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小人物生活--訪談二
訪談&撰文 / Ting 受訪者:阿雀阿姨 (退休人士)
年齡:86歲 座標:西雅圖, 美國
訪談時間:7/4/2020 《訪談》
阿雀阿姨是我很喜歡、很欣賞的長輩,她看著我從新手媽媽一路到現在打兩隻怪,見證著我的成長。疫情以來,我跟阿雀阿姨一直都保持著聯絡,每次打給她想關心她好不好,明明是我打給她,但她都會在聽到我的聲音後,爽朗大聲的問候:「Ting~啊你最近好無?(台語)」聽到她開朗的聲音,彷彿關在家的煩悶都少了一半。所以,當有這個訪談計畫的發想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受訪者就是阿雀阿姨,除了想知道她是如何以開朗的心態面對疫情之外,也想聽聽她豐富的人生經驗。 大約在今年三月,透過新聞媒體以及家人朋友,阿雀阿姨開始感受到疫情的嚴重,從那時候開始,阿雀阿姨跟先生除了買菜以外,都待在家裡。原先,他們是活動安排很豐富的人,不是去朋友家聊天,就是邀請朋友來家裡串門子,還有參與教會大大小小的活動,每天都很精彩。但因為疫情,這些日常的活動全部取消,阿雀阿姨感覺疫情對於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跟好朋友沒辦法見面,這讓她非常不習慣。 (以下,阿雀阿姨將以「雀」呈現)
雀:「就跟朋友沒辦法見面了,只能用打電話的我感覺很不習慣、很不親切,可是沒辦法,擔心病毒就只能這樣子。還有出門都要很注意、很緊張,在超市看到朋友也不敢講話,很像很急著要走。我是很愛跟人講話的人,你看我在超市看到你,也是很緊張,沒辦法好好講話,很怪的感覺。」 雀:「這段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我是還好,可以看書,還可以做很多家裡的事,每個地方都整理一下,我還是很忙耶(笑)。但因為時間比較多,想起很久沒聯絡古早的朋友,是那種3、40年沒見的朋友,現在都開始聯絡。你知道我來美國多久了嗎?我1961年來的,59年了,比你的年紀都還大。」
我:「疫情改變了你的生活,讓你很不習慣,但同時也想起了很多老朋友。是什麼原因讓你想打給3、40年沒聯絡的朋友呢?」
雀:「以前比較忙嘛,現在時間比較多,想說打給古早的朋友,看他們還在不在。」
我:「好像疫情之前每天活動很多很忙碌,現在因為疫情待在家裡,時間變多了,除了看書、做家裡的事之外,還想起很久沒見的老朋友,也真的打電話給他們。這可能是之前很忙碌的生活,不會想到或者去做的。」
雀:「對,想知道他們好不好,現在沒有在寫信了,就用打電話的,別人給我他們的電話,打過去有的在,有的不在了。跟他們聊天一直講一直講,問小孩的事情、講古早的事。但是現在的想法就不同了,完全不一樣,如果講到現在就沒話講。因為我們講到政治,這個我們意見不合。他還在Line裡傳一大堆阿里不打的給我,我也很直接的回他幾句,他就沒再說了(笑)。」
我:「好像跟老朋友之間可以聊小孩、聊過去共同的回憶,在情感上很有共鳴,但大家生活各不相同,講到現在特別是政治,就沒什麼好聊了。」
老朋友的孩子跟阿雀阿姨的孩子,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曾經一同成長,但在他們搬離開後,慢慢的也就斷了聯絡。這次的重新聯繫,除了對過往的回憶很有感觸外,也交待了各自後來生活的轉變,以及孩子們的近況。阿雀阿姨有五個孩子,兩個住在外州,兩個住在華州,一個定居在海外。從這裡,我們聊到了疫情對於家庭的影響。
雀:「我感覺這次疫情其實是影響大家的想法,讓大家對家庭有重視,我是覺得這點很重要。我跟孩子們一直都很close,沒有因為疫情有什麼轉變,都很關心,常常都有訊息來往,一直都是一週會聯絡三次,要讓父母知道你在做什麼,讓我們放心。」
我:「我感覺在美國出生長大,特別是已經有自己小家庭的孩子,要能跟父母這麼close,很不容易。」
