效,短視近利的結果就是讓資源像打水漂一般浪費掉。反觀日本,大部分可以看出效果的地方創生都是由長年居住在當地的在地人來主導,藉由對自身故鄉的熱愛與希望將故鄉的美好分享出去的熱情來引起其他居民的共鳴,同時因為有實際居住的經驗,作為居民的一員能夠了解居民真正需要的資源以及當地特色,更能發起有效促進當地發展的行動。
另外很重要的還有移居政策。日本很早以前便將「如何吸引外來的人進入鄉村」這個議題納入地方創生的領域當中,到了現在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成熟的措施,針對有興趣協助鄉村發展的年輕人,地方自治體大多都有提供體驗方案,可以選擇試住個三五天或是一個月,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適應當地生活,若是真的有移居的打算地方政府則是會介紹很便宜的住宅,還可以為整修提供補助,就連工作機會都盡可能的為移居者謀合,努力的將移居鄉下會有的不安降到最低。而台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本身的地理範圍就比較小,幾乎沒有為鄉村人口流失訂出什麼有效的策略,導致人口單方面的向都市流出。
雖然瑜軒計畫在畢業之後在日本就職,但她一次也沒有忘記當初來到日本學習的初衷,尤其是現在的人只重視有沒有能夠拍照打卡的景點就好,讓深愛台灣美好的她不禁擔心這樣下去鄉下的人文資源將逐漸消亡。不過瑜軒很清楚這種事是急不來的,現在只能把握時間盡力充實自己,以期未來哪天可以回到台灣,為台灣的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我覺得我都來這當學生了,在這工作實際獲得一些工作經驗,我想這樣回台灣後會更有幫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於日本與台灣的距離很近,讓日本成為台灣人出國度假的首選,也因此當地對於「能接待華語圈客人的員工」的需求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下,玴豪所就讀的餐旅管理學校選擇跟沖繩的一間度假飯店集團合作,提供學生們每年到集團旗下的飯店實習的機會,也成為玴豪前往日本的契機。
在Kokoro原本的想像中,自己在大學畢業後應該會在台灣就職,等工作幾年、有一點存款跟經驗以後自然會遇到時機出國闖蕩,不過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她在參加大學所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時遇到來自日本的對象,於是心生去日本留學的念頭。
珮芳雖然在大學的時候曾經選修日語,但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讓她實在提不起勁學習,時常翹課的結果是期末的成績掛蛋。不過,珮芳並非對日語沒有興趣,而支撐她持續學習的原因就是她心愛的樂團「花火師(BUCK-TICK)」。
雖然說現在住在東京,但小羽在日本的日子裡有大半都是在沖繩度過的。最初挑起小羽對日本的興趣的是仍在台灣就讀高中時去到關西的姐妹校參訪的經歷,第一次出國的他對於日本的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而這個好奇在他心中持續醞釀,促使他大學的時候選擇到日本留學一年。
大多數的台灣人在生命中都會需要面對一個重要的抉擇,就是必須決定“大學要讀什麼科系”。受限於考試制度,許多人其實沒有辦法好好地選擇一個自己喜歡或是對未來的職涯有幫助的領域,卉卉也不例外的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翊琦的目標是在插畫領域上更加精進,最早的考量以歐美地區為主而非日本,不過當她仔細思考自己想學習插畫的動機,其實都是源自小時候和日本的商品設計以及繪本接觸的經歷,同時也發現到去歐美留學的花費比日本要高昂許多、距離也更遠,最終決定到日本圓夢。
由於日本與台灣的距離很近,讓日本成為台灣人出國度假的首選,也因此當地對於「能接待華語圈客人的員工」的需求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下,玴豪所就讀的餐旅管理學校選擇跟沖繩的一間度假飯店集團合作,提供學生們每年到集團旗下的飯店實習的機會,也成為玴豪前往日本的契機。
在Kokoro原本的想像中,自己在大學畢業後應該會在台灣就職,等工作幾年、有一點存款跟經驗以後自然會遇到時機出國闖蕩,不過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她在參加大學所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時遇到來自日本的對象,於是心生去日本留學的念頭。
珮芳雖然在大學的時候曾經選修日語,但因為老師的教學方式讓她實在提不起勁學習,時常翹課的結果是期末的成績掛蛋。不過,珮芳並非對日語沒有興趣,而支撐她持續學習的原因就是她心愛的樂團「花火師(BUCK-TICK)」。
雖然說現在住在東京,但小羽在日本的日子裡有大半都是在沖繩度過的。最初挑起小羽對日本的興趣的是仍在台灣就讀高中時去到關西的姐妹校參訪的經歷,第一次出國的他對於日本的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而這個好奇在他心中持續醞釀,促使他大學的時候選擇到日本留學一年。
大多數的台灣人在生命中都會需要面對一個重要的抉擇,就是必須決定“大學要讀什麼科系”。受限於考試制度,許多人其實沒有辦法好好地選擇一個自己喜歡或是對未來的職涯有幫助的領域,卉卉也不例外的面臨過同樣的問題。
翊琦的目標是在插畫領域上更加精進,最早的考量以歐美地區為主而非日本,不過當她仔細思考自己想學習插畫的動機,其實都是源自小時候和日本的商品設計以及繪本接觸的經歷,同時也發現到去歐美留學的花費比日本要高昂許多、距離也更遠,最終決定到日本圓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分享在日本鄉村的Sharehouse體驗以及 ECO 民家生活方式,探討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利共生的共融關係。面對沒有瓦斯、也無熱水ECO 民家,是如何將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聚集在一起的呢?又是如何為當地社區帶來新活力呢?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日本鄉村體驗記吧!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臺灣的林業歷史、日本的里山概念,以及以西粟倉村為案例的森林經營新模式。透過充分發掘當地資源,西粟倉村成功打造了一個理想經濟圈,實現了林業的復甦和村落振興。文章深入探討了裡山與生態多樣性的關係,以及西粟倉村的森林管理計畫和地方振興企劃,作為永續經營的新模式值得市場關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地方現實中的社會階級與地方圈的現實等主題。實例融合作者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的經歷,定義出什麼樣的人適合到地方發展。提醒了在選擇工作時,不必追求即時顯著的成長,而是應該專注於本業技能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溫飽,也能找到事業上的突破。要是沒辦法持續提升自己,將會隨年齡增長陷入更深的泥沼。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地方創生/社群營造的場域營造的哲學面,並針對各種執行模式的狀況進行分析,探討模式複製與社群自我意識產生的影響。
Thumbnail
分享在日本鄉村的Sharehouse體驗以及 ECO 民家生活方式,探討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利共生的共融關係。面對沒有瓦斯、也無熱水ECO 民家,是如何將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聚集在一起的呢?又是如何為當地社區帶來新活力呢?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日本鄉村體驗記吧!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