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小姐有個壞習慣,喜歡跟人約吃飯,卻每次都在即將出門前痛苦不堪。約定的時間接近,他心裡不禁想著,乾脆讓媽媽大人生病好了,選個看起來很誠懇的哭哭貼圖,配上「媽媽生病了,要在家照顧她QAQ」的文字。還是說,用奶奶會比較有說服力?或者是,讓居住的城市下個雨。
有時會在激烈的掙扎與自我矛盾後,放棄道德良知,以放空的腦子選最輕鬆的路走—「XX抱歉,我今天突然拉肚子······可能是昨晚吃太多火龍果QQ今天沒辦法見面了嗚嗚。」配上合情合理的細節,成對的表情符號及貼圖,接著,嘆出一口不用出門的喜悅,惰性惡魔勝利後吐出的芳霧。
然而,不用經過多久,戒斷性症狀立刻強勢反撲。愉悅消退,罪惡感與空虛感急遽上湧,焦躁不安,心緒浮動。此時,必須趕緊地給予中樞神經系統另外的刺激,麻痺一切不適。滑手機、看平板,做些毫無上進心可言之事—行事曆上因爽約而留下的空白,已變得不純粹、不潔白了,不適宜填上有建設性的事項。
通常這樣的事件多了幾次,接下來的數個星期、幾個月,L小姐都不會再爽約。然而,出門前同樣痛苦不堪。
其實,每次痛苦地出門後,回到家來卻是充實、快樂的,然而,明知會非常快樂,出門前仍不斷不斷掙扎著。是單純的懶惰,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深究起來,還參雜著害怕吧。
表面上長袖善舞,實際內裡乾癟膽小的他,何時才能擺脫這壞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