雀:「對,我的朋友也都這麼說,像Father’s Day,他們回來不敢太近,我們就在院子,他們坐一邊、我們坐另一邊,買東西吃跟聊天,揪甘心!怎麼和孩子這麼close喔,主要是要有代價啦!你要為孩子做事情,他們回來我都煮很多東西讓他們帶回去,他們就都很喜歡回來 (大笑) 。沒有啦,主要要問他們愛吃什麼,做媽媽就是這樣啊,對不對?」
我:「從你的話當中,我聽到有一點很重要,你說要代價、要為孩子做,但有的時候父母做的不是孩子要的,關係反而會越來越遠。但你剛剛說:『要問他們愛吃什麼。』我感覺這很不容易。」
雀:「是,要問他們,要問啦!因為很多父母都叫孩子要做什麼要做什麼,但孩子不一定喜歡。所以,我對孩子是比較民主,孩子不是說多成功,但是他們很快樂。可能我不是很有野心,我不是要孩子做大老闆,如果是那樣的家庭,可能孩子就不一樣了。所以,這樣好或不好,我也不知道(笑)。不過,我女兒有一次跟我說,他的朋友跟父母都沒話講,我女兒卻覺得跟我很有話聊。我的孩子常常感謝我,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安慰,他們懂得感謝。我老了沒有期待什麼,光聽他們這樣說就覺得很高興很快樂。」 我:「孩子懂得感謝讓你感覺很欣慰,我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很希望的事。可以說說你跟你先生教育小孩的方法嗎?」
雀:「說實在的,我們沒有做什麼,就是在家裡,小孩回到家聽他們說話,要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講話。他們回家願意說你就聽,他們自然會覺得家裡很好,如果他們想說你不聽,他們自然就不說了。」
我:「我感覺讓孩子願意說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是怎麼做讓孩子願意跟你說心事呢?」
雀:「主要是,你不要批評他,你如果給他潑冷水,他當然就不願意講了。如果他做錯了,你再跟他說,他自己會知道的。其實,有的時候也要讓他有犯錯的機會,做錯了他心裡就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這不簡單,這稍微要有點冒險。有些父母很害怕孩子犯錯,但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你不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強迫他。你就靜靜聽,看他有什麼想法,在旁邊觀察,犯錯了他自己會知道。當然青春期還是會遇到rebel,那沒辦法,還是要靜靜在旁邊,很多時候要忍耐,時間會過去,他們會知道你為他們做了很多。」
雀:「這當中溝通很重要,你以為孩子還小不知道,其實他們都知道,願意說話能溝通的小孩比較好帶。其實,你如果從小就建立溝通,青春期也比較沒有大問題。青春期的反抗是一段時間,我的孩子也有反抗時期,這是很自然的也沒辦法。青春期他們也有他們的痛苦,你就讓他去嘗試。比如說染頭髮,我小孩大學畢業典禮頭髮染青色的,我先生生氣說不參加了準備要走,我跟他說不行一定要參加。其實,聰明的孩子比較會搞怪,現在這個孩子很孝順、對我們很關心。」
我:「我聽起來是,你反而要給孩子一個空間去叛逆,讓他去嘗試。」
雀:「對,只要不是吸毒那樣的大問題,就讓他去嘗試。如果吸毒我們真的也沒辦法,這點主要是朋友很重要,你要知道他的朋友是什麼樣子,父母是什麼樣子,重點他們有沒有關心孩子,有沒有錢那些不重要。」
雀:「還有,從孩子小時候開始,要讓他們參與家裡的事,比如除草、比如洗碗,有些人會用給零用錢來鼓勵小孩做家事,我說:『NO,這是家裡的事大家要一起做。』或者,有些父母會說我自己做比較快,這是正常的,像我女兒就是這樣,我跟她說你不能寵小孩,不能什麼都幫小孩做好,你要讓她自己做,你知道嗎也不能讓小孩太閒。」
我:「你的意思是,讓小孩知道這個家是我們共同的,讓他們對家裡有責任感。」
雀:「對,這很重要,從這邊他也會知道媽媽的辛苦。也跟孩子說,媽媽事情做不完,如果你也一起做,那我就有時間可以陪你。」
我:「從剛剛一路聽你講你帶小孩的經驗,我感覺父母就是要一直陪伴還有溝通,是從小一點一滴的累積。這好像是在存存款,一點一點慢慢存,希望孩子大了、青春期,還願意聽我們說話。另外一方面,也要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讓他們參與家事,從當中孩子也能體會父母的辛苦。」
雀:「對對,其實這次疫情是很好的機會,讓大家思考什麼是重要的,我覺得家庭很重要,趁著疫情在家希望大家能去看到。你看很多孩子走偏是為什麼,其中很多都是從家庭來的。其實能自己帶小孩是最好的,但是有些人沒辦法,因為要上班需要薪水,不能怪他們。但我覺得上班還是能顧到小孩,主要要找到一段能專心陪小孩的時間。」
我:「你說的好像是要找到一個方法,讓你跟孩子的心能夠靠近,不管你是全職帶小孩或者職業婦女。聽到這邊我有一個疑問,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很想跟孩子有quality time,但被孩子拒絕?因為我想會有一些媽媽說:『我很努力啊,我想跟我的孩子聊聊,但他們不願意。』」
雀:「我自己很少遇到,但那沒辦法,孩子如果不願意你也不能強迫他,他可能正在忙或者還沒準備好,你要等待,等他願意溝通。」
我:「這樣跟你聊下來,我感覺你是一個樂觀的人。就好像你說要給孩子叛逆的空間,還有當孩子不願意溝通的時候要等待,這當中其實呈現了一種『會改善、未來會變好』的感覺,所以你願意嘗試去給空間、願意等待。關於這個部分能不能請你多說一些?」
雀:「我是會看光亮的地方,不會一直在那邊憂鬱,還有我是很有行動力的人,當有人在抱怨,我就會去找解決的辦法,我是很行動派的。有的人會一直煩惱,煩惱十幾天,我就會說:『你為什麼不去試試看?』其實,你實際去做就不會坐在那裡憂鬱。還有可能因為我有信仰,剛來美國的時候受到很多美國人的幫助,他們帶我去教會,慢慢的就變成一種心靈寄託。」
我:「看向光亮的地方、實際行動而不停留在原地,還有信仰,讓你能夠樂觀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就如同疫情期間,雖然不能出門活動,但你整理好了家裡,還實際行動打給幾十年沒聯絡的老朋友,重新連接了友誼,這讓你的心靈在疫情期間依舊豐富。」
《寫在訪談之後》 和阿雀阿姨的訪談用著我不輪轉的台語,極度不標準的音調雖然好笑,卻也為訪談增添了許多樂趣。訪談話題雖然是由疫情開始,但在阿雀阿姨對於生活日常的描述裡,卻能看見她充滿智慧的生活態度。
這當中,我非常佩服阿雀阿姨教養孩子的信念,特別是她提到要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剛好在撰寫文章的這幾天,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話「責任感要建立在個人的自主性上」。我突然領悟到,孩子需要出於自己的意願來對家庭付出,那才是真正的責任感。就如同阿雀阿姨所說的,要讓孩子從小有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實際感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承擔著一份責任,孩子也才能自然而然的將這份經驗延續到長大。
我在阿雀阿姨身上學習到的還有一種「相信」,相信孩子會改變、相信孩子會變好而願意等待。這樣的「相信」可能以天計算,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累積,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穩定而持續的付出與陪伴,最終孩子一定能感受到。這給予我,一位剛起跑在育兒路上的媽媽,一種希望與穩定的力量,而這樣的安穩感覺就是我一直以來在阿雀阿姨身上感受到的。
很感謝阿雀阿姨,衷心祝福她在疫情期間能夠平安健康。